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6/08 13:43:32瀏覽80|回應0|推薦0 | |
“有益勞動”的科學內涵(點計數:977)
-------------------------------------------------------------------------------- 作者:蔣學毛 http://www.pen123.net.cn 2002-11-22 17:13:53 士柏咨詢網 正確把握“有益勞動”的科學內涵 ──兼論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創新 ●蔣學毛 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現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時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應該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他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又強調:“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那麼,如何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呢?我認為,這就必須正確把握我國現階段“有益勞動”的科學內涵。 一、正確把握我國新時期“有益勞動”豐富而科學的內涵,是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論認識的前提 我們知道,當年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研究的勞動,主要是指體力勞動。他所創立的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是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而研究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理論。因而,我們必須以歷史的眼光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勞動學說,摒棄最近數十年來形成的對社會勞動的傳統、片面的看法,從而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有益勞動”的研究和認識。特別是要根據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與時俱進地拓展創造價值之勞動的深刻內涵。 本文的所謂“有益勞動”,是指有益于價值形成和創造、最終“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所有勞動。為何說正確認識我國新時期“有益勞動”的豐富內涵,是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論認識,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學說的前提和基礎呢?這是因為:其一,只有正確認識和把握有益勞動的內涵,才能解開客觀實際中有時財富量與價值量出現脫節這一“價值之謎”。如果按照當年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義,“只有生產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源泉”,且“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這顯然排除了除活勞動以外,其它“有益勞動”和勞動要素在價值形成和增殖中的作用,就必然是勞動資源豐富的國家,它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得最快。這一推論卻恰恰與現實世界的基本事實相悖。財富量與價值量有時出現脫節的現象,被經濟理論界稱為“價值之謎”。而破解這一“謎團”的關鍵是要拓展有益于價值形成、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之內涵,從而承認知識勞動,包括科技和管理勞動在價值形成中的作用。 其二,只有正確認識有益勞動的豐富內涵,才能走出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解誤區。馬克思當年創立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時代,是處在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當時創造價值的勞動,主要指直接生產過程的體力勞動。100多年后的今天,情況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不僅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而且已初步融入全球知識經濟時代。這樣,社會勞動之領域已大大拓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已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等知識勞動對勞動價值形成的作用日益增強。在此情況下,如果我們仍然死抱傳統的社會勞動觀,仍然在思想觀念和實際工作中有意無意地否認科學勞動、管理勞動能創造價值。那麼不僅會妨礙一大批科技、管理人才勞動積極性、智慧和創造力的發揮,而且不利于幫助、引導人們普遍樹立“所有能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需要的勞動,都是能夠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觀念,進而使人們只會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甚至錯誤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理論。 其三,只有正確認識有益勞動的豐富內涵,才能不斷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學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從來就認為,真理不僅是相對的,而且是在不斷克服其不完善成分的過程中逐步發展、成熟的。一個較長時期以來,由于我們皈衣教條、死啃書本,對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領域的拓展、商品交換關系的深化、知識勞動對價值形成作用日益凸現的客觀現實熟視無睹,教條和片面地對社會勞動的內涵規定,附加了不少有悖馬克思原意的外來成分,把生產勞動等同于“直接生產過程的體力勞動”,把“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奉為圭臬,沒有認識到勞動還應包括生產知識(如信息、科技等)的勞動。因而,始終無法徹底掀開決定交換價值的那個“東西”的蓋頭,以弄清它的真實面目。可見,今天我們必須按照馬克思主義勞動學說的本質要求,從現時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成分繼承下來,又將其由于受時代局限而不盡完善之處徹底弄清,才能與時俱進地把馬克思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學說,在堅持、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 二、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作指導,正確把握和拓展我國新時期“有益勞動”的豐富內涵 怎樣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作指導,破除種種可能妨礙認識深化的教條和框框,從而結合新的實際,正確把握“有益于價值形成勞動”的豐富內涵和作用領域呢?首先,必須在堅持和發展的統一中,深化對“有益勞動”豐富內涵的研究和認識。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和消費。按照馬克思的分析,能夠進入勞動過程的勞動力,是存在于人自身並在生產中加以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而勞動的過程即所謂“流動勞動”,正是人發揮自身的腦、肌肉、神經等各種機能的過程。當年馬克思劃分勞動的範疇有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有效勞動與無效勞動等。當年馬克思著重分析了生產勞動,認為生產勞動主要是直接生產過程的勞動,以及直接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繼續的勞動,如運輸、包裝、保管等。這就把第三產業的許多勞動包括創造知識的勞動,都排除在生產勞動之外。並認為,只有生產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源泉,非生產勞動不能創造價值。由于時代的局限,確實馬克思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與100多年后的今天有極大的區別,因而他所界定的勞動尤其是生產勞動在範圍上難免比較狹窄。 今天,知識經濟的生長來勢迅猛,科技、教育和信息等服務業的發展突飛猛進,新經濟的成分在各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已迅速提高。事實上,現時知識勞動的作用之大已達到了當年馬克思不可能想象和預料的程度。在此情況下,我們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並非否定馬克思當年創立的勞動價值學說,而是 要結合新的實踐,去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以充分反映當今科技勞動、管理勞動等在價值形成中的作用。同時堅持和遵循勞動的一般社會規定性,拋棄從簡單勞動角度,把“有益于價值形成的勞動”僅僅定義為生產物質產品之勞動的片面觀點,從而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凡符合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增加國民收入、創造新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勞動,都是“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的”、“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的正確觀點。 三、切實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促進我國勞動經濟領域改革步伐的迅速加快 豐富和拓展“有益于價值形成的勞動”之內涵和作用領域,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和認識,既是時代發展和理論創新的迫切需要,更是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的現實要求。 第一,正確認識我國現時有益于價值形成之勞動的內涵,有利于消除人們對服務性勞動的偏見,促進我國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當前,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世界各國第三產業在現代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且其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這是與馬克思生活的時代明顯不同的新情況。那麼,第三產業的勞動是否屬于有益于價值形成之勞動呢?依據上述分析,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因為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已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勞動的內涵,從而已使我們認識到第三產業的勞動同樣是能夠創造價值的勞動。只不過有的是直接創造價值的勞動(如流通領域的運輸、包裝、保管等),有的是間接創造價值的勞動(如科技、管理等),還有的是生產知識的勞動(如教育、文化、科學研究等)。同時,這些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顯得日益巨大。在西方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勞動已占總勞動的70%左右,在我國也占到了三分之一,且今后肯定還會得到一個大的發展。一些西方著名經濟學家都已公認,第三產業的勞動不僅創造價值,而且能比直接的物質生產部門(如農業和工業部門)的勞動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在第三產業對GDP貢獻率日益提高(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產值已占整個GDP的70%以上)的情況下,我們如果仍然把金融、保險、科技、文化教育和旅游等服務性勞動排除在“有益于價值形成的勞動”之外,那麼有益于價值形成之勞動,其內容就會越來越少,社會上依靠“剩余勞動”生存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這既不符合實際,又將損害第三產業勞動者的積極性,從而妨礙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我們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勞動創造價值”基本觀點基礎上,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從而樹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一切能促進生產力發展和滿足人民物質與精神需求的勞動,包括第三產業的服務性勞動,都是創造價值之勞動的觀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消除偏見、轉變觀念,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我國第三產業的健康和快速發展。 第二,高度重視科技、管理等知識勞動在價值創造與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以利于充分調動科技、管理人才和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智慧和創造力。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新的“管理革命”來臨,以及教育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知識生產力在一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不斷增強。且知識結累明顯加快,重大變革不斷湧現。今天,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等知識勞動對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的影響之深遠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是一般簡單活勞動所無法比擬的。這種科技、管理等知識勞動的作用日益凸現的事實,已經提醒我們應當高度重視科技、管理勞動等在創造社會價值,推動生產力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在此情況下,如果我們還不能看重科技、管理等知識勞動,還不能高度重視科技和管理人才以及廣大知識分子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巨大作用,或者仍然輕視和低估他們的勞動對價值創造的貢獻,是必然要付出代價的。從事科技、信息、文化、教育和經營管理等知識勞動的人才,他們的勞動是一種特殊、複雜和高知識含量的勞動,與簡單體力勞動相比,是一種“自乘和倍加的”複雜勞動。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努力程度更難于控制,其積極性和創造力發揮的程度,對價值創造和生產力發展的影響更加明顯。因此,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化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僅把科技、管理勞動作為創造價值最重要的有益勞動加以研究和對待,而且對科技和管理人才所創造的價值,要從精神上予以充分肯定,從物質上給予經濟補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科技開發、經營管理等知識勞動人才的積極性、智慧和創造力,促進經濟與知識勞動的良性發展。 第三,深化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有利于更新勞動價值觀念,促進收入分配關系的合理調整和改革。我們知道,只有確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觀,糾正“價值”僅僅“由勞動時間決定”的過時觀念,才能深刻認識到,勞動價值的形成不僅取決于勞動時間,而且取決于勞動態度和實際成效 ,以利于解決收入分配上“幹與不幹一個樣”的問題;也才能走出勞動二重性的認識誤區,重視具體勞動的有用性。須知,具體勞動並不一定是創造價值的前提,只有具體勞動中的“有用勞動”,才是價值形成的前提。事實上,“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勞動生產率隨同勞動的節約而增長,這種節約不僅包括生產資料的節約,還包括一切無用勞動的免除”(馬克思語)。可見,走出勞動二重性的認識誤區,強調“有益勞動”對價值形成的獨特作用,有利于按有效勞動分配這一原則的貫徹落實,以切實解決“幹好幹壞、幹多幹少一個樣”的問題。同時,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有利于促進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從而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基礎上,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生產要素應該依據其貢獻參與收益分配,是因為它在社會財富和價值形成過程中發揮了不容忽視甚至是關鍵性的作用。當然,我們承認各種生產要素在利益分配中的索取權,使各種要素在價值形成中所作貢獻的大小成為確定收益分配份額的依據,還必須對每一生產要素包括科技勞動、管理勞動等所創造價值的大小,分別進行科學的評估和價值判斷,為要素包括物化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提供基本依據。 此外,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還有利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有效實現。因為只有發揮科技、管理等知識勞動在價值形成中的巨大作用,充分調動知識勞動者的積極性,從而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實現效率優先的目標,才能使經濟得到發展,效益得到提高,可供分配的財富量大大增加;才有條件通過“轉移支付”等途徑,縮小地區、部門和行業的收入差距,以兼顧社會公平。當然,也只有兼顧社會公平,協調地區發展,縮小部門、行業的收入差距,保持社會政治經濟穩定,才能更好地調動科技、管理等知識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為實現“效率優先”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參考文獻: 1、賈華強:《實踐對勞動價值理論的新要求》,《中國經濟時報》2001年9月4日第5版; 2、崔偉華:《重新認識價值及相關問題》,《中國經濟時報》2001年8月8日第5版; 3、蕭灼基:《在實踐中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人民日報》2001年7月31日第9版; 4、《如何深化和發展勞動價值論──全國勞動價值論研討會發言觀點摘要》,《中國經濟時報》2001年11月13日、14日第5版; 5、朱健:《勞動價值論探討中存在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報》2001年9月27日第2版; 6、本人拙作:《論全要素參與分配的有效運作》,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1998年第12期。 作者簡介:蔣學毛,1958年7月生,1981年大學畢業,現任湖南益陽市社科聯副主席。近10年來,曾在《光明日報》、《工人日報》、《經濟學動態》、《中國勞動科學》、《宏觀經濟管理》、《求是.內部文稿》、《社會科學》、《江海學刊》、《中州學刊》、《經濟問題》等50多家省級以上公開報刊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計50多萬字。其中有近30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勞動經濟》、《法學》等四個專題和《中國經濟科學年鑒》(1993年卷)全文轉載或摘要推介;有4篇論文分別獲湖南省第二、四、五、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多次獲省級以上征文二、三等獎。曾公開出版《勞動與社會保障論》1部。通訊處:中共湖南省益陽市委大院 市社科聯 郵編:413000 E-mail:maoge58@yahoo.com.cn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