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界格局變化的前景和對我國的挑戰
2005/06/02 19:53:43瀏覽98|回應0|推薦0
世界格局變化的前景和對我國的挑戰(點計數:458)


--------------------------------------------------------------------------------
作者:梅振民 http://www.pen123.net.cn 2003-2-24 10:53:55 士柏咨詢網

世界格局變化的前景和對我國的挑戰(1988‧10)

美蘇關系緩和與經濟實力對比變化,結束了兩極冷戰的"戰后時期",開闢了一個多極並存,群雄爭強、結局難料的新時期。

競相爭奪二十一世紀主宰權
戈爾巴喬夫在歡宴西德總理科爾時說; "大家都在談論二十一世紀"。確是如此,可以說,今后十幾年是世界上各個力量中心競相爭奪二十一世紀主宰權的時期。
第一,亞洲的崛起
當1983年里根總統訪華前后,一些觀察家首次談論世界經濟中心正轉向亞洲太平洋時,人們還表示驚訝疑惑,認為"未必會如此吧"!現在,這一看法和現象已引起廣泛注意和承認。亞洲的崛起,並不單單是日本,而是像大雁飛行一樣,日本在前,"四小龍"緊跟,接著是泰國、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隨后是中國,成"雁行系列"。
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由1955年的2‧2%提高到現在的
15%,超過了蘇聯,相當于美國的一半以上。這幾年日元對美元的升值,雖然給日本出口造
成了一些暫時的困難,但也使它的以美元計算的財富成倍增加。1985年美國國家財富(有形固定資產)為十二萬五千億美元,日本固定資產為七萬六千億美元,到1986年,美國的固定資產為十三萬二千億美元,’而日本則增加到十二萬四千億美元,已同美相差無幾。
至于"四小龍",由于它們"小",雖然承認它們發展速度快,但總有些不把它們放在
眼里,簡單地把盧泰愚總統說南朝鮮希望成為二十一世紀環太平洋地區的"軸心"、"支柱"、起"領導作用",視為口出狂言。但實際上,它們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這"四小龍"在世界制成品貿易中所占比重已從十三年前的4%躍居到去年的11%,幾乎占發展中國家制成品出口的2/3。據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今年10月在一次研討會上講話所說,"四小龍"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已達8%,約等于日本的3/4,它們國際儲備的總和超過了日本,它們貿易盈余的總和相當于日本的37%。法國《現代價值》周刊認為,南朝鮮由于其發展速度高于日本2-6倍、人口增加(2025年達1‧36億)和南北統一、內部市場擴大35%,有可能在21世紀前半期取代日本,在新亞洲居于統治地位。南朝鮮會不會在亞洲居于"統治地位",可另當別論,但歐洲人這樣談論似應引起注意。
東盟國家中的泰國,其發展速度已引起注意,人們認為它將成為第五條"小龍"。馬來西亞也跟上來了,它的總理前不久也說,它將成為第五條"小龍",而且不只是"小龍",由于自然條件,將成為一條"中龍"。現在,日本和四小龍的國民生產總值已達二萬九千一百三十億美元,相當于歐洲共同體的69%和美國的65%。按現在的發展速度計算,這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到2003年,當能趕上歐洲,到2015年,則能趕上美國。
第二,歐洲的反擊
歐洲經過五、六十年代的"複興",到七十年代已陷于停滯,發展速度一直低于亞洲和美國。面對亞洲崛起和歐洲衰落的局面,歐洲人產生了急迫的危機感。于是,1985年歐洲共同體決定在1992年12月31日前建成統-的內部大市場,使歐共體各成員國成為"一個沒有內部邊界的區域,商品、人員、服務和資金可以自由流通和往來",並提出三百條措施,計劃在1987年1月1日至1992年12月31日逐項落實,據說,現已落實近百條。據歐共體對一萬一千家公司調查,統一的內部大市場建成,一年可以節省三幹一百五十億美元,經濟增長率可達到4‧5%,消費品價格下降6%,失業人數可減少200萬人。如果再加上宏觀控制等適當措施,經濟增長率可達7%,失業人數可減少500萬人。盡管歐共體內部目前在統一貨幣、統一稅制等問題上尚存分岐,但是建立統一市場的大目標將會按計劃實現。現在,歐共體各國的大公司已開始採取諸如合並、兼並等措施,以迎接和適應統一市場的建立。看來,歐共同這一重大決策將會使衰落的舊大陸重新恢複活力。
第三,美日的擔憂
面對歐洲這一新的局勢,美國和日本都擔心歐共體內部市場會產生排他性,會更加難以打進這個巨大市場,因而都採取了對應措施。美國已經同加拿大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據說,這將會使美國的經濟增長率提高1%,使加拿大提高5%;並且,正在同墨西哥醞釀類似協議,這有可能使它們三國組成美洲自由貿易區。除此之外,美國還採取了兩項對策,一是增加在西歐的直接投資,一些美國大公司紛紛在西歐設廠,或者購買、合並歐洲公司;一是領導人和輿論頻繁發表言論向歐共體施加影響,以防其採取排他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日本也採取了類似措施,擴大在西歐的直接投資、設廠、購買企業。除此之外,日本加快了籌組東亞經濟圈的輿論准備和實際部署。面對亞洲國家同日本的歷史宿怨。日本政府至今未敢正式向有關國家提出這一倡議,但正如日本一家報紙所說的它正在以加強同"四小龍"、東盟國家的經濟聯系的實際步驟,悄悄地逐漸地實現這一宏偉目標。
布什在當選總統之后答記者時已經提出組成"大西洋共同體"的倡議。據報道,美國新政府還可能向日本提出建立美日自由貿易區的問題。
第四,蘇聯的改革
蘇聯在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上半期,發展是比較快的,顯得比西方興旺得多。美國著名評論家李普曼1958年訪問蘇聯后說,蘇聯和中國的力量"並不在于他們的秘密活動",而在于他們對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所起的"榜樣的力量"。蘇伊士運河危機時,約翰‧米勒給李普曼寫信描述了他和麥克米倫共進午餐時的情景,他說,這位英國未來的首相,指著窗外聖詹姆斯公園,漠無表情地揮手說:"這是我們美好的文明,很可惜,這一切都完了。你知道,到1957年底,我們所知道的西方文明都要完了。我設想在布爾什維克統治若幹世紀之后,還會產生一種文明,但是我不知道它將是什麼樣子。"這兩段反映當時西方人心態的話,生動的表現了當時西方衰落、蘇聯興旺的景象。但是,70年代后半期以來,蘇聯經濟發展陷入停滯,到80年代初期,它的經濟也像經歷十年動亂的中國一樣,達到了"危機的邊緣",連小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都超過了它。中國和朝鮮也沒有比過被美國捧為西方"自由廚窗"的台灣和南朝鮮。因而,現在西方人認為,正如基辛格最近回答記者提出的"你認為決定二十一世紀世界秩序的主要思想和原則是什麼"時所說的,"第一個重要事件是共產主義思想衰落","沒有人認真嚴肅地相信共產主義有辦法解決我們所處時代的經濟問題"。這樣,蘇聯如果不能根本改變這種停滯趨勢,那麼它不僅保不住超級大國的地位,淪為二、三流國家,而且它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和共產黨所信奉的馬列主義和社會主義也面臨衰亡的嚴重威脅。因此,戈爾巴喬夫上台后就制定了"根本改革、加速發展"的戰略方針。雖然蘇聯改革還沒有給人民帶來多少實惠,但他們在解剖"斯大林模式"、認識舊體制弊端、探索改革路子方面取得了引人矚目的重大進展。他們認為,斯大林建立的社會主義模式,並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而是"斯大林及其親信的獨裁",是-種"嚴重變形"了的社會主義。基于經濟體制弊端來源于這種個人獨裁的政治體制的認識,他們把改革政治體制放在了首位,提出了改革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方案,並逐步予以實施。盡管改革阻力很大,甚至會出現一些挫折,但這場關系蘇聯命運和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存亡的改革,終究是會取得勝利的。改革成功,將會使社會主義潛在優越性得到發揮,蘇聯這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國家的活力將會得到恢複。
面對美歐、亞太新的局面,蘇聯在進行內部改革的同時,對外也採取了更加開放的政策。
對西歐,提出了建立"全歐大廈"的口號,使經互會和歐共體建立了正式關系,在今年十月的兩周內就從西歐銀行謀得了九十億美元的貸款。對亞洲,提出了開發西伯利亞的宏偉設想,亦即使蘇聯的資源、中國的勞動力、日本和南朝鮮的技術與資金相結合的建議,並實際加強了同"四小龍"和東盟各國的經濟聯系。

誰將主宰二十一世紀
在上述各大力量中心爭奪二十一世紀主宰權的斗爭中,都有可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戰略地位,但是誰也難以獨家主宰世界。
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還會繼續下降,但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仍可保持頭號經濟大國的地位。這是因為,第一,從地理條件上看,它不僅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人口眾多,自給自銷能力強,而且它東接大西洋,同歐洲相連,西接太平洋,同亞澳相連,是歐洲和亞洲兩大經濟中心的聯接點;第二,從人文條件看,這個移民起家的國家,具有最為開放、最能吸收世界各國之長和英才的優良傳統,稱得上是一個"世界國家";第三,從1890年成為世界最大工業國以來,一直保持頭號工業大國的地位。現在,在經濟、科學和軍事上仍然居于領先地位,加上上述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的有利條件,至少在二十一世紀前半期仍可保持其頭號經濟大國地位。
日本的經濟勢力還會擴張,但它的陸地小、人口少的島國條件,使它難以成為世界上頭號經濟大國。它現在很有錢,大肆傳揚經濟"全球化"已打破國家疆界的限制,可以在世界各國去投資建廠,因而,它認為今后的世界是"互相滲透"的時代。可以預料,日本人的財富還會擴大,軍事實力會有發展,甚至重新對亞洲構成極大威脅,但經濟力量的分散和本土的空心化,將會大大削弱它的經濟力量的效力,使它難以成為主宰世界的力量,難以使二十一世紀成為他們夢想的"日本世紀"。但是,還有兩條未定因素,一個是如果它同"四小龍"和東盟國家結成了東亞經濟圈,由經濟聯合進而擴大到政治聯合、軍事聯合,那將是世界難以控制的巨大力量;另一個是,如果將來世界陸地上人口飽和,資源開發將盡,人類向海洋拓展生活居住空間、把開發海洋作為重點時,那麼,日本島國的不利條件就會成為有利的條件,那時就難說它不會成為頭號大國,但這在二十一世紀前半期是不大可能出現的。
最不容忽視的還是歐洲,歐共體統一內部大市場,盡管困難重重,但終究會實現,而且會進一步擴大和深化。現在,北歐自由貿易區和奧地利等一些中立國家,均已提出加人或以某種方式參與這個大市場的問題,不能排除形成歐洲市場經濟國家組成一個統一大市場的可能。而且,這種統-市場,勢必會加速歐洲各國企業的融合,從而推動歐洲政治和軍事聯合的進程,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歐洲合眾國。正如西德外長根舍今年9月16日所說的,"通過建立歐洲內部市場朝著歐洲聯盟前進",就反映了歐洲人的這種意向。如果形成這樣一個統一的地域廣大、人口數多而素質優的大國,那就可對美國頭號經濟大國的地位提出挑戰,甚至扭轉世界經濟中心東移的趨勢。
蘇聯能否繼續保持超級大國的地位,關鍵在于它的改革能否成功,能否重新恢複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活力,而這又取決于它的改革路子是否正確。從邏輯上看,這里有四種可能的選擇:一種是屈服于阻力,不根本改變斯大林建立的傳統的政治經濟體制,那勢必由停滯而衰落下去;一種是錯誤地以為西方模式優于社會主義模式,全盤照搬西方資本主義模式,把公有制經濟全部改為私有制經濟,政治體制也作相應改變,那勢必會使人民大眾喪失主人翁地位,少數人將國家財富竊為己有,這無疑是太倒退,加劇社會矛盾;一種是政洽上保持傳統的斯大林式的無產階級專政和共產黨領導,經濟上改計劃經濟為市場經濟,改公有制為私有制,其結果必將是傳統的斯大林式的政治獨裁和資本主義盲目自發的市場經濟這兩種制度中最壞因素的結合,從而形成官僚買辦資本,這無疑也是一種倒退。在上述三種選擇下,都不能使蘇聯扭轉經濟停滯狀態,而且威脅到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生存。如果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選擇了上述改革路子,那麼,就會像西方政界人物現在所說的,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二十一世紀就會銷聲匿跡,共產黨就會失去存在的根據。唯一能挽救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命運的選擇,就是從人民大眾當家作主人這一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出發,改獨裁體制為民主體制,改單一的計劃經濟為計劃指導和市場調節有機結合的經濟,從而恢複社會主義活力,發揮社會主義本身具有而尚未發揮的巨大的潛在優越性。這樣,蘇聯就握有其他任何西方大國所沒有的優越條件,重新發揮社會主義"榜樣的力量",形成對西方大國的挑戰,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向社會主義轉化。不能排除在二十一世紀中后期出現這種局面的可能性。
除了上述幾個大的力量中心外,到二十一世紀還可能會出現一些次級的力量中心。如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圈,以巴西為中心的南美圈。還有容易被忽視的非洲,那里南非白人政權和黑非洲的關系正在發生變化。可以認為,南非、美國、安哥拉和古巴就解決西南部非洲問題達成協議以及前不久南非總統博塔的非洲之行,正是南非白人政權和黑非洲和解的征兆,最終是會實現全面和解的,盡管可能會經歷很長時間。現在,南非國民生產總值占整個非洲的一半,不能排除南非的資金和技術同黑非洲豐富的自然和人口資源結合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這種結合會給非洲帶來繁榮。

導向和平還是戰爭
現在,世界各國經濟互相融合的"全球化"和集團化這兩種趨勢是同時並存的。前一趨勢的發展有利于維持和平、排除戰爭,后一種趨勢的發展可能會產生排他性,助長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經濟上的矛盾、摩擦和衝突,而且,經濟集團化,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導致政治和軍事集團化,這就會使戰爭的因素增加。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不久前在一次研討會上就講了這種危險性,他說,"如果美國和西歐在這個勝利的時刻退而採取保護主義,這將是一個悲劇"。"實施更多貿易限制的最嚴重后果,是引起更多的衝突,結果必將重蹈複轍,通過戰爭來解決經濟、原料供應和市場問題"。"如果各國不能通過和平競爭來改善人民的生活,較強大的國家將採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做法,為了本國的利益,紛紛組成更大的集團。世界將再次被分割成互相角逐的經濟集團,各強大工業國,為了本身的經濟利益,將建立帝國或擁有獨霸的勢力範圍。這意味著世界將變得較不穩定,軍事強國將主宰一切"。當然,李光耀這樣說的現實意圖是要向歐共體和美國施加影響,阻止它們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而不利靠貿易為生的新加坡。但是,他講的這種危險性確是實在的,不能不引起警惕。維護世界自由貿易體制,排除經濟集團化的排他性傾向,這確是今后維護世界和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那麼,今后那一類矛盾將會更加突出呢?
隨著美蘇關系緩和,兩種意識形態的矛盾,在一定時期內會趨向削弱,但不會消失。蘇聯沒有放棄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改革只不過是為使它更加具有活力,使蘇聯更加強大。
美國人看到了這一點,因而主張在改善對蘇關系時,不能放松警惕。里根總統10月28日在洛杉磯發表演說時說,1988年是一個轉折點,"我們現在認為,遏制已經不夠了。我們現在實行的是一種爭取自由的前進戰略"。在這里,里根基于"共產主義思想已衰落"的估計,提出了一條比戰后一直奉行的"遏制"戰略更富進取的戰略--"爭取自由的前進戰略"。這當然不同于杜勒斯50年代提出而被否定的、比"遏制"更強硬的"解放戰略",那是主張用軍事手段"解放"東歐。現在,里根提出的"爭取自由的前進戰略",是企圖乘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改革之機,運用經濟、外交和文化手段將東歐引離社會主義軌道,走向西方"自由社會"。現在,西歐和美國加強同東歐的聯系,就含有此種意圖。因此,盡管美蘇軍事對抗的局勢緩和了,但兩種意識形態的斗爭也還是存在的。而且,如果蘇聯改革使它更加強大時,這種矛盾將有可能會更加突出。
但是,在目前,隨著美蘇緩和,西方世界內幾大力量中心的矛盾,亦即美、歐、日之間的矛盾,顯然會比過去更加突出了。美國同西歐、日本在經濟利益的磨擦和對蘇政策的分歧,就是這種矛盾突出的一種表現。預料,它們之間的矛盾衝突還會進一步發展。
南北差距會進一步擴大,南北矛盾會更加尖銳。但是,由于第三世界的分化和不結盟運動重要性下降,南方世界在同北方發達國家斗爭中顯然處于不利地位。

中國面臨嚴重挑戰
按照中國的領土、資源和人口優勢來說,中國最有資格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宰者,一些外國報刊就預料中國將會成為超過美蘇歐日的頭號超級大國,一些國外華人也提出了"華人社會"經濟圈的設想。但是,我們自己至今還缺乏迎接二十一世紀挑戰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應當看到,在世界範圍內,我們面臨著美蘇日歐群雄爭強的挑戰。在亞洲,我們面臨著日本以及印度的威脅。在社會主義世界,我們面臨蘇聯和東歐改革進展誰先誰后的競爭。形勢的確十分急迫。我們應當樹立在不太遠的將來,在二十一世紀中后期稱雄世界的觀念。
現在,我們存在著一些不利條件。第一,對舊體制弊端的認識不如蘇聯認識的那麼深刻全面,改革的路子還在"摸著石頭過河",在進行探索,還沒有全面長遠的具體設想;第二,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只在經濟體制上打轉而不大重視根本改革政治體制,這有可能使改革走彎路;第三,領導層的新老交替還沒有完全解決,在這方面已經落后于蘇聯;第四,由于不正之風存在,正確的改革措施往往被扭曲了,引起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不滿,加劇了社會矛盾,存在著發生動亂的危險。
當前客觀形勢迫使我們需要上下團結一致,同心同德,順利度過目前的困難階段,繞過日本人總結出來的"中國七、八年發生一次的危機"。這當然需要全面加深認識舊體制的弊端,正確選擇改革路向,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發展,並且使我們的外交更加主動靈活,以適應正在發生變化的國際環境。展望二十-世紀;中國還是很有希望韻。("世界經濟形勢研討會"論文 1988‧10)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BoDa&aid=1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