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6/02 19:46:43瀏覽2087|回應0|推薦0 | |
羅馬天主教廷和新教路德宗握手言和 (點計數:964)
作者:都人 http://www.pen123.net.cn 2001-10-19 9:29:33 士柏咨詢網 作者最新論題 ·犯罪率、監獄人口和美式資本主義的社會... (09-09 09:08) ·地球峰會、氣候災變和德國政情 (09-03 10:19) ·世界輿論和美國精英 (08-30 09:53) ·印度的中亞基地和軍事部署 (08-27 09:56) ·美國傳媒究竟是如何“講政治”的 (08-23 18:36) 作者文集 1999, 11, 4 10月31日,天主教羅馬教廷代表Idris Cassidy樞機主教和新教路德宗世界聯盟主席、德國主教Christian Krause在德國南部奧格斯堡市正式簽署一份聯合宣言,宣布結束基督教新舊兩派之間持續近五個世紀的教義爭端。據法國《世界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這一聯合宣言聲稱幾百年來引起源源不斷的宗教戰爭、造成成千上萬人喪生的新舊兩派衝突,“實際上只是一場誤會。” 世界上十億天主教徒和約6千1百萬路德教派信徒(主要分布在德國和北歐各國;在北美洲大約只有5百萬)是否從此便能盡釋前嫌,相愛無間,暫且不論,這份聯合宣言的重要歷史意義毋庸置疑。 聯合宣言發表的時間和地點也極有歷史象征意義。482年前的同一天,即公元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將其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釘到今日德國北部的某一天主教堂的門上,公開猛烈抨擊羅馬教廷及教皇的腐敗行徑。當時位于奧格斯堡的神聖羅馬帝國國會因此傳審馬丁‧路德,勒令他收回對教廷的公開批判並改悔。馬丁‧路德斷然拒絕,並且繼續發表反對教廷及教皇權威的論見,並和追隨他的支持者將教皇發布的禁令當眾燒毀。 馬丁‧路德因此被教廷認作異端而開除出教,當時的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卡爾)五世(即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也反對馬丁‧路德,可是卻正好忙于和法國國王弗郎索瓦一世爭城奪土,兵戎相見,無暇顧及馬丁‧路德。后者創立的路德教派(又譯路德宗、信義宗)遂在贊同新教的日耳曼諸侯支持保護下星火燎原,迅速發展而不可抑制。 路德宗和天主教舊教在宗教教義上的最主要區別在于“稱義”一條。按照《約翰福音》第三章十六節:“一切信耶穌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馬丁‧路德因此認為唯有堅持信仰,即可得救,這就是“因信稱義得救”教條。馬丁‧路德並且因此推論:凡人信仰上帝,並不需要教會和教皇居間。 天主教則認為,光有信仰並不夠,信徒們必須努力“積善”,建立“功德”,方能得救。此即“立功稱義得救”。在當時,這是教會大量出售“贖罪券”來大發橫財的“理論基礎”,也是最為馬丁‧路德所痛恨、在《九十五條論綱》大加鞭撻的教會“弊政”。現今的兩派聯合宣言,便在這一基本分歧上用盡心力作調和文章。據美聯社報導,羅馬教廷在宣言的最后文本中似乎對路德宗的“因信稱義”教義作了相當大的通融讓步。 平心而論,除了鑽牛角尖的神學家,天主教和路德宗在“稱義得救”教條上的差別,在一般人看來實在並不大。兩者今天的“同心協定”,良有以也。馬丁‧路德教義的新穎之處,是他指明,一個人無論德行再好,只要對耶酥的信仰不堅,即絕無升天堂(得救)的可能。 將這一教條再進一步推到極端的,是宗教改革運動中后來出現的另一新教宗派──以日內瓦為基地的法國教士若昂‧加爾文創立的加爾文教派。加爾文神學理論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命中注定(predestination)”教條,意思是一個人得救與否,早已由上帝事先決定:某些人被上帝選中而注定得救升天,而其他眾多之人則被上帝擯棄,注定永世倒楣,並且沉淪入地,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加爾文教派的上述“命中注定”教條,導致“在世發財光榮論”應運而生,成為歐美資本主義的基本理論基礎。而“上帝事先決定”誰有福、誰倒楣的“教義”,則為大規模的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持續數百年之久,提供了心安理得的政治和宗教心理背景。 有必要指出,今天道貌岸然的北歐丹麥、挪威、瑞典的路德宗諸國,都曾積極參與這一跨洋奴隸貿易,負有深重的歷史罪孽。但是種族主義最惡劣、最持久的,卻是南非和美國南方這兩個加爾文派地區,這並不是歷史的偶然。 基督教新舊兩派在種族主義上的優劣,也可以從曾是歐洲殖民地的中、南、北美洲看出:中、南美洲今天的主要種族是原有土著和歐洲移民混血而形成,另外還有大量土著居民生存至今,而在卡爾文各派主導的北美,土著居民卻大部分滅種絕跡。兩者相比,彰明較著。 除了相信“命中注定”教義的加爾文教派,天主教和其他兩個主要新教教派即英國國教和路德宗,其實在宗教儀規上相當接近。羅馬教廷在若幹年前就已和英國國教在教義上取得和解,今天再和路德宗達成類似和解,實在有其自然之理。但是必須指出,天主教和路德宗在大量具體事項和認知上,諸如墮胎、計劃生育、離婚及再婚、教士結婚、女教士地位等等,尚有極大差距;在“教皇永遠無錯”原則和許多關鍵歷史問題(特別是羅馬教廷與納粹的關系)上,更有難以逾越的鴻溝。兩者要真正重新“合流”,尚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況路德宗中的美國密蘇里會眾一派,便堅決不贊同、不參與當今的聯合宣言。至于教廷和真正掌握美國、加拿大、蘇格蘭、北愛爾蘭、澳洲、荷蘭和南非等地的加爾文教派的類似“和解”,則全無蹤影可尋。 羅馬天主教教廷和路德宗即英國國教的“和解”,受到許多因素推動,也代表了幾項重要的國際趨勢發展,難以詳論,但是應該指出以下幾點。 這一“基督教聯合”趨向,與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亨廷頓提出的“文明衝突論”頗有融會貫通之處。亨廷頓理論所定義的“西方文明”,正是包括天主教和新教的歐美基督教文明。在基督教本身在歐洲逐漸衰微和其他“文明”日益增強的形勢下,亨廷頓早已強調“西方文明”必須增強“內部團結”,“一致對外”。這與當今的兩教派聯合宣言,可謂心有靈犀。 另外不能不看到,教廷和路德宗的“和解”,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歐洲一體化過程的成就。路德宗的最大會眾在德國東部的原普魯士、薩克森尼兩王國等地,大致在原東德境內。原東德人口相對于天主教為主的聯邦德國的停滯落后,于是造成今天統一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赫然已是一個天主教多數的國家。路德宗因此更受到了與天主教握手言和的壓力。至于英國國教與天主教“言和”,則反映了英國對北愛爾蘭加爾文派和天主教長年衝突的厭倦和乏力,再加上愛爾蘭共和國的國力近年來節節上升,北愛與愛爾蘭的最終合並,看來無法避免。 與此同時,特別是在科索沃戰爭之后,“西方文明”與俄羅斯為領袖的“東正教文明”的隔閡和敵對更加深化,這固然不出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預料,世界“基督教大聯合”的前景,卻越來越顯得遙遙無期。 此外,“西方文明”面臨著更大的內部問題,此即至今尚無和教廷“和解”跡象的新教加爾文各派。不僅當今世界獨強美國的主流政治仍然被加爾文教派把持,人們眼見冷戰結束后,羅馬教廷與美國之間的各種分歧日益凸顯。而對羅馬教廷與路德宗聯合宣言唱反調的,正好又是路德宗中的美國密蘇里會眾派。因此教廷與路德宗的聯合宣言,固然有促進歐洲統一之效,在大西洋兩岸之間,可能反而會增加“西方文明”的內在不定因素。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