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識分子”新概念
2005/06/02 19:40:57瀏覽94|回應0|推薦0
“知識分子”新概念 (點計數:1829)

作者:李德順 http://www.pen123.net.cn 2002-11-16 11:24:24 士柏咨詢網

作者最新論題

·民主的主體性 (01-13 08:41)
·社會歷史與人的價值活動 (01-13 08:41)
·立 言 錄 (12-22 16:04)
·關于市場經濟與共產黨人價值觀念的研究 (01-03 18:44)
·“魚上岸”還是“龍歸海”? (01-03 18:44)
 
作者文集

  
  
“知識分子”新概念


對于所謂“知識分子”,歷來有各種不同的理解與對待方式。迄今我們看到的最典型的界定主要是以下兩種:
一種是政治社會學的界定。中國近幾十年來流行的理解方式即屬此類。《辭海》1989年版對知識分子的界定是:“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教師、醫生、編輯、記者等。在社會出現剩余產品和階級劃分的基礎上產生,……,知識分子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而分屬不同的階級。”
這種界定有幾個理論上的問題。第一,它對概念內涵的表述,除了“一定文化科學知識”和“腦力勞動”外,並沒有其他特殊的規定。就是說,凡是“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都應該屬于“知識分子”。但是,在接下來的外延表述中,卻又做了特殊的限定,小心地略去了象有相當學歷的官吏、職業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和商人等。他們算不算“腦力勞動者”,算不算“知識分子”?如果就這個問題追問下去,我們就會從下一點得到啟示;第二,這種界定的最終落腳點,顯然在于確定知識分子的“政治對象”性質。它是從社會管理者的角度,來說明“知識分子”是一個怎樣的對象群體。正因為如此,它才不需要把這些管理者本身包括在內;而且在以階級和階級斗爭為經緯的思維框架內,這種劃分也必然最終歸結為關于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問題。顯然,這種界定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和實踐可操作性。
但這樣一來,概念的外延與內涵之間不對應就顯得更加突出,關于知識分子的理解也就更複雜了。例如對于“一定科學文化知識”應該掌握何種標准?我國五十年代,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便可被稱之為“知識分子”;到了九十年代,一般人們心中的“知識分子”至少要有大專以上學歷。顯然,如果不這樣“水漲船高”,那麼在教育不斷普及並提高的情況下,“知識分子”將因其隊伍不斷擴大,或因其概念泛化,而逐漸失去特殊意義。但是,如果“水漲船高”僅僅為了保持讓“知識分子”永遠只占少數,那麼這種人為保持的根據和意義何在?再如,劃分的標准究竟是根據學歷還是根據職業,也必然出現矛盾。多年來,我國大批有一定學歷的人長年從事(科技、文藝等之外的)非專業技術職業,有的甚至在工廠農村成了直接的體力勞動者。但他們仍然被以各種方式單獨看待,繼續被稱作“知識分子”、甚至“知識分子幹部”等。這時,“知識分子”概念雖然只剩下學歷出身的含義,但是在心理和政策上卻帶有某種特殊的意味。
凡此種種都說明,這種界定方式的科學可靠性有待于進一步論証。
另一種是文化社會學的界定。它是來自西方、特別是歐洲的理解方式。《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解釋說:“‘知識分子’一詞最早是指十九世紀俄國中產階級的一個階層。這樣一些人受現代教育及西方思潮的影響,對國家的落后狀況、沙皇的專制獨裁產生不滿,並在法律界、醫務界、教育界、工程技術界建立了自己的核心,也包括了一些官僚、地主和軍官。”“西方人常常稱知識分子為‘社會的良心’,認為他們是人類基本價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維護者。知識分子一方面根據這些基本價值來批判社會上一切不合理的現象。另一方面則努力推動這些價值的充分實現。……,這種涵義的‘知識分子’首先也必須是以某種知識技能為專業的人,……但是如果他的全部興趣始終限于職業範圍之內,那麼他仍然沒有具備‘知識分子’的充分條件。根據西方學術界的一般理解,所謂‘知識分子’除了獻身專業工作以外,同時還必須深切地關懷著國家、社會乃至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又必須是超越個人(包括個人所屬的小團體)的私利之上的”。
把知識分子理解為社會的“良知分子”,突破了“學歷加職業”的外在模式,而著眼于一部分人在文化和道德方面的特殊功能。它強調了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理性階層和道義“良知”的積極作用,有些象我國過去使用的“社會賢達”和“革命知識分子”,以及時下流行的“社會精英”、“文化精英”等概念。這種界定雖然涵義很清晰,特征很明顯,但它和我們要討論的概念已經不是一回事了。它就象是對“勞模”下定義而不是對“勞動者”下定義一樣,用一個比較特殊的概念取代了一個比較一般的概念。
若按這種意義,在我國目前要解決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這里不存在制定和落實所謂“知識分子政策”問題,也不需要費心考慮“提高知識分子地位”等等,需要明確的只是什麼人夠得上被稱作知識分子,因為這一稱呼本身即意味著在文化和道義上的某種地位和榮譽。可見這種界定方式是把一個需要(至少我們希望)加以科學界定和描述的概念,變成了一個主要是價值評價的概念。評價總會因評價標准的變化而變化。這就使概念更進一步增加了其主觀相對性,而減少了客觀確定性;同時,它對知識分子本身也可能產生另一種誤導效果:使一些人把自己當作獨立于社會現實和實踐主流之外、之上的單純觀察者、評論者,從而在“知識分子”這個名義下鼓勵脫離大眾、脫離實際,使“社會良知”先驗化,讓“文化精英”變成“精神貴族”。細觀歷史上和現實中導致一些知識分子心態失衡的原因,這種擔心不是沒有根據的。
理解知識分子本質的關鍵,在于深入揭示這一社會群體及其社會功能產生和存在的根本基礎。這就是“知識”本身的社會性質和社會功能。知識分子的本質恰恰在于“知識”(即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理性),在于其創造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知識分子只是作為知識主要的社會承載者,才有其特殊的存在基礎。否則他們只是一些同所有人一樣的現實的、社會的個人,有和其它人一樣的民族和階級歸屬、一樣的生活和情感,一樣的個性和弱點……。知識本身的狀況,現實社會對它的需要和依賴情況,決定了它在社會生活實際中所占據的地位、發揮的作用,進而決定了各個時期知識分子的地位和命運。是缺少對知識,包括知識的存在方式、知識產生和發展的特殊規律、知識的社會功離開了對知識的理解,把知識分子無論是當作“政治人”還是“道德人”、“經濟人”,無論是看作楷模精英還是看作簡單具,都不可能真正了解知識分子的本來面目,至多只能是現象的描述。
所以知識分子概念的界定,還是應該回到對知識生產的理解上來,不妨這樣說:
“知識分子是掌握並運用人類已有的精神文化成果從事精神生產的人”。
這個簡單定義包含以下幾方面:首先是對“知識”概念的廣義解釋。在這里用“精神文化成果”來表述“知識”,意味著不再把知識僅僅等同于對外部對象的認識,如自然科學的成果;而且把人類關于自身生活的精神成果,如道德、藝術、哲學等人文科學的成果和文化精神本身,也包括在內;
其次是用“精神生產”取代“腦力勞動”。僅僅用腦並不是知識分子的特殊標志,致力于(廣義)知識的發展、積累和傳播,即從事精神生產活動,才是其本質。這種理解一方面有助于把知識分子與同樣進行腦力勞動、但僅限于應用知識成果從事實際事務的人區別開來;另一方面也可以把那些雖無一定學歷和專業身份,但卻為社會提供著精神產品,從而推進精神文化發展的人,計入知識分子行列。
這里用產業劃分代替了階級和階層劃分,肯定“精神生產”本身是一個現實的社會產業領域,這是符合人類歷史特別是現代世界發展實際的。也是我們重新理解的關鍵所在。在定義中用“人”而不用“階層”,正在于標明產業身份,如同“工人”、“農民”一樣,並不排斥在其他情況下根據其他標准使用階級、階層概念(如“工人階級”等),同時卻更符合知識“分子”這個提法的語言規範。同時,突出知識分子的精神生產功能,意味著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反映和探討社會實踐提出的各種問題,向社會提供自己創造的精神產品,以此服務于社會的發展:
最后,這個定義把對知識分子社會地位和作用的理解,落腳于對“精神生產”的性質和意義的理解。如果人們重視當代人類社會發展現實的啟示,那麼就會知道,對“精神生產”的重要意義,無論怎樣估價都不會過分。精神文化生產,包括科學技術、思想理論、社會心理、倫理道德、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的內容。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在當代顯得尤為重要,但只重視這一方面是不夠的。一個民族要走向現代化,實現文化心理狀態的現代化是深層的要求。這種文化心理狀態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當今世界幾大發達國家的騰飛無不同時依賴發達的科學技術(包括先進的社會科學和現代管理)和奮進和民族精神。轉型期的中國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一方面也急需為價值失落中的人們找到有力的精神支撐。知識分子憑借他們的知識而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正應該在這些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BoDa&aid=1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