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27 22:26:58瀏覽307|回應0|推薦0 | |
綠黨陳曼麗、洪輝祥(共同召集人)、 近來國、民兩黨爭奪「解嚴」與「本土」的歷史詮釋權,不論歸因於當時執政者的個人決定,或是在野黨衝撞的壓力,都是為了現時權力集團間的鬥爭,而實際推動歷史潮流的人民,若未居廟堂之上則被埋沒姓名。解嚴二十年來,政治上看似自由民主,政客卻只重爭權奪利、不思民間疾苦,生活環境持續惡化,離「東方瑞士」的理想愈來愈遠。 尚在戒嚴的1980年代初期,台灣社會力便逐漸勃發,環境議題為一大宗,所突顯的大多是工廠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如高銀化工污染、三晃農藥廠事件、李長榮化工事件、多氯聯苯、綠牡犡、西施舌中毒等。被稱作「自力救濟」的抗議行動逐年增加, 社會運動的能量蓄積,如滾燙沸水般爆發,1987年解嚴等於掀開鍋蓋以宣洩壓力,是政治部門避免體系崩潰的必然作為。貢寮反核四、後勁反五輕、宜蘭反六輕、全台搶救森林行動……一波波環境運動陸續展開,在全台灣遍地開花、相互串連。即使已經解除戒嚴,面對環保團體至官署的直接行動,警察國家的幽靈仍揮之不去,而常以木棍、盾牌、消防車、鎮暴車來驅散「暴民」。 「反核就是反獨裁」這句響亮的口號,體現環保運動與民進黨過去的統一戰線。經歷二十年演變,現在體制內的「文場」愈來愈多,運動者甚至曾入閣擔任環保行政首長,憲法也在1992年納入「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2002年「環境基本法」更站穩「環境保護優先」立場。 相對於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台灣卡進美國在亞洲的政經佈局,及全球製造業供應鍊的分工體系,而有高度經濟成長,來彌補外來政權正當性的不足。民進黨上台後面對經濟全球化束手無策,只能以本土化強調正當性,對大資本家卑躬屈膝,只為留住沒有補貼就沒有競爭力的夕陽產業,不惜出賣母親台灣的珍貴資源,以大建設的迷藥衝高GDP的作法,較舊國民黨變本加厲,而無視於股市櫥窗最熱門的綠金產業。 計畫設在彰濱的火力電廠,重燃鹿港反杜邦的怒火,在被環評會初審否決後,國營的台電主動撤案,傳聞現已悄悄準備環評,待「不聽話」的環評委員任期屆滿再重新送件,設想新任環評委員將淪為橡皮圖章。今年地球日,阿扁總統表明支持興建蘇花高,令人憤怒;他未能看穿技術官僚「提高自給率」的虛妄,指示台塑大煉鋼廠環評應該通過,亦令人扼腕。當年堅決反五輕的在野黨執政後,如今對中油二十五年遷廠的承諾態度曖昧,還能打著同一面綠旗嗎?朝野政黨一致向財團靠攏,而抽離了環境正義,解嚴二十年還有什麼可資紀念呢? 地球已經反撲!提前報廢的石門水庫,雨量過大過小都要缺水;中橫公路曾是人定勝天的典範,現在被老天爺封山,何嘗不是沿海過度開發工業區的啟示錄。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1%的台灣,不必等到三、四十年後海平面上升、淹掉一半人口的家園,全世界農藥平均使用量第一的土地,無所遁逃的污濁空氣,造就癌症連續第廿五年居十大死因之首。 凝視著二十年前泛黃相片中總統府前的「怨」字,我們也有解嚴二十年兩大新怨:母親生重病、環境未解放。期待民間各領域的改革力量,一同來推動社會與環境的解嚴,使追求幸福快樂的價值,取代帳簿成長的盲目競賽。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