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08 11:23:05瀏覽463|回應0|推薦16 | |
再次聆聽「悲愴」奏鳴曲,始於老師指定小孩練習。
開始知道這曲子,是因為高中參加音樂社團,
隔壁班同學的彈奏....
當時,一絲疑惑卻在心頭升起:為什麼叫做「悲愴」?
琴音中並不都是甚至很少有悲愴的意味。
畢竟那時我還年輕,那一絲疑惑很快就消散在對貝多芬的熱愛中了。
相較於貝多芬其他鋼琴曲,我喜歡悲愴;
雖然,曲名是悲的,
然而,這首奏鳴曲卻讓我有種安定感...
輕輕的、柔柔的、好像珍珠從指捎滑過般清亮。
題目名為悲愴,源自於貝多芬耳聾的疾病日趨嚴重,
但對於上天給他這樣的挑戰,其實卻加深他對理想的堅持與意志...
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覺到了悲愴,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
他將這些寫進了這部奏鳴曲,用音樂把我們帶出生命的軀殼,
導向那無垠的精神疆域,向我們的靈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我們這些精神上無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為了痛苦和歡樂而生的。
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能得到歡樂。」
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純美麗的花朵,
獻給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類的英雄,人類的普羅米修斯。
網路上找來的評論:
題目「悲愴」,隱藏著生命的磨難,流露出內心的痛苦。
但音樂的本體,更多的是對不幸遭遇的「隱忍」,對命運的「挑戰」和抗爭,
對現實的超越和升華,對理想的執著和堅定。
1801年,貝多芬在給好友韋該勒醫生的信上寫道:「
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
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
要是我做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業裡,這是可怕的遭遇啊。
我的敵人們又將怎麼說,他們的數目又是相當可觀!……
在戲院裡,我得坐在貼近樂隊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員的說話。……
人家柔和地說話時,我勉強聽到一些,人家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痛苦難忍……
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盧塔克教我學習隱忍。
我卻願和我的命運挑戰,只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
隱忍!多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悲愴」奏鳴曲本身和這封信,揭示出了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第一樂章 宏偉的奏鳴曲式
重板的引子充滿古希臘式的悲劇氣氛,高昂的語調帶著巨人般的氣概,
絕無兒女情長似的纏綿悱惻,對命運的激憤之情和身處絕境卻剛毅不屈的氣度使聽者熱血沸騰。
在這樣的悲愴中,在生命的最深處,貝多芬積聚著的力量,
終於在呈示部的主題中以一瀉千里的非凡氣勢爆發了出來。
音與音之間是急速的推進,不讓人有喘息的餘地。
副題保持了主題的推動力,一波接一波地毫無間歇,它們在尋求,在追索……
第一樂章讓我們時時感到命運的脅迫,以及英雄對命運的抗爭:
時而率直強烈,時而迂回堅韌,就像群山中的松濤,大海上的波浪,一刻不停地鳴響在天地之間。
貝多芬對生命、對人類的愛就像阿波羅的陽光一樣,明澈地閃耀在每一個音符上。
這首迴旋曲有兩個插部,它們都帶著憂鬱和不安從小調開始,經過發展,
結束在大調上,然後再進行到寧靜柔和的主題中。
這個樂章的調性安排,揭示出貝多芬的思想:
生活中的陰霾是暫時的,而希望和愛的陽光是永恆的,它終會溫暖人心,照亮人心。
主部主題洋溢著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歡笑的背後,是微微的不安和騷動。
大調的副部主題雖然明朗,卻也以急速的運動暗示著心態的不穩定。
插部以一種宣言式的堅定語調表達了真正堅強穩定的意志。
這個樂章的好幾個段落都有貝多芬慣用的「簽名式」結尾,
讓人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的自信和瀟洒。
我也期望著,
現在所遇到的一切陰霾,
將會由不安,轉為晴空萬里...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