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27 10:12:33瀏覽4258|回應2|推薦3 | |
經常被人問到大學念中文系的我,讀了這麼多四書五經、詩詞曲賦,未來到底有什麼用?
是呀,當時的我也不知念了這些有什麼用?
幾度想搬出「君子謀道不謀食」的大道理來說服人,卻發現連自己都說服不了。
這讓我一度覺得很自卑,彷彿印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
直到後來,接觸了更多的義理文章,更深入的用心閱讀,加上師友指點、躬身實踐,才逐漸對念中文系、學習中文的意義與使命明白起來。
一般人對中文系的誤解是很嚴重的,多半認為讀中文系不過就是做一些字形、字音、字義方面的學問,然後唱唱詩詞、寫寫小說。
這是大多數人對中文系最刻板印象了。
如此,他們所認知的中文系,其實只侷限在「小學」與「詞章」的部份。
然而,一個真正有心想要學好中文的人,卻不應該只停留在這些。
讀中文系不是只要學習如何講話、寫字與作文便罷了,還要進一步地去瞭解中國文化的內涵,深究其思想。
不只學習中文如此,學習外語也是一樣的,不能僅囫圇吞棗的懂些單字片語、文法結構,便以為「道在於是了」!
這樣學了半天,也只是一隻高級鸚鵡。
至於中國的文化、思想,則實在過於博大精深,不是窮極一生就能囊括的便宜事,短短的大學四年,要真能得到個進路,已算是很不錯了。
那麼,學中文、讀中文系,鑽研這些一輩子學也學不完的學問,到底有什麼用呢?
讀中文系的人被問到畢業出路時,通常會說當老師,這是最體面也最保險的回答,畢竟曾受儒教思想薰染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對於「師」這個角色,還具有著最起碼的尊重。
但是如果真的以為讀中文系畢業就只有當老師一途的話,那麼未免也太低估了自己、低估了中國文化的能量了。
如果每個讀中文系的人都「發願」要當老師,全班五十位同學未來全當了中文老師,然後繼續培養一群新老師,老師再教老師,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那麼整個中華民國的中文學界,豈不成了一隻關起門來做學問的鴕鳥?
學問是需要跟時代對話的,能對世局發揮影響力的才是真學問!
所謂的中文系,其實應該正名為經濟系。
何故?
中國古代的文人讀書,是為了要「經世濟民」,此為思想核心也是終極目標,是真正的求學問!
至於文章句讀之學,那是求學過程中自然就會具備的,不是刻意去鑽研出來的,賞玩一番就可以放下了。
這是「得魚忘筌」的道理。
只是今人往往把玩著筌而不肯捉魚。
那麼,讀中文系畢業,可以做什麼呢?
可以當老師。
但卻不是一般世俗意義下的教師職業。
而是先陶冶出一個偉岸人格以後,不管身處何地,都能對周遭的人事物發揮影響力的師長。
不可能全班五十位同學畢業後都留在校園裡任教,有絕大部分是要走向社會其它領域發展的。
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從此與中文系切割,相反的,此更應該被視為中文系的拓展。
明代心學家王艮說:「學也者,所以學為師也,學為長也,學為君也……學不足以為人師,皆苟道也。故必修身為本,然後師道立而善人多。」
王艮的話真可為讀中文系的出路作一明確註腳——就是成為社會中的領袖、菁英份子,帶給社會安定的力量。
不管你身處何地,都應能肩負起為師、為長的責任。這不是要我們頂著光環去傲人、慢人,而是發自內心的去關懷人、照顧人。
果能如此,又何必期待聖君賢相呢?
至此,讀中文系的功能意義已經大明,只要肯潛心修學,不用擔心以後的畢業出路。
秉持一顆「經世濟民」的心,什麼都可以做,而且做什麼像什麼,到哪裡都受人敬重,正所謂「君子不器」!
然而,正如莊子說的:「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其實讀中文系,還有著一個大用處。
佛家講「離苦得樂」。大抵我們人活在世上,多半時候是辛苦的,快樂則相對很少,而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要得到快樂。
為了滿足快樂,我們努力的賺取更多的財富,買車、買房;追求更高的權力、名聲,以使別人敬畏我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都是生活必須,也是人之常情,實在沒有什麼好值得非議的。
只是快樂總不容易被滿足,平民百姓羨慕貴族,等當上了貴族,又會開始對九鼎的重量感興趣,這同樣地出於人之常情。
畢竟是「有待於物」的快樂,不會長久。
然而閱讀往聖前賢的經典,學習他們的智慧,臻至他們的境界,卻可以讓我們成為精神的貴族,並獲得一種無所倚的快樂——自得其樂。
這樣的快樂才是細水長流、與世無爭的。
至此我們已成為了快樂本身,非但無人可以剝奪我們的快樂,我們還可以分享快樂給別人呢~
畢業至今,我才真正體會到讀中文系的快樂。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