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要做一個具有學術能力的真士人,莫做一個只有學術能力的假學者!
2008/03/14 23:00:31瀏覽330|回應0|推薦5
各位道學:

末學近日來,常思索著該如何寫好碩士論文及早畢業,過去因為工夫做的不夠,導致現在下筆格外辛苦,想破了頭卻也寫不了一個字。

今日午後,信手翻了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來讀,其中有一段陽明先生告誡弟子的話很發人省思:

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陽明先生的意思是說,做學問乃至於做人,最重要的是「求實」而非「求名」,當我們越發心於「探求真理」,那自然便會「淡薄名利」。此正如孔子所說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求學的目的,在於自我鍛鍊、自我成長,而不是拿來向人炫耀。

末學過去相當自負且看不清局勢,總自命不凡的以為自己能寫一篇能技驚四座的學位論文,從此在學術界一帆風順。殊不知如此便是「著了相」、「入了魔」,所謂「利令智昏」是也。經夫子的點撥教化,如今方覺悟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而學術工作乃是一需要歷代學者接力、團隊合作才能不斷精進的過程,如果繼續帶著強烈的「自我意識」來寫作論文,只怕最後會落得箇「玩弄光景」、「引火自焚」的下場。

因此,末學開始深思「做學問的目的」究竟何在?

翻開中國思想史,瀏覽一遍那些大思想家的名字,發現所謂的一流學者,其實都不是立志要做學者的人。無論是儒家學者的「通經致用」,還是佛道之流的「逍遙解脫」,大思想家所關注的,往往是切乎時弊、大生大死的議題,並以「生命實踐」的態度在弘揚他們所信奉的「道」。誠然,古代也有許多專只研究、不重實踐的學者,然在思想史上的評價,終非上品,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人在做學問上的基本態度。

如果說,人生的目的只是「求通達」、「求顯貴」,那麼不斷地大量生產學術論文,在學術界獲致高位,領有教授級的薪水,或許是一條顯而易見的捷徑;然而,人生的目的如果不僅止於此,而是要「求幸福」的話,那這條捷徑似乎不是一條正路。

生命的波動太過複雜,富貴顯達並不能保證幸福快樂,如果天下人沒有意識到文化遺產對當前人類的重要意義,始終對古典學術抱持著輕慢、不在乎的態度,而原本理當肩負起發揚前人智慧、拯救萬民於水火的學者們卻只是退守在被稱作「學術界」的象牙塔內,關起門來做學問,高喊著學術的「純粹性」,求一箇個人的富貴顯達,那麼屬於「治世」的精粹文化很快就會死亡,取而代之的將會是一種「亂世」的糟粕文化,精神上的「無政府狀態」,亦終將導致實際上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屆時人間若宛如煉獄,則幸福又將從何去求?

似乎是受到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並過份曲解、擴大了「學術純粹」的意義,許多自詡「現代」的學者,往往刻意遺忘傳統士人用「生命實踐」做學問的態度,以及「知行合一」的美德。單純的認為學術是學術,生活歸生活,兩者不必混為一談,而日常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的是否合於道,也不應被世人拿來檢視,這就是時下所謂的「新知識份子」,他們的為學態度,實在與古人大相逕庭呀!

末學不是一個偏激的「師古主義」者,然古人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古代,如果讀書人僅是熱中功名,而本身道德低落,又沒能對國家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是會令世人感到不恥的,然在今日,抱有這種「尸位素餐」心態的學者,卻可以如此的「大言不慚」,而昏聵的大眾竟也無所謂的「默許」。面對人類的集體墮落,稍有覺知的人是會流淚的!有志之士真該於此登高一呼,喚醒同志,復興中華文化的實踐傳統!

回歸到一開始關於論文寫作的議題,末學如今真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把傳道的火炬,為黑暗燃起光明,為人類帶來希望,謙卑且紮實的做學問、下工夫,忘懷得失,淬鍊成一名符其實的文化種子!

一點淺見,與道學共勉!

心學十年三月十四日

末學 常易 敬上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TONIO7&aid=1695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