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奧修】《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精簡翻譯》(上)
2018/11/10 15:46:10瀏覽701|回應0|推薦0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當觀自在菩薩進入彼岸大圓滿智慧深處時,看見組成人的五項元素其本質都是空。


你的內在攜帶著一顆智慧種子,只不過需要在對的土壤上讓它發芽。智慧永遠是原創,永遠是你的,你唯一的。不過還是要你再記住,當我說「你的」,並沒有任何自我在其中。意思是說,它出自你的「自性」而非「自我」,因為自我是意念的一部分不是你內在的寧靜。


『波羅蜜多』的意思是:超越、來自彼岸、超越時空;你進入時間消失的狀態、當進入內在空間而空間消失的狀態、當你不知道身在何處、何夕的狀態,時空這兩個參照消失時的狀態。時空在你之外。你內在有個過境點,在那裡時間消失了。永恆不朽。這就是這個超越:無限的空間與時間。你不再受限制,所以也無法說你在哪裡。例如,現在看著我:我不能說我在這裡,因為我也在那裡。我不能說我在印度,因為我也在中國。我也不能說我在這個星球上,因為我並沒有。當自我消失,你和整體合一,無處不在。你不再是單獨的實體,你溶解了。當你不與整體分裂便升起般若波羅密多:完美、來自彼岸的智慧。


『觀自在』是一位菩薩的名字,字面意思是:在上層、第七層、彼岸的觀照者。理所當然,任何你的了解都是被你的立場與觀點汙染、被你所在的空間汙染。「觀自在」意味著超越世界層次的觀照者。


所以當你從這超然點看──佛陀說人由五個元素所組成:五蘊──這五蘊皆空。因為這五蘊的組合產生了一個稱為「自我」的副產品。它不過就是時鐘的功能罷了。你會聽到滴答聲,如果你打開時鐘想找出滴答聲從何而來,你找不到。這個滴答聲是副產品,是幾樣東西的組成而已。幾樣東西共同運作產生出滴答聲。你的「我」就是如此:五樣東西湊在一起創造出「我」這個滴答聲。但那是空的,裡面空無一物。如果你試圖要在其中找到任何實體,你找不到。這是佛陀一個最深的直觀與洞見:生命是空無,我們所知道的生命是空的。而生命也是豐盛的,但我們對此一無所知。你必須從空無移向豐盛,但這豐盛就目前而言是難以想像,因為從這個狀態看,那個豐盛是空的,你的豐盛看起來是空的──國王看起來像乞丐、博學者看起來愚蠢無知。


帶著愛與同感來靜心冥想這些經文,不要用邏輯理性。如果你用邏輯理性讀經文就扼殺了它們的精神。不要分析他們,試著以其本然的樣子領悟,不要讓你的意念進入,它會干擾。如果你不用頭腦意念看這個經文,你將會非常清澈。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子,形體與空無沒有不同,形體即是空無,空無即是形體。情感、思想、驅動力、意識也是如此。舍利子,萬物的法則階是空相。不被製造或停止。不被汙染或淨化。沒有完整與否。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論定。佛教徒的整個法門就取決於此:色不異空,形體即空無,且空不異色。這個陳述不合邏輯,而且顯然荒謬。形體怎麼會是空無呢?兩者是對立的。空無怎麼會是形體呢?這是兩個極端的東西。


佛陀說:舍利子,在我的世界、我的時空裡,在第七階、無念、三昧、涅槃、成道狀態裡,色即是空。男即女、女即男,生即死、死即生,對立即非對立,舍利子,它們貫穿彼此,依靠彼此而存在。為了顯示這基本洞見,佛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沒有差別,它們是一。二元性只顯現在表層上,其實都一樣。情感、思想、驅動力、意識也是如此。


整個生命與存在都包含對立兩極,但他們只在表層有差別而已。這些對立的兩極就像我的雙手:我可以讓它們互相對抗,甚至讓它們彼此衝突、鬥爭。但我的左右手都是我的手。在我內在它們是一。事實正是如此。為什麼佛陀要對舍利子說這些話?因為如果你對此有所領悟,煩惱就不見了。不再有擔憂。生即死,死即生。存在朝向非存在,非存在朝向存在。這是同樣的遊戲。如此一來就沒有恐懼,也就沒問題。憑此洞見會產生很大的接受性。


佛陀說:『諸法皆空。』空無存在一切事物的核心裡:空無存在樹裡、在石頭裡、在星星裡。


科學家發現的黑洞非常非常類似佛陀的空無思想。所有的形體瓦解消失在黑暗中,然後在長期的休息之後再冒出來──再度誕生出一顆星球。就這麼繼續生滅生滅下去。這就是存在移動的方式。先是形體顯現,然後因疲憊而消失成空,接下來能量透過休息、放鬆後再度甦醒過來而成形體。


佛陀又說:什麼都不必做,只需領悟。這是一個基本徹底的陳述。如果你能夠洞察它會蛻變你整個生命……


『不生不滅…』沒有人製造出這些形體,也沒有人停止這些形體。佛陀不相信上帝是製造者、控制者、造物主,不。若是那就成了二元性,多餘的假設。佛陀說它自己自然生成;沒有人操作。


樹產生種子,種子產生樹,然後樹又再產生種子。種子是什麼?是樹的消失;樹進入空。你可以在口袋裡攜帶一千顆種子卻不能攜帶一千顆樹。樹是形體、大容量,種子極為渺小。如果你仔細觀察這粒種子,裡面什麼也找不到。


佛陀說沒人產生也沒人停止。他說不需要去廟裡跟神說:「做這個不要那…」沒人在。他的訊息是什麼?他說:「接受。它本來如此。必然如此。事情來來去去是自然的。」當你接受這真如本性,所有的煩惱都消失了,從煩惱中解脫。


『不垢不淨…』存在既不骯髒亦不純淨。沒有誰是罪人,誰是聖人。佛陀的洞見絕對是革命性的:他說沒有汙染的東西,也沒有純淨的東西,全都是它們本然的樣子。這全都是我們搞出來的心理遊戲,我們創造一個純潔的概念,然後再製造出一個不純潔的概念。


佛陀說,沒有任何東西受到汙染,也沒有東西純潔無瑕。純潔與否是心念的態度。你能說哪棵樹道德與否嗎?你能說哪隻動物有罪,哪隻是聖賢嗎?試試看這個終極視野:沒有罪人,沒有聖人、沒有什麼道德或不道德。當處於如此的接受性當中,還會有煩惱嗎?甚至也沒有什麼好改善的!沒有目標,因為沒有價值。這趟旅程沒有任何目標。這是一趟純粹的旅程;一場遊戲。沒有人在背後運作。全都是偶發,無人運作。


你先製造出問題來,然後救世主降臨。太好的生意。佛陀從根就切斷,他說:你就是你本然的樣子。沒什麼要改進的,沒哪裡要去。這也是我的整個法門:你當下的樣子便是完美,不可能再多。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沒有什麼是完整或不完整,這些價值觀毫無意義。佛陀說:舍利子,我所在之處沒有好壞,我所在之處輪迴與涅槃都一樣。世界與彼岸沒有區別。世俗與神聖沒有區別。我所在之處,所有區別都不見了,因為區別是思想製造出來的。當思想消失了,區別也消失了。罪人與聖人是思想製造出來的,好壞是思想製造出來的。是思想自己製造出區別。佛陀說:當知識消失,思想便消失。沒有二元性,全都是一體。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因此空無中沒有形體,沒有感情、思想、動力、意識。沒有眼、耳、鼻、舌、身體、意識。沒有形體、聲音、味道、味覺、觸覺、思考對象。沒有視覺元素,進而沒有意識元素。沒有無知,也沒有無知消失。進而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消失。沒有苦、起源、盡頭、道。沒有知識。沒有成就,也沒有無成就。


空無是彼岸的芬芳,是超凡心法的敞開,是千瓣蓮花的開展,是人類的命運。人類唯有出現如此的芬芳、來到內在本性的空無,當空無遍及他全身而變成純粹無雲的天空才算完成。這個空無就是佛陀說的涅槃。我們得先了解這個空無到底是什麼,因為它不只是空-它也是充滿、滿溢。千萬不要有一絲絲念頭認為空無是負面、缺少的狀態,不。空無就是空無。東西全都消失,只留下最終的實相。形體消失了,留下無形。定義消失了,留下無定義。所以空無不是好像沒有東西。簡單說就是:不可能定義那裡有什麼。就好像你從屋子裡把所有傢俱搬到外面,某人走進來說:「喔!這裡沒有東西。」他曾經看過傢俱,現在傢俱不見了,所以他說:「這裡已經沒有東西了。」他的敘述只在某個程度上有效。事實上,當你搬開傢俱,等於移開房子空間的障礙物。現在,有純粹的空間,沒有障礙物。天空沒有漫遊的雲,純粹的天空。不是空無而已,是純淨。不是缺少而已,是存在。


佛陀說:是故,舍利子。佛陀的眼睛與舍利子之間因為一段對話而有所領悟。傾聽佛陀談空無,舍利子升到空無的境界。在此你的內在也能升起,你也感覺得到…它的雙翅在你周圍擺動著。佛陀看著舍利子的眼睛感受着,他了解舍利子已經領悟到了:好,現在可以進一步論證。表層沒有可證論的,已經不再需要爭辯、討論,但有一段對話。佛陀與舍利子兩個能量之間的對話。他們之間已經搭起統一的橋梁,就在那個橋上,當橋搭起的那一片刻,舍利子就窺視到佛陀的空無。所以佛陀對舍利子說:「是故…你看到了,所以舍利子,我可以進一步深入更多細節。現在,我可以說一些過去不可能對你說的東西。」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因為沒有人在感受,所以怎能說有感知?當自我不在就不會有感知、知識、看法。沒有形體出現,因為天空完全晴朗無雲。你會看到雲朵的形狀。你沒見過嗎?一朵看似大象的雲,然後變成馬,然後變成別的,不斷變化許多形狀。可是你見過有任何形狀從純粹的天空裡產生嗎?絕對不會…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既然裡面無人怎麼會產生動力?怎麼會有欲望出現?…既然沒有內容物、沒有客體,主體也消失了。始終在客體上的意識也找不到了


『…無眼耳鼻舌身意…』佛說:「舍利子,每一樣都消失在空無裡。舍利子,現在你可以了解,所以我才說。你懂了!你觀察到我!你已經在極邊緣,你已經窺見到深淵、永恆、無底深處。」


『…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在那種狀態下你甚至不能說:「我在空無的狀態。」如果你這麼說表示你退回來了。


如果你說:「我經驗到空無。」表示你回到形形色色的世界上來。念頭又開始運做了。在那個當下你並沒有與空無分開,所以如何能說:「我正在經驗空無呢?」空無不是客體:它沒有與你分開,你跟它並沒有分離。觀者是被觀者,客體是主體。二元性消失了。


『…無無明』佛陀說,沒有知識,也沒有無知,因為唯有當你想到知識才可能有無知,這是與知識做比較。當你說某人無知,是什麼意思?你拿他跟某個知識淵博的做比較。然而,沒有知識就沒有無知……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佛陀繼續說:記住,我不是說無知消失了。根本就沒有無知,它只不過是知識的影子,那是意念沉迷於知識產生的影子。當你把光帶入黑暗會如何?黑暗從房間出去消失了?從房間逃跑了?不,你不會這麼說,因為黑暗一開始就不存在,要如何出去呢?光進來就找不到黑暗,因為黑暗是光的缺席。所以,沒有無知,也不會有無知的盡頭。沒有知識,也沒有非知識。根本沒有知與無知,只有天真、純潔。免於知識與無知就是處於原始狀態、純淨。


『乃至無老死…』沒有人死,而且記住沒有腐朽與死亡的盡頭。佛陀的意思不是說死亡消失了,因為一開始死亡就不存在。若說死亡消失就錯了。佛陀對它的聲明非常非常完善小心。他說出來的每個字都無法被任何知道真相的人反駁。他不妥協,不對傾聽者妥協。有可能他的表達是最完美的。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A0971074868&aid=1196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