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奧修】《接受你自己,丟掉所有的應該》
2018/11/03 20:54:07瀏覽1658|回應0|推薦0
奧修:如果你不愛自己絕對無法愛別人。如果你不對自己好也無法對別人好。那些對自己太嚴苛,你們所謂的聖賢者只是假裝對別人好。不可能的;以心理學的角度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對自己不厚道如何對別人厚道呢?



無論你如何對待自己會以相同的方式對待別人。讓這句話成為基本格言。如果你恨自己就會恨別人,而你已經學會恨自己。從來沒有人告訴你要愛自己!似乎「愛自己」這個概念是荒謬,毫無意義的。愛自己?我們總以為愛需要有對象,但是如果不跟自己學就無法跟別人練習。



你不斷地被教導被制約:你沒有任何價值。以各種角度使你覺得你不值得,你不應該是這個樣子,你這個樣子是不被接納的。這麼多的應該不應該懸掛在你的腦袋,而這些東西幾乎不可能實踐。當你無法實踐,不符合標準時,你感到被譴責。在內在深處你開始恨你自己。



你怎麼能夠愛別人呢?太多恨,你去哪裡找到愛呢?所以你只能夠假裝,假裝你有愛。事實上你誰也不愛,你辦不到。這些假裝可以維持一會兒,然後偽裝退掉之後真面目就會出現。



每一個戀情都會觸礁。戀情很快地轉成毒藥。為什麼會變成毒藥呢?雙方都假裝愛,兩個人都說他們有愛。父親跟孩子說他愛孩子,孩子說他愛父親。母親說她愛女兒,女兒也不斷地說同樣的話。兄弟們說他們彼此相愛。整個世界都在談論愛,唱情歌…然而你有看過比這裡還感受不到愛的地方嗎?連一丁點愛都沒有,卻成天談論愛,像喜馬拉雅山那麼多的詩敘述著愛。



似乎所有的這些詩都只是補償,因為我們無法愛,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認為可以透過詩、歌曲去愛。我們把生命中失去的東西放進詩、電影或小說中。但是絕對沒有愛,因為你連第一步都還沒踏出去。



第一步是接受你自己,丟掉所有的應該。不要讓你的心承擔任何「應該」!不需要成為別人,不需要做任何不屬於你該做的事情。你就只是當自己。放鬆下來,就只是當你自己。敬重你自己的個體性。有勇氣為自己負責,做自己。不要複製別人的東西。



你不會被期待成為耶穌、佛陀或拉瑪,你只被期待成為你自己。好的是,拉瑪從來不期待成為別人,那就是為什麼他成為拉瑪。還好耶穌從來不想成為亞伯拉罕或摩西,所以他成為耶穌。佛陀從來不想成為帕坦伽利或克里虛那,所以他變成佛陀。



當你不試著變成別人,你就能夠放鬆下來,然後優雅的氣質會出現。於是你充滿著崇高、光彩與和諧…因為衝突不見了!不需要到達哪裡,不需要為什麼而戰,沒有強迫,沒有暴力加諸你身上。你反璞歸真。



純真使你愛自己,對自己慈悲。你這麼高興跟自己在一起,甚至當上帝來敲你的門問你:想要成為某人嗎?你會說:你瘋了嗎?!我是如此完美!謝謝你,絕對不要那麼做,我本然的樣子就很完美。



當你能夠對上帝說:我本然的樣子就很完美。我很高興我自己的樣子。在東方我們說這是: shraddha – 信任。你接受自己,這樣的接受也就等於接受了你的造物者。否定自己也就等於否定你的造物者。



如果你去看畢卡索的畫,然後你說這裡不對,那裡不對,顏色應該怎麼配才對,那麼你是在否定畢卡索。當你說:應該這樣那樣時,就意味著你想要改善上帝。你的意思是:你大錯特錯了,我應該要像那樣,而你卻把我弄成這樣!你想要改善上帝。不可能。你的掙扎是沒用的,你注定要失敗。



你越失敗就越憎恨。越失敗就越覺得被譴責,越感到自己無能。基於憎恨與無力感,怎麼會有慈悲心呢?慈悲心來自你完美的根植在你身上。你說,是的,這就是我。沒有理想形像要達成。馬上,成就與滿足感就會出現!



玫瑰花開花時是如此美麗,因為它們不試著成為蓮花。蓮花美麗的綻放因為他們從來不曾聽過別種花的歷史。每一件出於自然的東西都如此和諧美麗,因為沒有人想要競爭,沒有人想要成為別人。每一件事情都依照它本然的樣子。



要領悟其重點!當自己,並且記得無論做什麼你無法成為別人。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用。你必須就是你自己。



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拒絕,繼續譴責,你還是你。或是,接受、臣服、享受、快樂,同時你還是你。你可以有不同的態度,但是你還是你。一旦你接受,就會有慈悲。然後你開始接受別人!



過去從未出現過像你這樣的人,以後也不會再有了,你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比較的。接受它、愛它、慶祝它,在那個慶祝當中,你將會看到別人的獨一無二,與不可比較的美。唯有當一個人能夠深深地接受自己、別人與世界,才可能有愛。接受會創造出那個使愛能夠成長的氣氛,接受會創造出那個使愛能夠開花的土壤。

 

有一個國王走進他的花園,他發現那些花草樹木都凋萎了。那棵橡樹說,它之所以凋萎是因為它無法像松樹那麼高。當國王轉向松樹,發現它也是垂頭喪氣的,因為它說它無法像葡萄藤一樣長出葡萄。而葡萄藤也快凋萎了,因為它無法像玫瑰一樣開花。但國王發現紫羅蘭開花開得很好,而且跟往常一樣新鮮,經過詢問之後,國王得到這樣的回答:

 

「我認為當你把我種下去的時候,你就是想要紫羅蘭。如果你想要橡樹、葡萄藤,或玫瑰,你就會種它們。所以我想,既然你把我放在這裏,我就必須盡我最大的力量成為你所想要的。我只能成為我自己,我將盡我最大的力量去成為我自己。」

 

你之所以在此是因為存在需要你就像你現在這樣,否則就會換成別人在這裡。就以你現在這樣,你正在實現某種非常重要、非常基本的事。



如果神想要佛陀,它一定會創造出很多佛陀,但是它只創造出一個佛陀,那就夠了,這樣它就滿足了,十分滿足。自從那個時候以來,它並沒有創造出另外一個佛陀,或是另外一個基督,它反而創造出你。



只要想想宇宙對你的尊敬!在這個時候,佛陀、基督、克里希那都沒有被選擇,但你是被選擇的。你是更被需要的,所以你才會在這裡。因為現在你更適合!



問題:鍾愛的奧修,錯過(missing)為什麼這麼吸引人?



奧修:迪娃拉吉,它確實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藉由錯過、惋惜,自我才能生存。藉由不斷的尋找、渴求,自我才會存在,自我存在於「應該是」與「應該怎樣」之間。



當「應該」消失的時候,自我也會同時地崩潰。因此,所有道德系統、倫理規範都是自我的滋養物。道德人士是世界上最自我的人,其心理的機制是很簡單的:藉由尋求、探索,你活在不存在的未來,而自我本身因為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他只能存在不實在的未來裡。



如果你處在當下這一刻,自我甚至連短暫一秒的片刻都不可能存在。現在「在」、自我就「不在」,就好像光明「在」、黑暗就不在。光明出現、黑暗就消失:甚至說「消失」也是不太正確的,因為它根本就不在又如何能消失呢?它純粹是缺席,光的缺席就是黑暗。



現在的缺席就是自我。讓自己不要處在當下就是自我—不要在當下,想著未來的某種可能性、未來長遠的目標、看著遠方的星星,目標愈遠大、自我就愈強壯。因此,那些所謂不俗世的人比所謂俗世的一般人有著更強烈的自我。修行人有很大的自我,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在超越死亡的七重天之外的那個很遙遠的目標—神或尼瓦那或莫克夏—這些看起來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竟是他們的目標。



小目標、小自我,但這自我也是非常短暫的,一旦目標達到,你開始感到很挫折、沮喪。每天的日子,我們都這樣。例如,你想要有一幢漂亮的房子,但就在你擁有之後你開始覺得沮喪:你的自我需要另一個新的自我才能存活下去,於是它開始幻想要一個更大的皇宮。



你不斷地在尋找一位合適的女人,但你一旦得到手,你也就不想要她了:或許你需要花上幾天的時間才能瞭解到這個事實,但這是另一回事,最主要的是你對她早已不再感到有任何的興趣。現在,你的自我需要另外一位女人好讓自我的旅程可以繼續。



自我在現在與不存在的未來間旅行,如果你問我這是什麼現象,我的定義是「珊撒拉—世界」。自我從現在到未來的旅行就是世界;但是自我根本就不用旅行,只要處在當下,珊撒拉就結束了,你就處在涅槃,三摩地和開始的狀態。因此,開悟不應該是個目標,你如果把它當作目標,你就錯過了。



多少世紀以來,所有的佛都告訴你一個簡單的事實:「在」而不要去「成為」。你們一生的生命就包含在這 兩個字中間。「在」就是開悟,「成為」是無知的。但人們一直被教導著去成為這個或成為那個。而且再加上頭腦的詭計多端,它甚至把神、尼瓦娜和開悟當成目標,然後他們開始詢問如何到達目標。這些目標是無法到達的,想要到達的頭腦就是唯一的障礙。它們就在這裡,你必須放下追求的頭腦,忘掉從這點到那個點的旅遊,你只要放鬆,一切就達到了。



老子稱之為「無為」—沒有作為的作為。你根本不用移動,就達到了;你哪裡也不用去,你甚至沒有想到要去哪裡,你就已經到了。突然間你領悟到:「我其實從來不曾離家,我只是睡著了,在睡夢中開始夢見『到達』」。



那些給你目標的人就是你的敵人,那些告訴你要如何「成為」和需要、應該要「成為」什麼的人就是在毒害你的人。真正的師父會對你說:你不要成為什麼,你已經就是了,不要再追逐陰影、靜靜地坐著、就好。靜靜地坐著,什麼也不用做,當春天來臨,草木就會自然生長。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A0971074868&aid=119248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