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戰爭論 總評一
2016/09/24 21:57:02瀏覽1049|回應0|推薦2

戰爭論一書,是吾人花了最多時間閱讀的兵書。看完後,吾人覺得「戰爭論」確實是一本引人省思的軍事哲學巨作,其深度甚至超越我國的孫子兵法。

     戰爭論思想的重點如下

      一、戰爭的本質

   1戰爭是政治的手段與延續

   2戰爭是一種迫使對方實現我方意志的暴力行為

   3解除敵人武裝和克服敵人不須流血,是一種必須清除的錯誤

   4戰爭並非由一次單獨打擊造成的

   5現實戰爭中的或然率代替了極端和絕對觀念

    看法:「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與手段」試想,一場戰爭,若沒有重要的政治目的,那打贏它有何用處?戰爭是政治的手段,喪失目的的手段是不堪設想的。因此,發起一場戰爭之前,一定要事先想好政治目的

二、    會戰

   1毀滅敵方軍事力量首要原則積極行動之指向目的

    2偉大而全面的會戰始能產生偉大的結果

     3在戰鬥中,精神力量的損失為決定勝負的主要原因

     4打擊之前不要把舉起手臂的時間拖得太長

     5.會戰並非僅為互相屠殺,而其效果與其說是殺死敵軍,則毋寧說是破壞敵軍的勇氣

      6 在戰鬥中,精神力量的損失為決定勝負的主要原因

   看法:「在戰鬥中,精神力量的損失為決定勝負的主要原因」遠在西方古代,馬其頓與波斯交戰時,波斯軍的人數整整是馬其頓軍的兩倍多一萬,再加上先進的刀輪戰車,沒想到波斯國王屢次在危機時刻臨陣脫逃,波斯軍隊的精神隨即大崩潰,隨之而來的,就是集體潰逃出戰場,拱手把勝利讓給馬其頓。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精神力量的損失是多麼嚴重的一件事情

          

              戰爭與政治

 

    不過「戰爭論」終究只停留在哲學方面,這本書的作者克勞賽維茲可以說是戰略學泰斗,偉大的軍事思想家,但絕稱不上是一位名將(軍事指揮官)原因有兩者,第一、克勞賽維茲向許多學者一樣,總是把事情看的過度複雜,以免有遺漏的面向,成為被批評的把柄,可是在實戰上,複雜的軍事行動往往難以準確的執行。第二、克勞賽維茲過於重視正面會戰,輕視背後奇襲在戰略上帶來的後果。舉例來說:羅馬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裡,曾經被迦太基將軍漢尼拔狠狠的用坎尼會戰修理過。羅馬將軍西比阿知道正面打不過,反倒去偷襲漢尼拔的大本營,逼的漢尼拔不得不撤離義大利。

            .讓我們不要聽信將軍們能夠不流血而獲勝。假使流血的屠殺是一種可怕的景象,則那只應構成一種裏有時我們對於戰爭表示更多的尊敬,而不應因此就容許人道的感情逐漸磨鈍我們的利劍。如果是這樣,則終於有一天會有他人持著利劍前來,而砍斷我們的手臂」吾人認為,這句話,是闡述面對它的最佳態度,只有對它表示尊敬,才不會遭到濫用與輕視,也能在有戰爭威脅時,不至於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受死

 

     克勞賽維茲對德軍的參謀本部影響遠大,說到參謀本部,就不得不提一戰前,由當時的參謀總長阿佛列·馮·史里芬伯爵所擬定的史里分計畫,史里分死後,其繼位者小毛奇把計畫從原本的魯騰(單面包圍)改為坎尼(雙面包圍),先說修改版的,修改過後的計畫把許多兵力從西線調到東縣,西線變得不再是攻勢重點,根本就破壞了史里分的計畫,同時也與克勞賽維茲所注重的打擊重心有所偏離

           再來說原本的計畫,克氏「打擊之前不要把舉起手臂的時間拖得太長」這句話正可以一語道破它的問題,它迂迴的範圍真的太大了,一來國內的補給跟不上,就算是就地補給也很難完全提共,二來則是沒考慮到「摩擦」的因素,而克勞賽維茲也說過「摩擦正是區別紙上談兵與現實戰爭的唯一觀念」,三來則是漏考慮到英吉利海峽外的英國,英國向來就不願見到歐洲統一,早在拿破崙戰爭時期不斷出手干預歐洲。最後還有一點,史里分似乎高估了東線方面的同盟國奧匈帝國的軍事實力,事實證明,奧匈帝國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最後是兩種計畫都有的共同問題,沒考慮到為了史里芬計畫而入侵比利時所帶來的政治後果,一直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根本就是無辜挨揍,法國也因此很快就找到對德宣戰的最佳藉口。克氏的名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與手段」入侵比利時簡直就是本末倒置

        

會戰篇

「戰爭中沒有任何東西會比偉大的會戰更為重要,而如何準備工具,決定地點和時間,決定地點和時間,指導部隊,並對成功作良好的利用,也就足以現是戰略能力的極致」,「將軍愈是具有真正的軍事精神,愈是懷有必勝的信念,則他也愈會把所有一且的重量都投在第一次會戰的天平上,並希望經由一戰而贏得所有一切東西」,從這兩句話,方可知道克氏對會戰的重視程度。會戰的重要確實是不可否認,千年前,百戰百勝的亞歷山大大帝就曾憑藉三場光輝的會戰,消滅當時強盛一時的阿契美尼亞王朝(波斯帝國),縱看史上四大名將,亞歷山大,漢尼拔,凱薩,拿破崙誰最擅長的不是以聯合兵種運用著稱的會戰呢?

       不過,吾人認為會戰的確是重要,但若想達成偉大的目的,還需良好的反游擊,補給制度為支援,歷史上許多名將,對於會戰總能百戰百勝,但面對游擊戰卻束手無策,最終導致失敗

        克氏指出敵軍完全或部分毀滅極為一切戰鬥的唯一目的。」針對這句話,吾人大致上贊成,可有一點略覺不解,「毀滅」,是指殲滅?還是投降?克氏在攻擊篇有云「在可能限度之內盡量毀滅,多多益善。」,可見克氏是傾向殲滅。在那個時代尚可套用,但在今日,不管投降與否,全數殲滅是難逃國際與人道組織譴責,對日後戰局同盟國的對我軍的想法,是有害無益的

           「讓我們不要聽信將軍們能夠不流血而獲勝。假使流血屠殺是一種可怕的景象,則只應構成一種理由使我們對於戰爭表示更多的尊敬」吾人認為,這句話,是闡述面對它的最佳態度,只有對它表示尊敬,才不會遭到濫用與輕視

 

 

 

  前言

   戰爭論一書,是吾人花了最多時間閱讀的兵書。看完後,吾人覺得「戰爭論」確實是一本引人省思的軍事哲學巨作,其深度甚至超越我國的孫子兵法。

 

   一、戰爭的本質

   1戰爭是政治的手段與延續。

   2戰爭是一種迫使對方實現我方意志的暴力行為。

   3解除敵人武裝和克服敵人不須流血,是一種必須清除的錯誤。

   4戰爭並非由一次單獨打擊造成的。

   5現實戰爭中的或然率代替了極端和絕對觀念。

    看法:「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與手段」這句話尤其重要,試想,一場戰爭,若沒有重要的政治目的,那打贏它有何用處?戰爭是政治的手段,喪失目的的手段是不堪設想的。因此,發起一場戰爭之前,一定要事先想好政治目的。

 

   二、會戰

   1毀滅敵方軍事力量首要原則積極行動之指向目的。

   2偉大而全面的會戰始能產生偉大的結果。

   3在戰鬥中,精神力量的損失為決定勝負的主要原因。

    4打擊之前不要把舉起手臂的時間拖得太長。

    5.會戰並非僅為互相屠殺,而其效果與其說是殺死敵軍,則毋寧說是破壞敵軍的勇氣。

    6 在戰鬥中,精神力量的損失為決定勝負的主要原因。

   看法:「在戰鬥中,精神力量的損失為決定勝負的主要原因」遠在西方古代,馬其頓與波斯交戰時,波斯軍的人數整整是馬其頓軍的兩倍多一萬,再加上先進的刀輪戰車,沒想到波斯國王屢次在危機時刻臨陣脫逃,波斯軍隊的精神隨即大崩潰,隨之而來的,就是集體潰逃出戰場,拱手把勝利讓給馬其頓。從這例子,能看出精神力量的損失是多麼嚴重的一件事情。

 

四、第一次世界與克勞賽維茲

   克勞賽維茲的思想對德軍未來的參謀本部影響遠大,說到參謀本部,就不得不提一戰前,由當時的參謀總長阿佛列·馮·史里芬伯爵所擬定的史里分計畫,史里分死後,其繼位者小毛奇把計畫從原本的魯騰(單面包圍)改為坎尼(雙面包圍),先說修改版,修改後的計畫把許多兵力從西線調到東線,西線變得不再是攻勢重點,根本破壞史里分計畫,也與克勞賽維茲所注重的打擊重心有所偏離。

    再來說原本計畫,克氏「打擊之前不要把舉起手臂的時間拖得太長」正可以一語道破它的問題,迂迴的範圍真的太大了,一來國內的補給跟不上,就地補給也很難完全提供龐大的西線兵力。二來沒考慮到「摩擦」因素。克氏說過「摩擦正是區別紙上談兵與現實戰爭的唯一觀念」,三來漏掉英國,英國向來不願見歐洲統一,早在拿破崙戰爭時期就不斷出手干預歐洲。還有一點,史里分高估東線方面的同盟國奧匈帝國的軍事實力,事實證明,奧匈帝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最後兩種計畫的共同問題,沒考慮到為了史里芬計畫而入侵比利時所帶來的政治後果,一直保持中立的比利時簡直就是無辜挨揍,法國因此很快找到對德宣戰的最佳藉口。克氏的名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與手段」入侵比利時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英國的戰略家李德哈特上尉把第一次世界大戰血流成河,與德軍戰敗的原因歸咎在克勞賽維茲的思想上,對他的批評也相當激烈。對於他的批評,吾人全數不贊成,他不但對克勞賽維茲的言論有許多誤解,也沒注意到德軍的戰略方針有許多地方違背了克勞賽維茲的論點。

    五、實際應用問題

    「戰爭論」終究只停留在哲學方面,作者克氏可以說是戰略學泰斗,偉大的軍事思想家,但絕稱不上是一位名將(軍事指揮官)。原因有兩者,第一、克勞賽維茲和許多學者一樣,總是把事情看的過度複雜,以免有遺漏的面向,成為被批評的把柄,但在實戰上,複雜的軍事行動往往難以準確執行。第二、克勞賽維茲過於重視正面會戰,輕視背後奇襲在戰略上帶來的後果。舉例來說:羅馬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裡,羅馬曾經被迦太基將軍漢尼拔狠狠的用坎尼殲滅戰修理過。羅馬將軍西比阿知道正面打不過,反倒去偷襲漢尼拔的大本營,逼的漢尼拔不得不撤離義大利。

          雖然克氏只是優秀的戰略家而非名將,可是他卻引入一種過去的戰略家沒注意到,卻是區隔紙上談兵和實戰的重要觀念「摩擦」。

         「在戰爭中一切事情都很簡單,但最簡單的事情也最困難。這些困難累積而產生一種摩擦,凡是不曾看見戰爭的人是不可能對其做正確的想像。受到無數小型意外的影響,那是在紙面上很難加以是當地描述,於是事與願違,而是我們經常達不到意圖中的目標。」這就是摩擦,因此克氏認為「一個長期和平的國家,應該常派軍官道有發生戰爭的國家去觀摩,這樣可以獲得一點實戰的教訓」。

           萬一處於和平的國家沒有可以觀摩的對象,那又該怎麼辦呢?吾人認為,可以在軍事演習時,讓一些不至於太過火的意外發生,來訓練出軍官的臨時應變能力。

七、結論

     「讓我們不要聽信將軍們能夠不流血而獲勝。假使流血的屠殺是一種可怕的景象,則那只應構成一種理由使我們對於戰爭表示更多的尊敬,而不應因此就容許人道的感情逐漸磨鈍我們的利劍。如果是這樣,則終於有一天會有他人持著利劍前來,而砍斷我們的手臂」吾人認為,這句話,是闡述面對戰爭的最佳態度,只有對戰爭表示尊敬,才不會遭到濫用與輕視,也能在有戰爭威脅時,不至於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受死

 

     1克勞賽維茲之所以重視打擊重心與速度,乃是因為害他被俘虜的耶拿戰役裡,拿破崙就是靠著這兩招拿下普魯士的

      2頂點,凡是超過,必會受到比施加在敵人身上的暴力行為上更大的反擊,法皇拿破崙,二戰的納粹德國都是最好的例子

       3與克勞賽維茲相比, 孫子是毫無疑問的懦弱膽小

  4我們已經進如核子戰爭的世界。所以根據克氏的觀點,雖然說毀滅敵方武裝力量是重心,但是毀滅敵方武裝力量是一種手段,使用核子武器,毫無疑問的是讓手段段吞噬目的,因此倘若克氏地下有知核子戰爭他肯定會對此表示強烈的不認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7a38a035&aid=7559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