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七佛法語.五燈會元卷一.衡陽編譯
2022/10/25 21:54:19瀏覽124|回應0|推薦0

導言

五燈會元.禪門公案之編譯.編者:衡陽

編者簡介:筆名:衡陽,本名鄭萬朝,早年接觸佛教,並閱讀和薰習,於1986年因閱[大寶積經]獲得突破,從此,就很能理解第一義諦的要理了.

五燈會元,是一部禪門公案總籍,以現代而言,文屬古奧,意屬艱澀;至為難懂,本書是他以心印心,證自證所力作,呈現給讀者們參閱.

燈,所以照明。佛教認為眾生自心迷昧蒙蔽,有如處於長夜暗冥中,需要燈照來啟光明。如一室暗了千年,燈火一亮,即能破除千年無明之謂。

燈錄就是這樣的出現,由有識之僧人們,撮取佛經的部份史蹟加上禪宗祖師們的生平軼事法語,起先編為集,如祖堂集等,後發展為多家燈錄,均依個人識見所輯成。

五燈會元,是宋代僧人普濟,集: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連燈會要,嘉泰普燈錄等五書,刪繁就簡而成。全書二十卷,錄記二千零四十九則禪宗祖師生平軼事

法語,以及禪師之間互參的機鋒語錄,和參學者求法過程,其最遠推至比釋迦牟尼佛還早的七佛,顯見了禪宗史上源流有序的燈火傳承。此版一出,遂成後世禪人所必具的參學用書,

是不可或缺之法典。

~~~~~~~~~~~~~~~~~~~~~~~~~~

七佛法語.五燈會元卷一.衡陽編譯

緣由:七佛,即過去七位佛陀。

佛經載,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中的住劫,各有一千個佛出世。

過去莊嚴劫後三尊,第九百九十八尊,名為毗婆尸佛;第九百九十九尊,名為尸棄佛;第一千尊,名為毗舍浮佛。

現在賢劫:第一尊,名為拘留孫佛;第二尊,名為拘那含佛;第三尊,名為迦葉佛;第四尊,名為釋迦牟尼佛(現在)。

總加莊嚴劫後三佛與賢劫初四佛,合為七佛。為佛教源流之始。

七佛各有事蹟:長阿含經云:「七佛精進力,放光滅暗冥;各個坐樹下,於中成正覺。」

~~~~~~~~~~~~~~

1

七佛之一.毘婆尸佛.五燈會元卷一

原文: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語譯:

身體由無相生出有相,好似生出形狀態樣;這幻化的人,本來沒有思想心念,他的造罪和福業,也是空幻不存在。

說明:

比釋迦牟尼佛還早的過去七佛,第一尊毘婆尸佛所說,主要是說「相」原本是建立在「無」的上面,虛妄不實,是無的。況且,化相如同物質一般沒有生態,善惡業相也是空無所

有,沒有一處可寄放。

這一則是要教人不要去迷惑外相產生顛倒想。

題解:

毗婆尸佛,長阿含經說:「人的壽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性剎利,姓拘利若;父親名槃頭,母親名槃頭婆提,居住在般頭婆提城。坐波波羅樹下,說三次大法會,度人有三十四萬八千。上座大弟子有二人,一名騫茶,二名提舍,侍者

無憂子方膺。

~~~~~~~~~

2

七佛之二,尸棄佛.五燈會元卷一

原文: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語譯:

心裡生起善法的念頭,本來是幻的相狀,造了諸惡業,也是同樣的道理。

身體的形成就像泡沫聚在一起般,很快散滅,而心念一生也如風吹過一樣,轉瞬不見,這些現象都在說明幻化無根,沒有實在的性質。

說明:

事說在原無的狀態下,善惡等法,都是虛妄性質,要讓你從幻法幻相的障煙裡穿過迷障,直取你的本心。

題解:

尸棄佛,長阿含經說:「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性剎利,性拘利若;父親名叫明相,母親名光耀,居住在光相城,坐芬陀利樹下,說三次大法會,度人有二十五萬。上座弟子兩名,一名阿毗浮,一名婆婆,侍者忍行子無量。

~~~~~~~~~~~~~~~~

3

七佛之三 ,毘舍浮佛.五燈會元卷一

原文: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語譯:

藉著地水火風四大湊合成身體,心本來不起念,是因為有外境才起了各種想法,但說到最前端,假使能體會無境的道理,這時,心也不會起心了,罪業和福報的相狀如幻,也作

同樣的解釋。

說明:

和第一佛說的很像,主要在破「相」,有一點不同的是,祂以境說心,就是說境生心;但「境」原先也是「無」所生,所以只要確實了解這個道理,心就不會相續生心了。

題解:

毗舍浮佛,長阿含經說:「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性剎利,姓拘利若;父親名善燈,母親名稱戒,居住在無喻城。坐婆羅樹下,說二次法大會,度人有一十三萬。上座大弟子兩名,一名扶遊,二名鬱多摩,侍者寂滅子妙覺。

~~~~~~~~~~~~

4

七佛之四,拘留孫佛.五燈會元卷一

原文:

「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語譯:

能透視身體是無實質的,就能體會出佛身的道理,知道了生心也是幻的同時,就能明了佛相和佛的想法,也是幻想。

若人確實明白身和心原來都是空,則這個人和佛並沒什麼差別。

說明:

這一偈主要在強化修行人的信心,「佛」字的解釋是「覺者」,當人明白身和心不實時,則原本的覺性能炳現,當炳現時,這個人的佛性和諸佛的佛性,是沒什麼兩樣的。

題解:

拘留孫佛,長阿含經說:「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性婆羅門,姓迦葉;父親名叫禮得,母親名善枝,居住在安和城。坐尸利沙樹下,說一次大法會,度人有四萬。上座弟子兩人,一名薩尼,二名毗樓,侍者善覺子上勝。

~~~~~~~~~~~~~~~~~~~~~~~~

5

七佛之五,拘那含摩尼佛.五燈會元卷一

原文: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語譯:

覺者不迷惑身相,知道自己就是佛,假如確實明白自知是佛,就不會再去找佛。

有智慧的人深知罪性本空,所以也不會害怕生死。

說明:

解脫的覺者不以幻相為佛,深知自己本來就是佛,不會再去求別的佛,而且,他也能知道罪相是幻相,因而對生死無恐懼感。

題解:

拘那含牟尼佛,長阿含經說:「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性婆羅門,姓迦葉,父親名大德,母親名善勝,居住在清淨城。坐烏暫婆羅門樹下,說一次大法會,度人有三萬。上坐弟子有兩人,一名舒槃那,二名鬱多樓,侍者安和子導師。

~~~~~~~~~~~~~~~~~~~~~~~~

6

七佛之六,迦葉佛.五燈會元卷一

原文:

「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語譯:

所有眾生本性都是清淨無染,原本無生無滅,這個身體和心念,都是幻化,在幻化的情狀下,說不上什麼罪業和福報的存有。

說明:

把世間這些善惡現象,有說成沒有,主要用意在破修行人心念的執著,因為修行人常有掛念之前的業果,而放不下心的情形,尤其過去生在不明白的狀況下所犯下的罪業,往往

造成這一世修行的心理障礙;因此覺悟者,佛,出險招,教說善惡業也是幻相,教示脫離心靈的束縛。

過去業相已經過去,若有它已經變成「心念」,因而在做心念解縛即可,或若再現相,可以再把它觀為幻相來作處理和做功課。

題解:

迦葉佛,長阿含經說:「人壽兩萬歲時,此佛出世。」

種性婆羅門,姓迦葉,父親名叫梵德,母親名財主,居住在波羅奈城。坐尼拘樹下,說一次大法會,度人兩萬,上座弟子兩人,一名提舍,二名婆羅婆,侍者善友子集軍。

~~~~~~~~~~

7

七佛之七,釋迦牟尼佛(一)五燈會元卷一

原文: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可曾法。」

語譯:

說法本來無說法,在無說法中,法也是法;現在交付無法給你的時侯,種種的法,它是法嗎?

說明:

在當下解說各種真理時,其實當下也是在說假法,因為凡有言說都是空相,是生滅法,因而說交付了什麼傳承下來,有那一種是真實義的呢?

題解:

釋迦牟尼佛,是佛教創始人,姓喬達摩,又稱瞿曇氏,名悉達多,約於公元565年誕生古印度北部,(周昭王24年)是迦毘樓城之子。父凈飯王,母摩耶夫人。

年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於菩提樹下夜見明星悟道,自後四十年遊歷四方化導有情,談經三百餘會,所度人天,不可勝記。

年八十歲,因緣既盡,於熙連河側,娑羅雙樹下,右股累足(吉祥臥)圓寂。火化後得舍利八斛四斗,時年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

~~~~~~~~~~~~~~~~~~~~~~~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7941e8eb&aid=17733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