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7/31 10:28:26瀏覽41|回應0|推薦0 | |
30--誠以待人,樂於念佛:在「過程」中圓滿,在「做事」中體會--修行是無所求的對人好。隨緣扮演各種角色,品嚐各種人生,就在浮世光影中念佛安心,蒙佛攝受!個人能力雖有限,救不了全世界;但灑水處亦有一片清涼!受苦受難的人如此多,我只能略盡念佛之力,平等迴向,讓阿彌陀佛光照他、救護他--每個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也是阿彌陀佛的兒女,值得全掏一片心以善待他,就如阿彌陀佛毫無條件的救度我!須知,對每一位被救的人,這就是宇宙的全部! 29--無我,如斷線的風箏,飄盪於無拘無礙的空中。「世界可不要,社群可沒有,但不能遺失唸佛的心。」待人處世上,就是祝福之心,也能聆聽、陶醉在別人的言談中;他若很瑣碎,你也能傾聽,起一分「人生苦海」的厭離心;風吹鳥叫,都似說「三法印」。就在念佛中淡化「我見我執」,語不驚人也可休!「富貴欲求求不得,縱然求得待如何?」修行為了解脫,是「無智亦所得」;既然如此,就安然念佛的活著,隨緣做些好事、說些好話,給人溫暖、人希望,他肯念佛,就一起念;他不念佛,就為他念;閒話家常的轉告他:「娑婆生死一場夢,淨土蓮開悟無生!」 28--淨土「門」可攝淨土「宗」及淨土「教」,明確與「聖道門」分立;門,所由入者,是標明信佛學佛的入門(方便)有異,而成佛證真的歸元(究竟)無差。宗是主旨,教乃義說,皆為了指示、勸導眾生尋其門(念佛乘佛願)而入淨土。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義,路也;禮,門也。」仁喻淨土(信),義喻念佛(行),禮喻往生(願),以念佛為路為行(因),往生淨土為門為宅(果);此喻,門是路與宅的連結(信-願-行),念佛則從門而入(淨土人),不念則不得其門(門外漢)。居仁(信心安宅)由義(念佛正路)入禮(往生大門),是念佛人的本色,捨此不信不願不行,就是自暴自棄。 27--二河白道「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就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的比喻。眾生在東岸娑婆,因往昔所造的業力,而被四大、五陰、十八界及無明所生的貪愛水、瞋憎火(二河)所騙所纏,難以出離;又加上別解、別行、惡見人的妄說見解,迭相惑亂,令彼人多所遲疑,而不能向前,甚至倒退--如此內魔、外魔交互阻撓,眾生貪瞋強而善心微,又不遇大善知識的教導與提攜,十有九人因此畫地自限或半途而廢。就在內外種種雜音之間,現出一條闊四五寸、長百步的白道(清淨願生心),由釋尊的勸遣、彌陀的招喚,行者乃把定信念,尋道直進,不生疑退,乘二佛之大悲願力,須臾即到西岸。象山慶[藕思].27-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26--說你呆,你不呆,鬍子一把樣子像小孩; 說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來。 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的本願念佛人,大智若愚,於機法二種深信不顛倒、不退轉;就這樣一心念佛到老,平生業成、命終往生;心念單純如初生兒--我輩對比無量壽,確如小孩;彌陀慈父亦視我為小孩,於守愚念佛中「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有如不倒翁,任你使力推倒,他左右搖擺之後,又站起來,依舊那個樣子;不抗拒(隨緣),不扭曲(不變),無所住而生其心、身娑婆而心淨土,即所謂「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