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你和他是否有過承諾? 彈珠的約定 勾起你甚麼記憶
2010/09/24 10:29:40瀏覽446|回應0|推薦0

阿傑與阿亮從小就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們打牌、玩彈珠、釣魚、釣青蛙,在廟前的大榕樹下看布袋戲,一起度過無數個美好的日子。然而,阿亮要搬家了,他要離開故鄉搬去遙遠的都市。雖然不捨,但他們仍約定好總有一天會再見面,一起比賽彈珠。隨著時光的流逝,高樓取代平房,柏油路取代鄉間小巷,阿傑依然在故鄉揮汗種田,而阿亮也依然在都市庸庸碌碌過生活……

有一天,阿亮回來了,開心的和老朋友阿傑話家常,沒多久又匆匆趕回都市。臨走前,阿傑送給他一個生鏽的舊鐵盒,鐵盒裡裝著以前的彈珠和照片,這勾起阿亮許多過往的美好回憶。但回憶一下就被都市忙碌的生活沖淡了,如同阿亮隨著年紀越來越老也被變換快速的無情都市淘汰了。阿亮在收拾東西時,無意間看到熟悉的鐵盒子,童年故鄉的美好再度湧入心頭,他突然覺得好想回去看看他的故鄉、他的好朋友阿傑。

故鄉已跟記憶中的景象有些不同了,但那裡的人情味依舊沒變,一樣這麼溫情,一樣隨時張開雙臂歡迎回家的遊子。阿傑與阿亮約定好,明天還要再去老地方釣魚、看布袋戲,一起較量當年那場未完的彈珠比賽。

《彈珠的約定》觸及了台灣都市變遷的影響,及台灣人為適應快速變遷的改變,經濟、科技等一切的進步,真的就是「進步」嗎?與自然共生的鄉間就一定是「落後」嗎?回過頭來,在一切繁華落盡後,真正的歸處在何方,《彈珠的約定》給了我們不言而喻的答案。

 

得獎紀錄

 

第一屆「聯經圖畫書獎」得獎入選

 

作者簡介

 

簡世傑

嚮往田園般的隱居生活,崇尚大自然。喜歡自己創作故事,希望將來能夠居住在山林之中,一邊創作一邊耕種,更期待創作的故事能獲得更多的共鳴。

 

繪者簡介

 

楊幸詩

架構出道路,繪畫出方向,將人生的空白處填上適切的顏色,希望能一直快樂的畫下去,希望自己繪畫能更精進,讓我們的故事能讓大家喜愛。

很高興也很感謝聯經出版能給我們出版的機會,從過程之中學習了很多,非常感謝教導與支持。這是我們第一本繪本,今後也會繼續努力的創作,完成更多更多的作品。

 

 

很開心參加這次聯經出版公司舉辦的繪本比賽,歷經幾個月的繪畫與故事構想,靈感來自小時候常玩的彈珠與紙牌。小時候連水溝都有蝌蚪、大肚魚的蹤影,長大卻發現水溝只剩汙泥與惡臭,農田變成高樓大廈與工廠,天空似乎也沒這麼藍了。因此,除了小時候對於這片土地的情感外,更希望保有台灣這美麗的環境。我們不停的討論與修正,終於完成了一本有關台灣的故事,雖然過程中有些爭執與意見相左的情形,但經倆人互相體諒,讓這部作品除了汗水與淚水,更有愉快的歡笑聲!

這次的入選讓我們更發奮精進自己的繪畫技巧與故事內容。非常感謝聯經出版我們的第一本繪本書,這不僅是給我們大大的鼓勵,也讓我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當我們得知自己的作品將有出版的機會,實在讓人興奮,因為創作的過程總是孤單的,家人關愛的眼神就是要你出

去找個固定的工作,但手上的筆總是在紙上停不下來,這次的出版機會,也交出了一張成績單,更讓我們跨出了第一步。雖然表面看不出太大的喜悅,但是內心卻是如此澎湃,我想這就像是繪本一樣,靜靜的,內容卻是無比豐富,只要用心去體會,便能了解其中的意義非凡。最後,請大家欣賞我們的作品,希望大家也會喜歡。往後我們會更努力的創作新的作品,分享我們眼中的世界!

 

選文

 

「下課後,我們去玩彈珠。」

「好啊!這次我一定要贏回來。」

阿傑與阿亮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他們天天一起上學,一起玩彈珠、打紙牌。

他們也時常穿梭在田野間,在溪流裡玩水、釣青蛙、釣魚。

「耶!我釣到了!」

「好棒喔!」

他們最喜歡廟前的大榕樹,白天有涼風吹拂,晚上有時會有廟會活動跟布袋戲可以看。

「快點!戲要開演了,我們到前面占個好位子。」

「等我一下啦,我想看看那邊的小販賣些什麼呢?」

「快啦,鑼都敲了呢!」

有一天,阿亮跟著全家要搬到都市,阿傑與阿亮兩人都很捨不得跟對方分開。他們互相約定著,以後有空一定要回來再聚在一起玩。

「阿傑,這是我的彈珠跟紙牌,通通送給你。」

「先放我這兒,暫時由我來保管吧!」

「嗯,你要收好喔!」

「阿亮,你放心,等你回來,我們再來一戰高下。」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田埂上的稻穗豐收後又重新播種,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土黃色的石頭道路變成了黑色的柏油馬路。太陽高高的照耀,阿傑依然穿梭在田野間,他不是在釣青蛙,也不是在玩耍,而是彎著腰,流著汗,不停歇的插秧耕種。

有一天,穿著西裝筆挺的阿亮帶著禮物回到了故鄉……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0365&aid=444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