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媽媽愛助人,小孩也會較有同理心
2022/05/16 18:14:42瀏覽14|回應0|推薦0
行善的人,未必會想到回報。但是加州大學的研究發現,好施樂善的媽媽們,在孩子身上就會看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見證!

歲末年初,是互相祝福、也是送暖的時節。加入扶貧濟弱行列的爸媽們,在付出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回報,但是,「施比受更有福」的恩典,卻可能已經降臨在孩子身上ct檢查費用

專業期刊《心理學前沿》(Frontier in Psychology)刊登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系的研究發現,如果媽媽會捐贈、給予、幫助他人,即使是小小孩也會學到慷慨、有同理心、比較快樂。

研究團隊找了74個4歲的幼兒跟他們的母親,2年後,又再找了其中的54名兒童和媽媽們,都證實了「施比受更有福」不只是一句勸人行善的好話。

研究人員先在這些4歲的孩子身上別上心跳監測器,帶他們玩一些可以得到小獎品的遊戲,透過巧妙的安排,讓每個孩子最後都得到20個小獎品。接下來,他們告訴孩子,有些小朋友因為生病了,很想來卻沒辦法來玩,如果他們願意,可以捐一些獎品出來,跟生病的小朋友分享月經失調

與此同時,他們的媽媽則接受一些調查訪問,內容包括她們的同情心,以及願意對孩子、或其他人付出的狀況。例如,如果同時面對可以幫助自己、以及幫助孩子的選擇,會比較傾向選擇對自己、還是對孩子比較有益的行動;在工作與公共生活中,如果遇到可以幫助別人的機會,會否挺身而出;是否寧願自己受苦,也不要看別人、甚至陌生人痛苦;以及是否參與捐贈善行。

結果發現,如果媽媽會捐贈、幫助別人,小孩也會比較有同理心和同情心,願意把他們所獲得的獎品送給生病中的孩子。

2年後,這群6歲的孩子與媽媽們再度參與類似的研究。工作團隊在最後告訴孩子,有一群兒童遭逢困難,他們願不願意把禮物分給那些兒童。結果也仍然相同。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哈斯汀(Paul Hasting)分析原因,比較有同情心的媽媽們的小孩,可能有機會看見大人的行為、趁機學習。而且這樣有同情心的媽媽,其實也會跟孩子比較親近,發現孩子的需要,據以回應。此外,這樣的媽媽們在生活、工作中,都比較會為人著想,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就別人。小孩就在過程中,學會如何觀察與回應別人的需要產後收身

這些孩子不僅利他,也得到利己的回饋。研究人員從孩子的心跳變化與情緒觀察發現,捐出比較多獎品的小孩,在遊戲之後的心理狀況比較平靜,比較快樂。

另外,他們因為覺得自己做了好事助人,而有很好的感覺,甚至更進一步強化了慷慨助人的行為,形成正面的循環。這也彷彿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最佳見證!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5eec1e55&aid=17421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