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念佛亭語錄 - 107.09.23 若靜坐時會晃動 ,因與個人體質有關
2021/12/22 12:02:55瀏覽228|回應0|推薦0
☄️107.09.23念佛亭語言錄☄️


1.若靜坐時會晃動,因與個人體質有關,靜坐過程會進行肉體改造,改造完成就好了。若靜坐時有感覺身體某部分皮膚會跳動,這是因所加持的能量融入身體的反應;也可以測試16位菩薩現存在何處,「菩薩,讓我感覺你在哪裡?」肉體會稍有跳動、彈跳之感,即可知菩薩現正在何處。

2.身上帶有動物靈或人魂之靈駕者,應慢慢念佛化解之,讓靈與魂自動離開,祂會很法喜高興。修本法者,應盡量停止一切宮廟的活動,若真無法避免時,要說:「菩薩,我的身體不借人家修!」,或者「菩薩,我的肉體不要受傷!」又若家中有供奉神明者,且夫妻尚未達成修佛共識時,請先做功德就好,先不要修自己。

3.有人問,靜坐是否會走火入魔?我們初靜坐時,開始後之前10~20分鐘是師父加持之時段,而加持並非要用手摸頭才算,觀念要清楚!我們的形、質均要修練到,質:身體,有實體可摸得到、看得到。形:無實體,看不到且摸不到,但可以感覺得到,如空氣之動為風,看不到風,卻可以感受到,務必修到悟通。

有人因體質的關係較不易入定,關於如何入定,師父無法教授以何法入定,要自己找尋最佳的入定方式,頭腦放空、身體放輕鬆,靜靜地讓第三空間的你帶你進入修行境界,這是最快的方式!

質若無法改造,其餘就不用談了,修行為圓,如五行相生之理,環環相扣。

4.若過去已有參加其他宗教團體,現在於心靈佛法法門修佛,必須要靜心,頭腦放空、身體放鬆,能修到自己最重要!師父這邊的修佛者,不求人多,但求人人修到自己,每個人均有16位菩薩及1位釋佛護持,每天找一點時間修佛念佛,積小以高大;大家遠道來念佛亭,並非抱持著朝聖的心,而是要用心修到自己。

若已於其他法門修練者,應有所取捨,在此靜心念佛,俟有成就後再回去度化原法門同修,千萬不要兩邊跑而終究一事無成,這是最苦的事!

5.修佛念佛是否就只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地藏王菩薩」那麼簡單?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地藏王菩薩只是橋樑,搭起橋樑即可完成該有的境界,就是這麼簡單!

6.修行要養成隨時念佛做功德,儲存能量,再配合師父加持能量,相輔相成,進步較迅速。

若功德做得不足,靜坐時雜念較多,會感覺想外出做功德,若功德做得過多,人會感覺較累,想要靜修。所以要知道修自己及做功德兩者平衡的重要性,有如大自然界之五行平衡運轉的道理,凡事要釋懷,心若不清不靜則難修矣!修行最重要的心態是「釋懷」,釋懷才能平衡。

有修行者,到深山閉關30、40年,仍無法修到自己,無法成就,因為沒有做到功德;修行之法在人間,要經過考驗才能成功,修佛就是要創造人類更高的價值,提高人類的生命品質,若是出家眾,只想到自己依止戒律或儀軌,仍然無法達到平衡。修自己與做功德,兩者務必要平衡為之,師父設計16 位菩薩,讓修自己及做功德能夠取得平衡,若功德做得不足時,靜修時心會亂,坐不住,想要外出做功德;若功德做得過多時,人會感覺較累,很想靜坐修自己。

7.修佛進入第二階段平衡階段時,要注意平衡狀態,釋懷平衡穩定的安靜狀態。許多人會認為修行階段到此為止,此階段已擺脫初學時的豪華思維,而是穩定平衡,且是形質能量增加最快之階段。

第四階段為創造的階段,就得思考:「弘佛助菩薩,利養扶眾生」的使命,每個階段關卡均很重要,許多出家眾均卡在第三階段穩定的階段,就是人性的考驗上,往往會生起”別人可以如何如何,為何自己不行”的念頭,許多宗教界領袖及住持,境界均停於此穩定階段,有些因未通過人性考驗而還俗,凡事要平常心以對。

第四階段的創造階段即應思考「弘佛助菩薩,利養扶眾生」,我們一起心動念則善緣即至,而且創造的能量越來越大,所以接下來就是第五階段,要學會控制,控制就是用下達指令來控制。

修行5階段:釋懷,平衡,穩定,創造,控制。

穩定:平淡期,人性之考驗,多人敗於此。

創造:形質之改造已完成,思路細密,想得周全,已非粗枝大葉,所想的事均為弘佛助菩薩,利養扶眾生之事,此時會忽然忙碌起來!

此五項若能每日體驗之,儼然已是修佛的成就者了,更不必去執著於各階段之過程了。

師父深深體會到,任何事情均離不開此五階段的過程,尤其大事業體、大企業體亦然,五階段乃環環相扣,許多人在平衡及穩定之後即迷失,更不用說創造及控制了。

8.今天加持:本命、財帛、智慧、善緣、太陽能量。因有年輕朋友回來,再抓一次太陽能量,此能量難抓,師父身體耗能較多,請多多珍惜。

9.私人宮廟收驚、祭改後動物靈與人魂無法處置,我們去做功德剛好可以度化,度化完即法喜充滿。

10.心靈佛法之修法超簡單,有空就念佛即可,為何念一句「南無地藏王菩薩」可解冤親?因地藏王菩薩發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願力強大可解冤親。所以,我們不要隨意許願,以免造成慈悲因果,要釋懷、不執著即不造慈悲因果。觀世音菩薩及大目犍連菩薩均發大願而無法成佛,這是慈悲因果所造成。釋懷來化解冤親即可,高高興興修佛,頭腦放空、身體放輕鬆來修。

若欲化解過去所發的願,就是修自己、做功德,沒有化解不了的因果,只有解不開的心結。

11.菩薩應經常運用,提高敏感度及配合度,用肢體語言慢慢去感受其變化。


南無阿彌陀佛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53694ed8&aid=17093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