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技术大停滞(6)
2024/09/21 11:58:36瀏覽9|回應0|推薦0

很多从事技术工作的朋友回帖中都反映了自身领域的瓶颈和天花板,而另一方面,发现很多朋友(估计是学文科的为主)都对技术的发展充满了乐观态度,认为是如今是一个技术爆炸的年代,因为他们日常所接触的媒体常常出现如下一段话: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科学知识的“爆炸”的时代。1995年,知识的量每5年翻一番,到2020年,世界的知识量每73天增长一倍。今天已知的科学的信息量相当庞大,科学知识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任何人要跟上它都是不可能的。霍金在1998年白宫千年晚会上发表演讲时曾说,如果科学知识仍然以现在的发展速度增长的话,到2600年,如果你将新书依次摆放的话,你要以每小时90英里(144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才能跟上新书出版的速度。即使是世界上最博学、最聪明的科学家也无法记住所有的科学知识。


第一次看到类似的报导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当时觉得前景太恐怖了,难道自己越学,知识相对越少?感觉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读博后,开始发现这类报导的奥秘。这类报导你要说错,也没错,但要严格意义上追究起来,却又大错特错。


通常宣扬技术爆炸的人,最喜欢说的就是知识隔几年就翻番,国际上所申请的专利一年抵得上过去10年,这种知识的指数式积累会使得技术相应的指数式发展。但正如某位网友指出的,信息和经验不仅有数量上的多寡,还有价值上的高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年收入万元户是人人羡慕的对象,但持续30年的通货膨胀让月入万元变成了苦逼的小白领。所谓的知识爆炸,实际上是超级注水牛肉。


首先,知识量如何定义?很难严谨的下定义。勉强拿发表的论文数来比拟,数量的确是在爆炸性增长。但仔细观察,发现论文是越来越水,无论国内外,一篇论文,里面有10%的知识属于原创,都已经很不错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论文,原创比例大幅下降。有时看国外的一本行业顶尖期刊,看完后,感觉里面的30多篇论文,大部分有为了论文而论文的嫌疑。


即使很多论文,具备了表面上的原创性,但如果仔细想想,这种知识没有任何用途。


打个浅显的比方吧,如果某位科学家在行业顶尖期刊上第一个发表论文,探讨在木头桌子上用工具刀雕刻玫瑰花,会让桌子看上去比较好看。之前没人考虑过在桌面上雕花,所以第一篇的原创性最高,是对人类知识的一种有益积累。但沿着这条思路下去,有人探讨雕花需要花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工具相关公式,这也算很强的原创性。但之后,由于谋生和晋升的需要,相关论文会越来越让人目瞪口呆。理论上,可以发表成千上万篇论文来讨论雕花,因为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花,每种花都可以写一篇论文,每一篇论文都是原创的。


接下去,会有人来探讨用斧头雕,用菜刀雕,用锥子雕,每一个还振振有词,你用工具刀,不可能在所有的场合都适应,我的工具在某些特殊场合可以用。


更要命的是,还会有人来探讨在床上雕花,在地板上雕花,在椅子上雕花,在皮肤上雕,你能说有朝一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最后,还会有人来探讨开直升飞机到岩壁上雕,开宇宙飞船到月球上雕。


无穷无尽的组合。一个例子就是国内某位大学做晶体研究的,一年能发表个几百篇SCI论文,奥秘何在?就在于此。


当然,后面的论文不一定能在顶尖期刊上发表,可以发表在在其它档次的期刊上。于是,一篇论文带动了一个产业链。至于实际价值如何,内部心知肚明,能忽悠外部拨款者就行了。某位生物学研究者曾经在知乎网站上透露,某个分子式已经有好几十年时光了,相关研究养活了一大批人,但实际应用为0


知识要爆炸了,科技人员的地位自然要提升,经费自然要多多益善,这就是宣扬知识爆炸的最大好处。


专利的奥妙也一样,大家可以去看看苹果公司近几年申请的专利,绝大部分会笑掉人的大牙。

另外,前面一再强调的,很多科技工作者,有意无意地在混淆科学和技术。很多所谓的论文,对于技术工作没有任何指导作用,有的甚至简单地停留在“知其然”地步,离技术所要求的“利其然”标准差远了。但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成功地游说拨款部门,让他们树立了一种“研发就是发论文”的印象,毕竟论文容易进行数字化考核。而现在科研界有一个显著现象,大部分国内外的科学机构,申报课题和拉经费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一个课题的研究并养活一大群人。毫无疑问,几百万人靠这个过日子呢。考虑到以上因素,在利益集团的推动下,论文数量的指数式增长就不可避免了。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4b42e50c&aid=18108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