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2/17 12:03:20瀏覽3857|回應7|推薦29 | |
2020年的冬季很冷,2021年剛開始,寒潮依舊沒有散去。之前台灣某些媒體嘲笑大陸因為不買澳洲的煤,供電不足了。其實我覺得台灣應該更小心能源問題。其實大陸各種能源資源里最不缺的就是煤炭,澳洲的煤炭主要是用來做焦炭煉鋼使用。2020年是大陸「十三五規劃」的最後一年,因為這一年海外訂單暴增,導致用電量猛增,間接導致碳排放量猛增,有5個省就開始工業限電。不過後來國務院出面解決了這一問題,2021新一年就進入新一輪的碳排放計算了,自然就沒有限電問題。不過今天要談的是美國,很多反華媒體抹黑中國的內容,不知為何最後都在西方國家發生了。
受空前的北極寒潮影響,美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驟降,並使能源市場陷入混亂。由德州電力可靠性委員會(ERCOT)運營的電網上的實時批發市場價格已攀升至每兆瓦9000美元。而平時為德州提供大部分電力的電網價格是每兆瓦不到100美元。這一飆升反映了電力的實時價格以及電網不同點的擁堵和損失成本。周一早些時候,ERCOT表示,極端天氣條件迫使許多發電機組脫離電網,擾亂了電力供應。目前,達拉斯、休斯頓等城市大面積輪流停電,每次一小時(部分情況下停電時間更長),取暖需求激增將電網逼向極限。電網運營商周一召開發布會表示,停電預計將持續到周二早些時候。美國休斯頓市長表示,休斯敦一些緊急避難所已經斷電。預計停電將在未來幾個小時內增加。所有進出休斯頓的航班均已暫停。此外,嚴寒天氣也導致德州多家煉油產關閉。美國總統拜登已經於周日簽署了德克薩斯州的緊急災難命令。
(註:0℉=-17℃,32℉=0℃)
其實從地理上講,美國占的這片土地並不能算是「神選之地」,在新移民到來之前,幾萬年的時間也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文明」。美國沒有中國那種東西走向的大山,中國北方的寒流,經過陰山、秦嶺、大巴山、大別山、南嶺、武夷山層層阻擋,到了廣東和福建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但是美國的落磯山、科迪勒拉山、內華達山都是南北走向的,對寒流基本沒有阻擋作用,最南端的佛羅里達也可能降至冰點以下,同樣夏天南方的暖流也能一鼓作氣爬到較高緯度。美國在氣候好時真的是流著奶和蜜的土地,但是氣候不好的時候,寒潮、龍捲風之類就會接踵而至,如果沒有強大的基礎建設,就會爆發大災難。而全球氣候變暖就是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的元兇。
川普時期美國退出巴黎協議,現在看來尤其可笑。川普這種滿嘴謊言的人,總斥責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騙局,但基本上來說全球氣候變暖是學術界、乃至政經界的共識。而且全球氣候變暖對歐盟、北美影響遠大於中國,俄羅斯甚至還希望全球氣候變暖,北冰洋融化,這樣俄羅斯就可以在北冰洋開闢航道,LNG船直接走這條航道送到中國,大大縮短了路程。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的各種細節上的變化我就不說了,總之由於氣候變暖,北極的冰川開始融化,原本在北極上空的極寒冷氣渦流開始向周圍擴散,這就導致了極寒冷氣的南下,寒流經過的地方,有的比北極都要寒冷。
再來談談美國的電網,美國的電網是分布式的,能源都在私人手上,電力公司全是私人的,想投資哪就投資哪,想在哪個州就在哪個州,想搞集中供電沒基礎。而且美國的特點是中部山脈一線水力充足,發了電可以供東西兩岸,但輸電網沒人建。此外先天性規劃不足也是一大弊病,本來可以預測未來哪裡用電多了,那麼輸到那裡的電力多一些,但私人老闆哪有那麼多資金,高壓輸電投資成本高、周期長、收益低。所以在美國還有大熱天停電這種事情發生,紐約富人區燈火通明,窮人區變電箱滋滋冒火。就拿德州來說,德州的電網是獨立於美國的,德州一旦供電出問題,別的州也沒辦法支援。
中國大陸一直在推進全國電網互聯建設,甚至希望未來亞洲電網互聯,世界電網互聯。從這個方面就知道為何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取代中國大陸的製造業了。當今時代電力是製造業之母。中國大陸土地夠大,人口夠多,電力系統容量夠多,電網又是全國互聯,有哪個省份如果供電不足,或者發電設備出現問題,別的省份就可以馬上支援。回顧一下台灣815大停電,僅僅是小小的操作失誤,對製造業和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的損失,這就是因為台灣的發電容量不夠大,但是很無奈,電這種東西就是邊生產邊使用,生產多了就是浪費,生產少了就會缺電,那麼生產、生活就會有損失。這些負荷對小容量機組的影響就如茶壺中倒一杯水,對大容量機組的影響就像一杯水倒進了大海,哪個對水位影響大?而用電的標準就是看水位是否平穩。
中國大陸的特高壓輸電,特高壓的優點是輸電距離遠、損耗小。不過特高壓前期投入成本高,維護成本也不小。水力、煤炭、瓦斯發電又靠近資源產地,所以需要靠特高壓輸送到全國各地。 2020年,特高壓設備投資額達1811億人民幣。十四五期間將核准開工10交10直線路,預計十四五期間特高壓總投資3000億元,年均600億元,線路長度將從2019年的28352公里增長到40825公里。 德州由於極寒氣候,不少風機凍住了,直接導致供電能力驟減。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