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02 10:21:48瀏覽1712|回應0|推薦1 | |
民間俗稱「魁星樓」的金門「奎閣」,座落於金門縣後浦塗山頭,即轎巷、陳詩吟洋樓旁,始建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為一正六角形的二層樓建築,目前已由內政部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 「奎閣」是後浦人例貢生林斐章捐銀千圓所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建成後,於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曾重修。民國五十二年那次的重修,係經社教館倡議,由林斐章玄孫,旅居菲律賓之華僑林克凱出資,由當地紳耆組成重修委員會,聘請陳南山為師傅進行重修,此次重修雖未拆換大木結構,但是拆除四周圍牆,並在若干屋面換上綠釉琉璃瓦,重新泥塑及木門窗隔扇。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在建築師漢寶德的主持下,再次整修,成為今日面貌。縣府為妥善保存資產,延續古蹟之生命,於民國八十九年再度斥資新台幣四百二十一萬餘元修復,工程於九十一年五月一日竣工。 閣在中國建築中是相當特殊的一類,本身可以獨立,也可附屬於其他建築物,其興建目的或為祭祀或為觀景。 金門「奎閣」屬文教性閣中的獨立類,配置方位朝南偏東,採傳統的夯土臺基,外表為花崗岩石護面,底層並有收邊石。建築形式為傳統閩南式樣,六邊形平面,隔扇立面,重簷屋面,泥塑葫蘆脊飾,文史工作者認為,從造形及建築風格上看來,金門「奎閣」極有可能是承自泉州晉江魁星樓的作法,是當時閩南式建築中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奎閣」樓高二層,高度約 二樓的室內天花板空間,以「六角藻井」呈現傳統工匠的精湛技藝。「藻井」是我國傳統建築中特有的木結構技術。「奎閣」的藻井特色,在於井口是在六角形平面上直接出跳,在六角形平面的柱頭與柱間額枋上分別出跳,共計十二列斗栱組,每跳斗栱組皆以一斗 座落於金城鎮塗山頭的「奎閣」,主祀「魁星」。閣中魁星神像有二:一為木雕,一為金身。兩尊造型略有不同,稱之為「魁星爺」,每到考季前後,總有許多人前來祈求及還願。 中國傳統各行各業都有其專門奉祀的神祇,文人所奉祀的是 民間讀書人或一般人家,常在住宅中祀有小尊的魁星神像,也有興築專祠作為奉祀祭拜之所,由於「魁」與「奎」音通,且魁星又是星宿之名,因此常有魁、奎二字互通的情形。 金門「奎閣」中主祀的魁星爺神像造型十分特殊,單足踩在鰲魚上,另一腳揚起踢斗,左手持墨,右手揚起執筆,表示用筆點定中試者的名字,亦即「魁星踢斗,獨占鰲頭」(唐宋時,考中的進士要站在台階下迎榜,為首的狀元則榮幸地站在大龜腦袋上,故曰「獨占鰲頭」)。 有關金門「奎閣」的傳說不少,較有意思有二: 一是蜘蛛穴之說,「奎閣」興建伊始,地方風水師表示,現址為蜘蛛穴,臨近錯縱彎蜒的巷道為蜘蛛足,風水絕佳,故以此為興建地址,落成後,周遭蚊蠅蟲蟻俱絕,印證此一傳說。 一是壓制清總兵署之說,清康熙年間,總兵陳龍將後浦明會元許獬舊宅改築為金門總兵署,傳說鄉人為表示不滿清廷統治,特在總兵署不遠處塗山頭,興建樓高二層的奎閣以示反抗。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