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注意身體信號
2010/04/22 22:04:00瀏覽335|回應0|推薦9
注意身體信號有病。要看醫生  
2010-04-22 21:57:49

男人應注意身體男人大多愛車。他們會對愛車呵護備至,但對自己的身體卻是“馬大哈”。男性的平均壽命要比女性短6年,因為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去世的幾率更是女性的四倍多,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常忽視自己身體發出的“大修”信號。為此,英國《每日郵報》刊登了多名健康專家制定的一個健康自測問答,以幫助男性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哪怕只有一個問題沒通過,都意味著你的身體需要檢修了。

大修信號
    問題一:冷天氣裏呼吸困難嗎?

    回答“否”,通過;回答“是”,警告。

    呼吸困難意味著心臟在被迫加大工作量,如果同時感到心臟承受壓力,應引起注意。英國心血管學會的心臟病專家萊恩?辛普森強調,如果在寒冷天氣、吃飽後或體力消耗大時,都感覺呼吸困難及胸口疼痛和發緊,可能是動脈變窄而發出的警報。應對:做心電圖以檢測心臟活動狀況,也可以進行壓力測試。

    問題二:晚上經常起夜嗎?

    回答“否”,通過;回答“是”,警告。

    不規律起夜可能由於:一是年齡的增長使肌肉更加軟弱無力;二是因為喝了大量咖啡、含咖啡因的飲料、酒或者睡眠紊亂。如果出現內急,排尿量卻很少,尿液或精液中含血,這可能是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甚至癌症。應對:尿頻並非前列腺癌的徵兆,但透過體檢可以了解自身患病的風險,另外,檢查直腸情況和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準會幫助診斷是否真的患有癌症。

    問題三:是否有尷尬的瘙癢?

    回答“否”,通過;回答“是”,警告。

    血液中葡萄糖的水準過高容易造成真菌感染,從而使外陰瘙癢。如果症狀久治未愈,同時伴有口渴、視物模糊、極度疲勞以及尿頻(尤其在晚上),那麼,這很可能是2型糖尿病。其他需要考慮的因素還有家族病史、年齡和腰圍,男性腰圍如超過94釐米,患該病的風險也會升高。應對:建議驗血,或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問題四:經常大量出汗嗎?

    回答“否”,通過;回答“是”,警告。

    大量出汗(尤其在晚上)、性慾喪失、易怒、壓抑和早晨狀態不佳等症狀可能與男性睪酮水準下降有關。許多男人承認到了50歲左右就會出現這些症狀,另一可能的原因是男性性腺功能降低,導致睪酮水準降低。應對:針對睪酮的治療不僅可以改善勃起功能障礙,還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水準。

 問題五:腸道經常脹氣?

    回答“否”通過;回答“是”警告。

    腸道脹氣難忍、排便習慣的改變(一天一次變為一天三四次)、肛門疼痛帶有黏液或者便中帶血,都可能與腸癌有關,英國曼徹斯特市克裏斯蒂醫院的腫瘤科醫生馬克解釋說。排便習慣改變,是因為腫瘤干擾了正常的消化過程。此外,腫瘤會帶來潰瘍或息肉,進而引起出血。應對:50歲以下男性更可能為結腸炎,50歲以上男性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應及時去進行結腸癌的排查了。

      問題六:是否失去一種感官功能?

    回答“否”,通過;回答“是”,警告。

    不管哪種感官(視覺、聽覺、觸覺等)的丟失,都意味著某些物質干擾著大腦的相應部分。失去一種感覺的同時,如果又經常無緣由的易怒、失控,並伴有揮之不去的頭痛,這可能是某種良性病變、腦血管出血或者腦腫瘤。應對:綜合各種症狀來確診,持續頭痛也可能是眼疾或者高血壓所致。

    問題七:夜間開車很困難?

    回答“否”,通過;回答“是”,警告。

    夜間開車眼睛不舒服,表示眼睛存在一些問題,英國視光師學院的校長羅伯?霍根指出。如果是年輕人,問題可能是視網膜黃斑變性,它會影響人在夜間的視物能力;如果是老年人,其原因更可能是白內障的形成。隨著情況惡化,白天也會出現視物模糊的情況,65歲以上老人中約1/3受此困擾。應對:解決白內障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手術,也是唯一的方法。

    問題八:曾經出現短暫視物重影?

    回答“否”,通過;回答“是”,警告。

    腦中的血液供應被瞬間干擾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小中風)有關。出現重影也可能與其他疾病有關:甲狀腺問題、糖尿病或多發性硬化。應對:如果是小中風,建議多休息,喝茶,並即刻採取治療。因為這種症狀會極大地增加未來患嚴重中風的風險。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緊急治療最關鍵。

    問題九:經常感到悲傷嗎?

    回答“否”,通過;回答“是”,警告。

    心情忽高忽低,失去以往喜愛的興趣如運動、會朋友,甚至喪失性慾,經常疲憊,沒有生活目標,這些都是抑鬱症的表現。男性還會表現為易怒、突然發火、越來越失控、更愛冒險和進攻性強等,其自殺傾向高於普通人三倍,也更容易患冠狀動脈硬化。應對:應及時尋求家人、好友和專業人士的幫助,壓力過大可以給自己放個長假,重新規劃人生。
來源:生命時報   郭靜超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2dmiller&aid=3967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