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彭晓光:中国青年近卫军与原教旨主义者(三)
2009/12/02 16:00:22瀏覽694|回應0|推薦3

信仰错位:“普世价值”、诡辩术与资本专政

人类社会普遍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公正的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对实现这些价值的路径,有不同的看法,原教旨自由主义者在传销所谓“普世价值”时,把价值同路径(美国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捆绑,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你反对美国西方式制度路径,你就是反对自由民主人权价值”,他们指望通过这样的诡辩术,偷偷占领道德制高点。

西方世界尤其是英语民族的“终极信仰”,是他们统治全世界的“特选子民”神权天命(当然被他们包装成“自由民主人权”价值),其政治经济制度,不过是其实现“终极信仰”的路径和工具而已。中国原教旨自由主义者是真正迷信美国西方路径是实现“自由民主人权”惟一标准的,把别人的路径和工具当成了自己的信仰,这就是他们的信仰错位和精神悲剧,而美国西方为了实现自己真正的“终极信仰”,任意解释改变路径和工具,又使得原教旨自由主义者的信仰,反复呈现出闹剧和滑稽色彩。

“中国的发展水平不适合西方民主”,这样授人以柄的抗辩词显然是错误的,落入了对方置中国于被告地位的圈套,正确的做法是充分揭示美国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根本不属于价值层面,而仅仅是他们为实现“终极信仰”而可以随意解释改变的路径和工具。

先看自由市场经济。英美和西方只在自己强大时才真正有条件采用,当英国落后于西班牙与荷兰时,英国的政策是海盗攻击、航海条例和发动英荷战争;当英国同清朝贸易巨额逆差、白银大量流出时,英国的政策是对清朝走私鸦片和发动鸦片战争;当美国落后于英国时,美国对本土的工业进行高关税保护;今天,美国要求全世界“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前提,是美国军事霸权下的石油美元霸权。完全没有历史、政治与军事概念,是原教旨自由主义者,特别是其中市场原教旨自由主义者显得幼稚和肤浅的主要原因。

再看美国西方的选举政治。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本”而不是其他元素(当然,人们不应否定资本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资本的本能就是形成“金权天下”的资本专政,这次金融危机把美国的这个基本特征暴露无疑,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可以相互制衡,但谁也制衡不了至高无上的资本权力,很多迷信美国新闻自由的人,如果认识到新闻传媒无非是资本控制下的企业,可能就会多少会清醒一些。网络上进行的“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之争是国家控制资本,还是资本控制国家之争”还是很有些道理的。

腐败问题是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须面对的。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与重建中多次爆出特大腐败案,美国的非法毒品交易额每年高达数千亿美元,严格禁毒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毒品超级大国”,原因是复杂的,但没有警界及执法界的普遍严重腐败肯定是不可想象的。这次金融危机,美国资本专政的贪婪与腐败,在数量级上足以让世界任何地区的腐败望尘莫及,这类真正制度性腐败不仅根本无法靠美国现行选举政治体制遏制,而且长期以来还被冠以美妙的“金融创新”和“游戏规则必要组成部分”的称谓。

同样,印度的极度贫富悬殊、腐败泛滥,以及俄罗斯走向“西式民主”道路上极少数寡头垄断大部分国家财富的腐败,也都说明,美国西方式选举不仅解决不了腐败,而且实际上资本专政腐败更为严重。

而且,美国西方这套来源于希腊罗马的选举政治,和希腊罗马一样在历史上从未避免过奴隶制、内战和对外侵略。如果说金融危机后美国可以马上抛弃自己向世界推销多年的华盛顿共识,进行银行国有化;如果说罗马在危机中可以抛弃“奴隶主共和”走向帝制,谁又能保证,以“新罗马帝国”自居的美国,为了捍卫自己统治世界的神权天命“终极信仰”,不会在未来更严重的内外族群、金融及霸权危机中改变这套选举政治工具呢?把这套美国西方选举政治上升为“西式宪政拜物教”,当成实现“自由民主人权”价值惟一路径的理论,起码的逻辑何在呢?

从逻辑上认清偷换概念的西式“普世价值”及其诡辩术,打掉美国西方妄图充当中国发展进程“仲裁者”的企图,剥夺原教旨自由主义者自封的、其实根本不存在的面对中国国家与公众的所谓道德优越感,中国才可以更理性现实主义地借鉴美国西方的合理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

中国模式在社会主义民主、反腐败、产业、民生、社保与生态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面临着艰巨的改进和升级的任务,这点任何人都不会否认。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鉴于中国目前的货币世界地位与经济发展阶段都达不到美国的水平,抛弃中国模式,采用美国西方式模式,不仅根本解决不了发展与反腐败问题,反而极有可能滑向印度与(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地步,由此引发的更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会使今天困扰我们的,看起来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显得不那么严重,甚至可能显得无足轻重。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2326395&aid=355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