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偽旗時刻已到來?
2024/07/24 14:12:00瀏覽551|回應0|推薦1

基德耐利(Kit Knightly)2024年7月11日
《全球動盪製造機器:毋庸置疑將會出現愈來愈多的政治造假戲碼》
在我之前的文章《為何你永遠不該相信親眼所見》(Why you should never believe your eyes)中,討論了新技術如何使得文字上的「假新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可能。在這篇後續文章中,將討論捏造新聞與創造新聞之間的潛在好處。
偽旗行動通常定義為「一種帶有隱藏實際責任來源並歸咎於其他方的意圖性行為」。
這個詞語起源於海戰,當時船隻會實際上懸掛其他國家海軍的旗幟。
從歷史上來看,它是為了創造開戰理由而進行的秘密軍事行動,無論是發起、合理化還是延續戰爭。
攻擊是真的,但旗乃假也。
然而,近年來出現了新的概念;假偽旗。也就是說,完全假的「事件」與客觀現實幾乎沒有任何關係。包括使用空彈和危機演員、假受害者和射擊者。
這個概念最近引起討論,例如對亞力士瓊斯因將桑迪胡克事件稱為「騙局」而提起的民事訴訟,以及英國記者李察霍爾(Richard D Hall)因暗示曼徹斯特競技場爆炸案是假的而正在進行的審判。關於2013年波士頓爆炸案也有類似的指控。其他人,包括瓦格曼(Riley Waggaman),也對最近的「莫斯科恐怖襲擊」提出疑問。
現在,我不是明確地聲稱這些事件中的任何一個或所有都是假的;當然它可能是。我所指出的是討論的轉變。
但是,我們也不必遠去找尋近年來最顯著的可證明是「假事件」:「新冠」,這純粹是媒體炒作和腐敗科學創造出來的完全假大流行。
一旦你掌握了案件的所有事實,這是唯一經得起檢驗的解釋。
事實上,這樣一場廣泛的假造事件產生了許多小型的虛假。它不僅是虛假事件,而是各種大小的虛假群集。
單單新冠就證明了統治者確實涉及了策劃或虛假事件。正如本系列文章第一部份所強調的,數十年來,人人已知道新聞報導在大小範圍上都經常捏造。
然而,當提到可能存在捏造時,人總是會問:「為什麼?」
一個擁有真正行動能力的國家機器,為什麼會選擇假裝去做?
這是反國家主導捏造的標準論點,雖然從邏輯上來說有缺陷,因為它純粹來自不信任的論點,但這是我們能且可能應努力回答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國家或國家內部的強大角色會選擇捏造某事,而不是直接去做呢?
顯然,我們可以排除道德或倫理考量。這應該無需進一步解釋。國家對於造成苦難並無異議,這已一再證明。它不會因為真實事件會造成真實的死亡而不敢贊助一場真正的恐怖事件。
事實上,「假事件」甚至不一定排除真實的死亡--正如「新冠」再次向我們顯示般。
這場「大流行」完全是假的,但那些因不作為而允許死亡,或直接因「不予復甦」、拒絕治療或濫用呼吸機而被殺害的人是真實的。
同樣真實且常常致命的是瘋鎖和其他「反新冠」措施的嚴重後果。
但如果不是對於造成真實死亡或苦難的道德反對,那麼為什麼偽造事件會被視為更好的選擇呢?偽造與真實相比有哪些好處?
好的,這裏有一些可能性:
【無法證明否定】以一種奇怪的方式來看,捏造比真實事件更難證明偽造。我們很容易顯示出對於真實事件的官方解釋是虛假的(想想911事件)。但如果沒有真實事件,只有一個故事,那麼就不會有不便的事實來挑戰大家。當然,證明否定是幾乎不可能的--不存在的存在。
【缺乏物理證據】這是第一點的延伸,但是捏造事件無法從求證角度追溯到真正的罪犯。真實的火藥和炸藥是能追踪的,並留下真實的化學殘留物。而捏造事件完全沒這些問題。
【保持選擇的開放性】真實事件受制於現實情況的物理限制。故事必須試圖符合這些事實。捏造事件則是開放式的,可根據故事的需要靈活變動。再次,我們在新冠方面看到了這一點。
【沒有真實的受害者】真實的槍擊或爆炸會造成真實的受害者,並留下真正悲傷的親友,他們可能會要求調查並提出尷尬的問題(參見911事件受害者家屬)。捏造事件只有付薪水的假受害者,他們永遠不會問尷尬的問題,而且有動機隱瞞真相。
【少量的罪疚感或後悔】機構沒有良心,但個人有。通常比說服「步兵」(字面和比喻)真的傷害人更容易。這是對行刑小組的單一空彈的延伸。
【更容易控制】完全舞台化的事件比真實事件更容易控制。例如,真實的大流行可能會過快地消失或不夠致命。更糟糕的是,它可能會殺死錯誤的人;你或家人。假疾病只會殺死你說它殺死的人,沒有其他人,可以根據需要消失或重新出現。
這些僅僅是實際考慮,當然了。我們甚至還沒有深入探討更難以知曉的領域,即我們所謂的全球陰森國度的心理社會動機。
這場心理戰中,「精英階層」對全球人發動的勝利條件可能是什麼?
正如我在《新常態的奸詐虛幻》一文中所指,觀察顯示出一個故意的議程,即破壞客觀現實的概念。這是我們的控制者試圖將自己置於全球與他們所體驗世界之間的過濾器中。
最終目標是什麼?是讓每一件事,是每一件;我們共享現實的整體結構都是虛構的?
因為這正是對完全控制的最終展示?
這裏我們來到必須討論的重點差異,即舞台化事件與真實事件之間的關鍵差異:目標。
如果要總統死亡,就不能假裝開槍射擊他。如果需要聲稱恐怖主義保險,不能假裝建築物倒塌。
當目的純粹是外觀時,偽造事件只能是一種首選可能性。
換句話說,偽造事件的真正目標始終是觀眾。
這始終是一場針對我們對世界觀或某些人群、某些所謂危險的感知的心理攻擊。
隨着AI生成技術、深度偽造、語音合成器等的出現,事實是我們很可能會面臨大量被賣成真實的「假新聞」的洪水;為什麼不可以呢?為什麼這個選擇不至少有時候被利用呢?
未來的問題是;它已走了多遠,或者會走多遠?我們在心理上是否足夠準備能夠分辨出差異?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7ab68df&aid=18084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