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在養豬場萌芽
就是因為這股家鄉味,紐約大學舞蹈編創研究所碩士黃文人決定回鄉,養豬的父親特別為她在豬場旁搭了一幢現代舞蹈教室,黃文人創辦的「種子舞團」就在這裡萌芽。
黃文人從小懷抱舞蹈夢,六年前從大學畢業後到美國讀書,「初到美國連點餐都不敢多回答,只敢說yes」,但為了跳舞,「再聽不懂的艱澀課程,再糾結的思鄉情」,她說,這些統統可以忍下來。
為把現代舞帶回家鄉,她在學業未完成前,就與日籍同學吳本八惠子等人組成「種子舞團」,所有的服裝、道具、來回機票,都靠團員彼此張羅,自力圓夢的勇氣,迄今仍讓家鄉人大力按讚。
●沒人跳就沒舞台
從此「種子」的年度公演,成了她圓夢舞台;2011年黃文人決定返台發展。「種子」並沒有因此中斷,她坦承,跳舞很花錢,舞團的成員平常得各自去做其他的工作,公演期間再想辦法聚在一起練習,「但沒有人跳,這裡就永遠沒有舞台」。
很多朋友勸她到北部發展,黃文人說,她也知道南部民眾不願花錢看表演,「但回鄉就要回到最初」、「要播種就得等待」,她還是選擇把種子舞團留在屏東。
●鄉親:美,但看不懂
「很水呀(台語漂亮之意)!」每回公演完,很多鄉親總會讚嘆她的服裝及表演,但又會一臉茫然地補上一句:「不過,攏看嘸(台語看不懂之意)…」黃文人學著鄉親 語氣笑說,「早就習慣了這些『攏看嘸』的反應」。衝著鄉親們的疑惑,黃文人開始到勞工大學去教專業舞者,同時也鼓勵更多看不懂的人「不管懂不懂,先去看表 演再說」。
●教銀髮族跳爵士
在屏東勞工大學裡,她一口氣兼了十堂課,包括指導一群阿公阿媽跳爵士舞,黃文人像指導專業舞群一樣地認真,在她引領之下,這群阿公阿媽可以大跳扭扭、大舞爵士,照樣嗅得到百老匯的味道。
黃文人形容現在的自己「一手創辦舞團跳自己的舞,一手在外播種教別人教舞」,展現的自信,絕非當年那個大學剛畢業的黃毛丫頭。尤其返台後,看到學生們的熱烈迴響,她才深切領悟「要實現夢想,未必要留在遠方」,在自己的家鄉播種,才更有意義。
★原民兄妹 從三地門舞向國際
有人形容只有瘋子才會在南台灣經營舞團,廖怡馨姊弟該是最瘋的一對,選在偏鄉成立台灣首支排灣族現代舞團,第一年公演開銷還得賣車支應,卻也使得部落青年因舞團召喚陸續歸鄉。
由廖怡馨姐弟領軍的「蒂摩爾古薪舞集」,是屏東縣第一個獲文化部扶植的原住民舞蹈團,34歲的廖怡馨是三地門鄉排灣族人,打從台南家專舞蹈系畢業後,就沒有動過離家的念頭,總覺得「家鄉需要我」,1998年起,就在縣內國中教舞,但心中一直想著:「人生該做一件樹立典範的事。」
「樹立典範聽起來很八股,但沒有這個念頭,如何做到好?」七年前,她和弟弟巴魯.瑪迪霖攜手成立蒂摩爾古薪舞集,有別於傳統的原住民舞蹈,廖怡馨一開始就鎖定要從三地門舞進國際舞台。
原住民是天生的舞蹈家,喉嚨是他們的樂器。她說,民眾所知道的原住民舞蹈,就是手牽手、一起抬腿的四步舞,從沒有人在舞蹈裡提出議題及反省、提煉。
蒂摩爾從去年開始,除了公演外,也到校園示範,推動台灣原住民的新舞蹈美學,希望藉此影響更多的人,從不同角度欣賞排灣族文化及現代舞蹈。
「蒂摩爾」是原住民語,意指「我們的土地」,跳舞多年,廖怡馨還是在想「樹立典範」這件事,但現在的想法更鮮明,她期許自己可以建立一個平台,讓優秀的表演者留在自己的土地上一起學習,一起迎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