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 國防與軍事 】制海防空到對地攻擊 台灣飛彈研發之路
2022/12/27 10:38:29瀏覽310|回應0|推薦1

制海防空到對地攻擊 台灣飛彈研發之路

04:102022/12/27 
旺報
 
本報
2022/12/27

台灣發展飛彈先從制海著手,接著防空,現已進入最敏感的巡戈及地對地飛彈。圖為天弓三型。(中科院提供)


台灣發展飛彈先從制海著手,接著防空,現已進入最敏感的巡戈及地對地飛彈。

以阿戰爭中,埃及靠俄製冥河飛彈擊沉以色列的大型水面艦艇震撼全球,同樣也讓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正視飛彈的重要,特別是中共已裝備類似飛彈,對台灣威脅日益嚴重。軍方一方面引進以色列的加百列天使飛彈,裝備在海軍陽字號驅逐艦上,另一面由中山科學研究所加緊研製腳步。

1978年性能類似天使飛彈的國產雄蜂反艦飛彈問世,於當年的國慶閱兵中公開展示,雖然性能並不突出,雄蜂飛彈激勵了當時正處風雨飄搖中的人心,後來改名為雄風飛彈的雄蜂飛彈也成為中科院的明星產品。在雄一飛彈的基礎上,中科院後來陸續研發成功雄二、雄三飛彈,並撥交海軍使用,分別部署在我國自製的巡防艦、飛彈快艇,以及三芝、東引、小琉球等重要陸基據點,可說是我國最重要的制海武器。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雄二E型飛彈是我國第一款正式成軍的巡戈飛彈,性能、射程仍在保密中。

雄風研發成功,使我國武器信心倍增,1980年代,中科院著手研製難度更高的新型防空飛彈,希望能取代日益老舊的力士、鷹式飛彈。1986年天弓一型飛彈研製成功,成為我國第一款自製的防空飛彈,然後再接再厲研發弓二、弓三、弓三增程飛彈,從一開始的攔截飛機到現在可以攔截飛彈,性能仍不斷提升。

制空武器除天弓飛彈外,中科院配合自製IDF戰機,於1980年代研發天劍一型、天劍二型空對空飛彈,如今更開枝散葉,增加了陸基的捷羚防空飛彈及海基的海劍二飛彈。

另外,民國70年國慶閱兵大典,國軍曾公開展示昆吾及青蜂兩款飛彈,前者被認為是俄製AT-3火泥箱反坦克飛彈的台灣版,後者因為外型修長,被認為是仿自美國長矛飛彈,為地對地的攻擊性武器,惟兩者在國慶大典上驚鴻一瞥後即無下文。2000年後,不斷傳出台灣正在研製地對地飛彈,不少軍事專家認為這應該是當年青蜂飛彈計畫的延伸,但消息從未被確認,直到最近前中科院長龔家政在回憶錄披露「靶彈計畫」祕辛,才證實台灣確實研製了一款直徑一公尺、高十公尺的彈道飛彈。

                            

                          

天弓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款防空飛彈

04:102022/12/27旺報江飛宇

       圖為搭配天弓三型的機動相控陣雷達。(中科院提供)                                                                                                                                         

天弓飛彈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款防空飛彈,1980年代中期天弓一型投入服役,如今已發展至天弓三型,與愛國者飛彈並列我國防空主力。天弓飛彈的成功也促使美國日後願意售台愛國者飛彈,某種程度天弓是中華民國與美國洽談軍售的重要籌碼。

1970年代,負責台灣高空防衛的MIM-14勝利女神飛彈(Nike Hercules)已顯老化,國防部委託中科院研製下一代的高空層防空系統,這就是天弓飛彈計畫。天弓飛彈是台海防衛網的第一線,是台灣最主要的防空系統。

天弓飛彈計畫室於1980年成立,在開發初期,團隊就非常有遠見的將目標定在開發「相控陣雷達」(phased-array radar technology),這標準相當高,當時僅有美國陸軍的愛國者飛彈(MIM-104 Patriot),與美國海軍的「神盾系統」(Aegis combat system)採用相控陣,可謂走在世界之前列。

天弓飛彈計畫室最早的合作對象,就是研發愛國者系統的雷神公司(Raytheon Company),不過對方並沒有回應,反而是研發神盾系統的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同意技術支援,因此雖然天弓飛彈的發射箱與飛彈彈體,都很像愛國者飛彈,但是它的長白相控陣雷達之引導模式,反而比較接近神盾系統。

第一套天弓一型飛彈於1986年底成軍,不過與之配合的長白相控陣雷達還未研發完成,因此早期的天弓一型飛彈,是由鷹式飛彈的雷達協助導控,無法發揮最大效力;直到1989年,長白相控陣雷達移交給陸軍,並在1992年達到全戰備效果,終於成為繼愛國者、神盾之後,世界第3套相控陣防空系統。

天弓一型飛彈射程達到70公里,已符合預期性能,不過它是半主動雷達導引,需要照明雷達持續照射敵機提供位置,就容易脫鎖或被干擾,顯然仍有改進的空間,於是「天弓二型」的改進工作開始進行。此時已進入1990年代,美國重新重視台灣的防衛,原本限制台灣武器質量的《817公報》已形同廢紙,天弓二型與長白二型雷達的改進工作迅速又順利,大約在1997年開始服役,並且隨著飛彈產量增加,逐步取代天弓一型飛彈。

天弓二型的改進重點在導引能力與射程,升級為主動雷達導引,也就是飛彈具有自行追尋目標的能力;射程增進到200公里,射高則未知。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天弓二型採用兩級式設計,在飛彈主體下有一段加力器,數量不明。後續量產的天弓二型則改回一級式,只是彈徑略粗,長度略增,更多的內載固體燃料也能達到200公里的射程。然而兩級式的天弓二型也並未浪費,多數交由國立中央大學太空酬載實驗室改造成探空火箭,或是繼續研究其他多級火箭,發揮剩餘價值。

雖然天弓二型搭配長白二型雷達具有極好的射程與搜索能力,但是在1996年總統大選期間,中共對台灣發動威嚇,向基隆與高雄外海總共發射8枚東風15型彈道飛彈,史稱「96年台海飛彈危機」,意味著台灣的空防威脅並不只有軍機入侵而已,彈道飛彈更為致命,此事件成為天弓飛彈下一步的改進目標,也就是天弓三型。

由於目標是攔截飛機、巡弋飛彈、反輻射飛彈及短程戰術彈道飛彈等威脅,其研發難度之高可想而知,除飛彈需要更新之外,天弓三型也需要新的雷達系統,由於長白一、二型雷達龐大笨重,屬陣地型雷達,它們容易受到彈道飛彈的攻擊而難以逃脫,因此下一代雷達就必須走向機動化,這種可由卡車搭載的雷達,在2011年的國慶軍備遊行展出,但是官方並未確定名字,僅說明「機動式全相列雷達」,外界的說法有「長白三型雷達」或是「長山雷達」等說法。

天弓三型飛彈直到2015年才進入量產,據稱最大射程可達150公里,最大射高45公里,具備雷達-紅外多重尋標能力,可大幅減少漏失目標的機率。美國將天弓三型列為與愛國者二型同級的攔截系統,都具有中高空的目標攔截能力。據悉天弓三型已採購12套系統。

天弓三型的下一階段改良就是增進射程,很可能是追加一截的助推器,就可將射程增加到2倍左右(射高可達70公里),當然飛彈的總長度也會增加,需要不同的發射箱系統。

天弓飛彈家族問世至今已達到40年,每一代都成功的完成研發目標,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技術鏈,非常的了不起。目前中科院也正在將其演進成艦用版本,包括「艦用相控陣雷達」與「海弓三飛彈」,目前正在中科院實驗平台艦LCC-1「高雄號」持續測試,期望這款源自美國神盾系統的天弓飛彈,能夠為中華民國海軍完成「台灣版神盾艦」的開發。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98&aid=17793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