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體育運動集錦】《我們的足球夢》:因為這裡可以組球隊踢足球,臺灣成了東南亞移工海外工作的選擇
2022/11/14 02:14:25瀏覽163|回應0|推薦0

《我們的足球夢》:因為這裡可以組球隊踢足球,臺灣成了東南亞移工海外工作的選擇

Photo Credit: Gwo Taiwa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南亞各國盛行足球文化,因此在臺灣的移工也組織足球隊,如臺灣的印尼足球聯盟成員多半由南臺灣的印尼籍移工、學生與外籍配偶組成,到了2019年,該聯盟發展出40多支球隊,並分成北中南三個區域進行賽事。而在臺灣的越南移工,也有以義安號稱為越南的足球首都,因此來自義安的移工組成的球隊就叫做「Chao 37」,37這個數字是義安省的車牌號碼。

文:林欣楷

海外移工與足球

對於來自泰國、越南、印尼等國家的移工群體而言,足球幾乎可說是在母國人人熟知的全民運動。在成長過程與三五好友結伴去田野空地踢球,是在異國打拼的移工最懷念的家鄉記憶之一。因此當他們來到台灣後也積極透過社群平臺相互串連,尋找能一起踢球的夥伴。然而現實中隱含的種種挑戰,卻讓移工足球成為社會上經常被遺忘或忽視的景觀。

在台灣,移工的足球文化有如一條伏流在島嶼靜靜流淌,只有偶爾才會浮出表面。這其中的關鍵因素,在於驅散和游移作為移工足球普遍的特徵。如同印度政治學與人類學家帕塔.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在探討公共政策的制定時,指出治理活動事實上受到階級、社會地位,以及特權的分層社會結構等因素影響,掌管愈多權力與知識的群體,愈能制訂出有利於自身的規則,進而對公眾發揮影響力。(註1)查特吉的觀點與長久以來在台灣的移工群體,在尋找運動空間時碰到的阻礙正好相互呼應。

台灣的運動事務主要由教育部和體育署管轄。社會上現有的運動空間──包含各地的學校、河濱公園或體育場等—多半由學校或縣市體育局負責管理。然而,這些空間設施在最初的設計上,主要是提供給臺灣在地民眾使用,並未將外來的移工放入考量。這因此讓不同群體對使用空間的方法產生一定歧異。

如同台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徐瑞希在接受《人間福報》採訪時提及,台灣踢足球的空間少,外來的移工又因為語言不通與不熟悉行政程序,而在嘗試租借場地時,屢屢遭到諸多體育單位的疑慮與歧視。有的體育場館以高額租金試圖讓移工知難而退,有的則直接拒絕出租。(註2)這些舉措讓移工群體相較於台灣人組成的足球社群,更常面臨找不到場地的困境。因此移工有時會利用公園草皮或學校空地踢球,但又可能遭到前來散步與休息的在地民眾驅趕。

為了避免和台灣人因為公共空間的使用造成衝突,進而引發不必要的法律問題,移工多半會避開人潮尖峰時段,在比較冷門的時間踢球。研究生張瑞貞曾經針對在中壢文化公園活動的越南移工進行田野調查,他觀察到這群移工在選擇踢球時段上的顧慮:「太早來也不好,沒辦法踢,台灣人比較多,怕踢到人,也怕被趕」。考量到加班因素,移工通常會約在比較晚的時間踢球,同時也會避開寒冷的冬天夜晚,以免踢球時著涼感冒,影響到隔日的工作表現。由於移工的足球活動長久受制於環境,因此本身具有很大的機動性,並且常在台灣人視野以外的地方進行。

受到工作影響,平日移工能自由活動的時間相對有限,因此另一種群體──外籍配偶──便會負責協助移工租借場地、購買球衣與球鞋等大小事務。(註3)外籍配偶們甚至會在移工因為踢球受傷時,幫忙前往工廠和雇主解釋道歉。(註4)這種社群連結讓移工在台灣的足球網絡,不僅包含參與踢球的人口,同時也擴及與移工熟識的同鄉親友與社群。由於在工作地點缺乏休閒活動,有些移工也會相約去看認識的朋友踢球,順便幫他們照顧貴重物品。(註5)上述這些從足球活動開展出來的生活氛圍,都讓這群移工彷彿回到家鄉。

46073038_1112044958972901_36888639421399

Photo Credit: Gwo Taiwan

在台灣舉行的移工足球賽。

在台灣移工群體中,足球的重要性不僅在作為一種日常消遣,更牽涉到對國家與族群的認同。2015年在台北舉行的世界盃資格賽中,台灣與越南被分配到同一場比賽,兩國代表隊準備在台北田徑場交戰。比賽前夕,中華足協由於已預料到當天到會有大批移工進場支援,因此除了透過媒體動員台灣支持者去看球賽,也特地將球場看臺分為北中南東四區,並將球門後方的南區看臺專門保留給越南觀眾。

比賽當日,原定7點才會開賽的台北田徑場,在大約下午3點已經聚集大批群眾。一輛輛載滿來自台灣各地的越南移工的遊覽車陸續開到田徑場周邊。眾多越南球迷興奮地互相寒暄、交換生活近況,並為即將開始的比賽準備應援工程,如同《報導者》的文章記載:

武德成回憶,當時越南國家隊要來台灣比賽的事情早就在社群中傳得沸沸揚揚,社群中有不少「揪團共乘」的訊息,也有提醒要到現場看球要穿什麼樣的服裝、帶什麼樣的道具。許多越南移工甚至想盡辦法請假,只為了進場為國家隊加油。(註6)而等待這些遊覽車的人們,是居住在北部的移工和外籍配偶。當各地球迷在球場入口聚集排時,這群來自北部的移工與外籍配偶有效率地分成兩個小組,向排隊的球迷發送紅底黃星的加油T恤和門票。這項盛大的工程本身就需要長久籌備的時間,包含印製大量的國旗樣式衣服,還有在便利商店購票機印下一張一張的球賽預售票。這些門票是由越籍配偶們在比賽開始一個月前負責購買的—他們比起移工,在平日有較多空閒的時段。

比賽當晚,台北田徑場坐滿了一萬八千多名觀眾,其中有將近八千名觀眾是來自越南的球迷。這些越南球迷身穿紅衣、大聲唱歌呼喊,為自己的國家加油打氣。而越南代表隊彷彿受到球迷熱情的鼓舞,當晚以2比1的分數贏過臺灣,讓現場的越南球迷陷入激動的情緒。

當時也在現場觀看球賽、來台工作快十年的黎俊龍分享道:「那天看到國家隊來臺灣的比賽,我很感動。所以我也想要好好工作,讓越南、還有我的家人以我為榮,因為我們在台灣工作的越南人也是另一支『國家隊』。」(註7)黎俊龍一席話反映散落在臺灣各地的移工的心聲。對於他們而言,世界盃不僅是一場球賽,也是召喚自己與國家連結的重要場域。也因如此,以移工足球為中心輻射出去所觸及到的人們,便不只包含實際在球場的球員。同時,前來看比賽的觀眾、組織球隊與籌備支援工作的人們,都與足球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人共同織就移工在台灣的足球風景。

從2010年開始,台灣陸續出現許多由在地社群組成的運動聯盟,提供台灣的移工較正式與完備的足球空間。2015年,台灣的印尼足球聯盟在台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和印尼駐台辦事處支持下,舉辦了第一屆台灣印尼足球聯賽(TISL,Taiwan Indonesia Super League)。當初印尼足球聯盟創立背景,肇始於移工尋找足球場地的不易。由於遭遇和本地社會語言不通的問題,移工必須尋求較早來臺灣的同鄉,或致力於協助移工的非營利組織協助,才能找到能固定使用的運動空間。當這群喜愛足球的移工與非營利組織成員的人數逐漸壯大,他們開始思索舉辦大型足球賽的可能性。於是,印尼足球聯賽在這種機緣下誕生。

台灣印尼足球聯盟在成立初始底下已經有20支球隊,其中成員多半由南台灣的印尼籍移工、學生與外籍配偶組成。到了2019年,該聯盟發展出40多支球隊,並分成北中南三個區域進行賽事。台灣印尼足球聯賽從原先一小群同鄉親友在周末舉行的交流賽,發展成後來具正式規模的聯賽,它成功鏈結了不同地區的移工群體,讓他們透過運動凝聚在地認同與抒發思鄉情感。

除了印尼足球聯盟,台灣的越籍移工也在工作之外的休閒時間,組織一支支足球隊。由於越南本地足球風氣興盛,由越南人組成的足球隊伍,除了包含工廠內的球隊,也包括越南各省在臺同鄉會所組織的隊伍。有的隊伍會將家鄉元素加入球隊,例如義安號稱為越南的足球首都,來自義安的人組成的球隊就叫做「Chao 37」,37這個數字是義安省的車牌號碼。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有些移工甚至因為能在台灣踢球而選擇來台工作。例如在桃園國際足球聯盟的吉瓦(Daeugkliang Jirawat,泰國人),在大學時曾參與泰國五人制職業足球聯賽。由於他在決定未來就職地點時聽說在台灣工作能參加足球隊,因此便來到台灣、加入桃園立青五人制足球隊。吉瓦後來在球隊教練的介紹下,加入桃園國際俱樂部。(註8)

台灣的足球環境對這些外來的移工而言,可說是與故鄉大相逕庭。在家鄉隨處都能展開一場球賽,但在異國工作卻須面對重重法規與觀念限制。但正因如此,能克服種種困難在臺灣大街小巷舉辦球賽,這不僅成為移工與家鄉記憶的重要連結,也讓他們進一步與臺灣在地生活產生情感聯繫。這些經歷都讓臺灣的草根足球文化更加繽紛。

36975854_1022473404596724_84899863651051
Photo Credit: Gwo Taiwan

註釋:

  • 註1:帕塔.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被治理者的政治︰思索大部分世界的大眾政治》(廣西:廣西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77—78。
  • 註2:〈外籍移工 臺灣築足球夢〉,《人間福報》,閱覽日期: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23794。
  • 註3:吳柏緯,〈我們的荒漠、他們的綠洲:遍地開花的移工足球〉,「報導者」網站,下載日期:2022年1月4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2018-_fa-world-cup-football-migrants。
  • 註4:蘇瑋璇,〈外籍移工在臺組成的固定足球隊超過五十隊。空間禁錮,外勞連找場地踢球都好難。〉,《聯合電子報》網站,下載日期:2022年1月4日,網址:https://udn.com/upf/newmedia/2015_vist/12/20151207_soccer_04/index.html。
  • 註5:張瑞貞,〈南移工在公共空間的文化實踐:以文化公園中足球運動為例〉頁64。
  • 註6:吳柏緯,〈我們的荒漠、他們的綠洲:遍地開花的移工足球〉,「報導者」網站,下載日期:2022年1月4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2018-_fa-world-cup-football-migrants。
  • 註7:吳柏緯,〈我們的荒漠、他們的綠洲:遍地開花的移工足球〉,「報導者」網站,下載日期:2022年1月4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2018-_fa-world-cup-football-migrants。
  • 註8:更多有關移工群體的足球故事,可參考臺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編,《野地求生:臺灣移民工足球紀事》(臺北:社團法人臺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2020)。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們的足球夢:從日治到戰後,臺灣百年足球記憶》,衛城出版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作者: 林欣楷

1993年出生,新北市鶯歌人。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長年投入臺灣足球史研究,多篇運動報導散見於「故事」、「報導者」等網站。現在就讀於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

內容簡介

臺灣真的是足球沙漠嗎?
足球在臺灣的百年歷史,為何會被遺忘?
什麼力量中斷它的發展?如何再續足球在本土的生命力?

20世紀初,劍橋大學畢業的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萬榮華,帶著一顆足球來到南臺灣。不久,日本教師也把足球帶進北部的學校。臺灣一度常見年輕人在公園、在街頭踢球的景象。長榮中學校隊也曾遠征日本挑戰足球強校。

然而,一度蓬勃發展的足球運動,在戰後國民政府來臺後發生重大轉折。臺灣被納入中華民國的體育行政體制。受到國共對抗、國際外交處境影響,運動被賦予了功利的奪牌目標。足球運動在臺灣,從少年們的恣意奔跑,到在體制中夾縫求生,直到今天……

一百年來,不同世代、族群、性別的人們,在臺灣懷抱過足球夢。我們的足球夢,穿越時代而綿延,與彼此共鳴。然而,這個夢也受到各種力量的干預。本書作者林欣楷挖掘出臺灣失落的足球記憶,勾勒深刻影響著足球發展的體制印記。這是一本歷史之書,也是一本為臺灣足球請命之書!找回足球生根於臺灣土地的生命力!

  ★在「足球沙漠」的標籤下,臺灣不曾被看見的百年風景
  ★跳脫競賽與運動明星光環,寫出一部屬於臺灣大眾的足球運動史
  ★萌芽的足球全民運動、女足力量、移工足球,正為臺灣足球增添色彩
  ★運動與足球在台灣,能否擺脫陳舊不合時宜的體制?
  ★當代足球俱樂部文化,將為臺灣足球界注入什麼樣的新生命力?

312845351_1147067852911266_2213443726016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98&aid=17745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