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VIP】封面故事/孫女「發現」東方居禮夫人吳健雄
2022/01/31 12:50:10瀏覽817|回應0|推薦0
周刊 1976期01/30出刊

封面故事/孫女「發現」東方居禮夫人吳健雄

 2022-01-30 04:00
美國郵政總局發行華裔女性科學家吳健雄的永久郵票。(取自美國郵政局臉書)

有「東方居禮夫人」、「核物理女王」全球美譽的美籍華人吳健雄,是20世紀全球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畢生獲得無數殊榮;中西方史書和民間有關她的生平記載很多,但最近在華盛頓郵報刊出的一篇長文,從獨一無二的視角縱觀吳健雄的一生,更受人注目;因為作者無他,正是吳健雄唯一的孫女袁婕達(Jada Yuan,音譯) 。

吳健雄的孫女袁婕達現身吳健雄郵票發布直播視頻。(取自視頻)

現年43歲的袁婕達是華郵全國政治新聞記者,曾為紐約時報「52個必去的地方」撰寫2018年度每周專欄,另有十多年時間擔任《紐約雜誌》特約編輯和文化專題作家。在袁婕達這篇處處流露真摯情感的憶祖母長文裡,讀者看到了她眼中的吳健雄人生,看到了世人對祖母的狂熱推崇,看到了祖母以一介女性在男性雄覇的物理學界打出一片天的堅定與不可能兼顧家庭的無奈,也看到了她對祖母深深的思念。文章除了滿懷感情追憶幼時到紐約市奶奶家探望時的熱鬧與親情,也揭露吳健雄醉心科研,經常在實驗室睡地板過夜,即使讀小學的兒子多次打電話喊餓,她都不回家。此文也記述了吳健雄在家人面前,對於未得諾貝爾獎的反應。

袁婕達談到中國將吳健雄視為民族英雄,美國郵政局在2021年初為祖母發行紀念郵票;談到祖母以實驗證明「宇稱不守恆」,但人們談到她職業生涯時,總會說到一件事情:「她本該獲得諾貝爾獎」。至於文中最栩栩如生的部分,仍是祖孫日常生活中一絲一縷的動人牽繫。

袁家騮和吳健雄的結婚照。(本報檔案照/袁家淦提供)

特別視角 記述吳博士

華郵去年12月刊出的這篇文章英文標題為「Discovering Dr. Wu」(發現吳博士)。文章用第一人稱形式記述,標題「發現吳博士」(Discovering Dr. Wu)就暗含一些特殊意義。

一是「發現」。袁婕達在文中說,儘管無數作家、機構都曾寫過吳健雄的故事,她仍想再寫,因為一個人的真實樣貌,會隨著時空不同而相異,她認為吳健雄仍有許多事不為人知,她想以孫女的視角探看那個她熟悉的人。

二是「吳博士」。袁婕達透露,她在看懂奶奶的研究之前,就常聽人說,奶奶應得諾貝爾獎,奶奶是「中國居禮夫人」、「物理第一夫人」,而在吳健雄任教數十年的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多稱她「吳女士」。若有人稱她「袁教授夫人」,儘管事實如此,吳健雄還是會更正說,請叫她「吳教授」或「吳博士」。於是袁婕達在此文中 使用了奶奶自己喜歡的稱呼。

吳健雄1963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自維基百科)

袁婕達從2012年5月自己隨父親袁瑋承(吳健雄獨子)和母親露西.里昂(Lucy Lyon)來到祖母的家鄉江蘇太倉瀏河鎮寫起;那次的旅行目的,是參加當地的吳健雄雕像揭幕儀式。

她首先寫道:「全世界都尊崇吳健雄,認為她是一位首開先河的核物理學家,在65年前做出了驚人發現。但對我來說,她是奶奶;我渴望更了解她的私人世界。」

袁婕達記下了她在中國面臨的英雄崇拜,她寫道,「中國英雄崇拜令人印象深刻,當你的祖母是被尊敬的那個人,那種體驗更加超現實。但當年祖母與祖父(袁家騮,粒子物理學家)和我父親(後來成為核物理學家)合住,當她走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實驗室和附近租金穩定的教職員工公寓之間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埋首工作 不理兒子喊餓

袁婕達說,「在中國,我的祖母是搖滾明星;然後2021年初,美國郵政局為她發行永久紀念郵票時,她也成了美國的搖滾明星;亞裔美國女性登上郵票的總數自此達到兩個,另一位是推廣木須肉食譜的廚師廖家艾(Joyce Chen)。」

談到吳健雄的職業生涯,袁婕達表示,她在理解祖母工作之前,就開始聽人提到:「你的祖母其實應該獲得諾貝爾獎。」袁婕達花了很長的篇幅描述祖母在科學界的豐功偉業,也不禁反思,為何自己身為記者,寫過很多名人訪談,卻從未試圖打探自己家庭的名聲和成就。

她寫道:「即便現在也很困難;因為如果挖得太深,我就必須面對這種想法:在祖母功成名就的過程中,並未平衡她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這也影響了我父親,還有我家庭生活的不平衡;經過多年治療,我才開始理解。」

袁婕達提到,當年吳健雄研究核裂變,無論進到哪個房間,往往是唯一的女性,更別提是中國女性了,這成為她的生活常態。但袁婕達坦承,「父親和我不得不從書面紀錄拼湊她人生的這部分。」

美國婦女歷史聯盟2019年展出百年來「她的故事」,其中包括華裔核子物理學家吳健雄。(本報檔案照)

袁婕達寫道:「想像一下核物理學的光輝歲月吧!當時的重大發現一個接著一個,大量科學家將演講廳擠得水泄不通,有些人只能站著或爬上柱子,才能看清楚黑板上寫的方程式,而我祖母正是當時的風雲人物。」

吳健雄昔日學生常憶起她總在實驗室待很長時間,晚上睡在地板上。曾有學生溫柔提醒她,兒子打了好幾次電話抱怨他餓了,是不是該回家給兒子吃晚飯?她回答說:「哦,他知道開罐器在哪裡。」然後,繼續埋頭工作。

袁婕達在文中提到麥克萊恩(Sharon Bertsch McGrayne)1993年出版的《諾貝爾科學獎女性獲獎者》(Nobel Prize Women in Science)一書。袁婕達記下了祖母身為成功女性科學家的育子之道:

好丈夫 成就女科學家

「那時我父親剛開始住寄宿學校上一年級。根據麥克萊恩的說法,吳博士將『好丈夫』、『通勤時間短』和『良好托兒』視為成功女性科學家的先決條件。我看到祖父對她完全忠誠;他自己是個有成就的物理學家,他做飯、開車帶她到處跑(她從未學過開車),常把她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袁婕達說,她了解爺爺袁家騮的無私奉獻,袁也是優秀物理學家,但他經常把吳健雄的需求擺在首位。曾有記者問袁瑋承,吳健雄是個什麼樣的母親?袁瑋承說,母親經常在實驗室裡長時間工作,深夜才回家,「她照顧我,但她需要工作。」她會檢查兒子的作業,但不管細節。那麼這對母子休閒遊玩時都一起做什麼事?袁瑋承答:「我們沒有時間遊玩。媽媽的工作就是她的生命,也就是她的休閒樂趣所在。」

有一次,吳健雄實驗室的學生給她買了兩張馬戲團的票,希望她可以離開實驗室幾小時。結果吳健雄僅離開約半小時就返回,還恨恨地說,她根本不必去,因為保母同意幫她帶兒子。

袁婕達在文中說,她到許多年後歷經治療,才開始了解到,吳健雄並未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取得平衡,而那種不平衡後來也傳到兒子及孫女。袁婕達至今單身,她在寫作此文期間做了凍卵手術,她說她不知家族是否傳到自己就終止。

袁婕達也提到「性別歧視」在科學界若隱若現的存在。120年來,只有四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吳健雄1957年以實驗推翻「宇稱守恆」,首次驗證(後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理論;在接下來幾十年,她備受讚譽:普林斯頓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學位,校長稱她為「世上最重要的女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職、國家科學獎章、美國物理學會主席、以及以色列盛名遠播的沃爾夫獎(Wolf Prize)。

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左二)夫婦1992年在紐約市自宅外,與兒子一家合照。(取自維基百科)袁婕達說:「我不知道祖母對此有何看法,或她是否對這一切想了很多,因為她從未提過那樣的情緒。我父親說,她希望她的作品能為自己說話。」

袁婕達在文中提到,第一代移民多半努力讓自己遠離母語、家鄉食物,遠離舊有的生活方式,只有像她這樣的第二代子孫,才會熱切渴望知道更多上一輩的事,但當她知道自己對奶奶的事所知甚少時,為時已晚。

袁婕達指出,吳健雄的英文極流利,但帶著口音,小時候袁婕達跟吳健雄打電話時,總聽不清一些字,例如,某次吳健雄在電話中很興奮地說,要帶袁婕達去看「p......」,袁婕達直到進了紐約布朗士動物園,才明白是要去看大貓熊(panda)。

袁婕達說,她不知道語言在何種程度上阻止了她和奶奶彼此熟識,這種阻絕使得溝通降到最單純的交流,那就是:「我知道她愛我」。

祖母讓我看到人生沒限制

袁婕達還憶起每年兩次學校放假時,與父母去紐約探望祖父母的點滴時光。她寫道,祖父母公寓裡有一面掛滿照片的牆,她直到十多歲時,才開始詢問與祖母合照的人物,這才得知,有穆罕默德.阿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傑拉爾德.福特總統等人。她甚至聽說,祖母在普林斯頓生下父親時,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去醫院探望。

2021年2月11日,美國郵政局正式發行吳健雄永久紀念郵票,以紀念國際婦女和女孩參與科學日。袁婕達指出,這枚郵票將她失散的表親和祖母以前的學生找了回來,有熱愛科學的小女孩寄來自己為新英雄吳健雄做的畫,她紐約朋友把吳健雄郵票貼在100張「停止亞洲仇恨」運動的明信片上,鼓勵人們把這些明信片寄給國會代表。

旅美物理學家袁家餾(中左)與吳健雄(中右)夫婦回台灣,受到盛大歡迎。(本報系資料照片)在文章的尾聲,袁婕達寫道,或許她撰寫的故事聽起來讓祖母好像是刻板印象中嚴謹的中國奶奶,但實際上,「祖母生前只想讓我看到人生沒有限制,突破周遭障礙可以獲得什麼。她一直都在為被看到和受尊重而奮鬥,而當時美國的女性和中國人很少被看到和受尊重。」

吳健雄在1997年2月16日於紐約公寓逝世,享年84歲。袁婕達說:「郵票是一種祝福,一個反思我祖母的人生、並與我父母談論他們記憶的時刻。但有時候我很難跟得上那些推崇她的無盡熱情。我不想從史書中了解她,我只想再次握住她的手,讓她告訴我那是什麼感覺:穿越大洋的旅程,不可估量的犧牲,戰爭,『吳實驗』的匆忙,重大發現的非凡快感。」

最後,袁婕達寫道:「在不對稱的宇宙裡,人人都想斷定她,就像我仍想斷定她一樣;但在這個宇宙中,一個人的現實,與透過時空延伸出來的形象有別。我接受,她有很大一部分是全然不可知的,而且屬於每個人。」

吳健雄小檔案

出生:1912年5月31日(中國江蘇省太倉縣瀏河鎮)

逝世:1997年2月16日(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母校:國立中央大學 (現南京大學)

     柏克萊加州大學

成就:曼哈頓工程

      宇稱不守恆

      β衰變

獲獎:科姆斯托克物理學獎(1964年)

      博納獎(1975年)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75年)

      沃爾夫物理學獎(1978年)

(取自維基百科)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98&aid=17149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