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語是有深度的語言 但它卻慢慢走向死亡
2016/07/24 11:51:14瀏覽215|回應2|推薦2

台語是有深度的語言  但它卻慢慢走向死亡

 

2015105日,台南市議員全程用台語來質詢賴清德市長的「經典」演出,令人驚覺台語在歌仔戲或布袋戲之外的政治領域,仍然可以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難怪有人就說:「謝龍介意外提醒我們的事~台語是有深度的語言,但它卻慢慢走向死亡。」

救台灣先救台灣本地語言;愛台灣先愛台灣本地語言;翻轉台灣先翻轉教育台灣本地化的政策;台灣要走向世界就先從台灣立基的這塊土地出發!根之不固、根之不強、根之不牢、根之心已爛、根之觸鬚已朽,還奢談到世界各地去談什麼衝刺、搶灘與爭奪?從根救起,是的,的確需要從根救起,有一種聲音呼籲「立委諸公,應敦促教育部、行政院、總統,從事短、中、長期規劃,讓英語成為第二國語,從根救起。」把英語作為「第二國語」,那第一國語是指什麼?台灣本土語言又算什麼?

馬英九在當台北市長時,有一次聽取「提昇臺北市中學生國語文能力之研究」報告,該報告說台北市中學生國語文能力程度降低,馬市長在會中就認為,此問題關鍵在於小學國語文教學時數,此結構性問題若不改變,到最後都會變成事倍功半,他指示教育局思考是否可做時數調整,好好研究鄉土教學及英語是否可以酌減,「從根救起」。當時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還承諾會將研究報告相關意見細緻化,轉化為可行措施,引起大家對國語文的重視。要救學生「國語程度」需要用「好好研究鄉土教學及英語是否可以酌減」來因應嗎?該次會議中還提到辦理全民國語文能力檢定的建議,當時的馬市長還說「我們早就該做了,……『不論如何,第一語言,要好好保存』,將來中文檢定成績也可列入各種職位,如國小老師、市府員工等錄取的參考。」就這樣在「政策引領潮流」下,本土在地語言還有存在的空間與可能嗎?「若要消滅某文化,必先消滅其語言。」豈是虛言?

還記得今年四月間民進黨立委管碧玲提出《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要求本國各族群使用的自然語言,都該被認可是國家語言,卻遭到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林德福批評是「操弄族群」。可見「搶救」瀕臨被消滅的本地語言有多棘手、有多困難!殊不知,一國內各族群使用他們固有的語言權利,是受到《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保障的。透過接觸與學習,語言自然就流通開來,請一些特定的團體及個人不要再打壓「搶救」本土語言的一絲絲機會,也呼籲在地人士多多用自己的語言說自己的話,因為,唯有自救才可能有人救、唯有自助才有人助!

   ~ 百岳老查  2016.07.24

 

附錄:「認證」在地語言消失?

◎ 蔡銘燦(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日昨,陪友人赴台南崑山科技大學參加教育部舉辦的「一○五年度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預試」。放眼現場,應考者從小學生到中、老年人,涵蓋各年齡層,顯示民眾對本土語言的熱情。休息時間,我目睹參加考試的小學生三三兩兩以國語交談,就算跟他們的家長,也一樣以國語在溝通,家長絲毫不以為忤,似乎覺得理所當然。只是,在這樣一個特殊場合裡,聽來讓人感覺難以言喻的荒謬,顯得格外諷刺。

曾幾何時,台灣在地語言,竟要靠「認證」來維繫?小學一週一堂的「鄉土語言」課程,能收多少成效呢?語言不就是要靠一代一代來傳承?家裡無疑就是最好的學習環境。然而生活周遭,有多少人能夠覺醒與認知呢?

我鄰居一名年輕阿公,從孫子唸幼兒園到現在讀小學,每次見他接孫子回家,一路上,阿公都「配合」孫子,全程以國語交談。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他:「為何不跟孫子講台語?」他的回答出乎我意料,因兒子、媳婦都說,「如果讓孩子講太多台語,將來說國語就會滿口台灣國語」。這究竟是怎樣的邏輯?

台灣在地語言的處境,新政府最清楚,年輕人不在意本土語言是否失傳,是一個極嚴重的警訊。但願民進黨政府不論在野或執政,都能一本初衷,堅持在地價值,全力搶救弱勢語言瀕臨消失的危機。2016.07.24.自由時報】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47188147188z147188&aid=67448275

 回應文章

不信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7/26 01:43
語言是身心交流的工具,自古有無數部落,有無數的語言,到了今日的萬國統一的世界,怕不仍有數不清的語言,但是共通的語言只剩下四五種了,學術界不遺餘力地研究古今的語言,從研究歷史來看,用語言找出文化的遺產是對的,但是,把統一的語言在恢復到多元的方言,我覺得沒有這個需要,至於講方言,也沒禁止的必要,從通婚到自然的遷徙,方言會慢慢地無聲無嗅地消失。

光復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7/25 16:53
本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