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祖靈的呼喚 一唱而三歎
2014/10/13 09:02:12瀏覽106|回應0|推薦0

祖靈的呼喚 一唱而三歎

 

殘蟬淒楚不堪聽,千百年來,原住民傳承下來的文化生活與大自然形成一個動態協調而平衡的狀態。而在這穩定的族群文化中,族人、土地和祖靈,這三者之相互依存相繫使得族群文化能夠一脈相傳下來,思親懷土自多愁。只是,「外來政權」的介入之後,這種族群文化被「摧殘」得厲害,到了「不絕如縷」的窘境,因此有後生小子試問,通往祖靈的彩虹橋怎麼走什麼又是彩虹橋模糊了,一代比一代模糊了,當孕育族群的文化消解逝去後,族人靠什麼來認識自己定位自己?

外來政權,向來是以殖民地方式、態度來處理(治理)被殖民地區之人、地、事、物,幾無例外。從初期的鎮壓、血洗,到後來的懷柔、同化,就是要順利掠奪殖民地之經濟利益,把原住民政策與攫取山林資源畫上等號。因此,「順我生,逆我亡」這「奪」與「被奪」間,擦撞出種種血淚辛酸史與族群存亡史。

從「蕃人」到「高砂族」到「山胞」到「原住民」,這一路走來台灣原住民被灌輸、被教育、被馴化後,對大局的認識與配合,所謂的「國家意識」被強化了,這之間,屬於原本的族群性文化與語言被「改造」、甚至被取代了,族人特有的價值觀與族群精神被扭曲、稀釋了,甚至被愚化到組成「義勇隊」幫殖民母國去打仗。1945年後的國民政府其山胞分類、法規、政策,也多沿襲日治時期的「撫」與「壓」並行的理蕃政策。原住民朋友們難道已經習慣於被統治下的馴服與認命嗎?難道已經熟知如此卑微與順化下所換來的被安排嗎?

今日已是民主時代,族群認同運動不斷發展著,族群意識也日益覺醒著,原住民終於被當「人」看了,雖然逐漸取得該有的尊重與權益,族人為了討生活而不得不離開原鄉去尋求「機會」,正因為如此,與族群聯繫的臍帶被弱化了,與祖靈的溝通被忽略了,但是,千萬不要忘記從那裡來」,也千萬不要忘記回家的路」

在外來政權的統治與感受中,一切的痛苦、一切的失意一切的逆境一切的驚恐,已然匯流成一條污臭的大河,所形成製造出的陰影顧慮,燻染侵襲著每一個族人的心靈,使多數族群感到絕望與頹廢。語云:「不曾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不曾驚懼過外來政權殘殺迫害的族群,不足以談族群過去的苦當今的窘與未來的望。懼於外來政權的燒殺擄掠,使得多數原住族群似寒蟬,任人踐踏、隨人施捨而不作聲而感激涕零,當一個族群其認知力、自主力、自覺性與自創性,都轉為世襲因襲的驚恐而無聲無力時,熱情將變為麻木生機將轉為蕭條,活力也將遽然衰退對希望對理想對族群的延續發展都變成了被馴化的儀式之後,自我認同的文化已無法感動人心已成充耳不聞的定數或宿命後,這個族群將淪入虛無甚至化為塵土

西哲紀德說過:「如果說我們的靈魂還有什麼可稱述的話,那麼說它燃燒得比別人熱烈吧。」不必寒風吹葉下,族人滿耳是秋聲。原住民的朋友們,沒有時間再嘆息、流淚了,請認清「生從何處來,化從何處去,化化與生生,便是真立處的真諦,在這生生化化的演替過程中,找到自己族群的定位、脈絡、使命與真立處,順應祖靈的聲聲呼喚,讓族群的靈魂熱烈的燃燒起來,照亮族群生生不息的永恆之路。

~ 百岳老查2014.10.13

 

附錄:原民也國慶 數典忘祖!

http://news.ltn.com.tw/NewsPV/A/820394 Hafay Nikar

中華民國國慶原住民慶祝什麼?慶祝的是被殖民統治的喜悅?慶祝的是失去文化自主權的歡騰?慶祝的是福利政策下的奴化?原住民族近百年來受到不同政權的統治下文化已支離破碎,聽到許多老人家會說,政府(國民黨)對我們多好多好,但事實上作為一個當代原住民族青年實感憂傷,殖民統治政權用各種話語(法律)與優惠(福利)來包裝背後的政治意涵,土地如何流失的?難道真的是政府所說「沒有登記」來解釋嗎?

請問原住民族族人們,我們應該慶祝國慶嗎?有沒有意識到文化流失背後的歷史因素是如何造成的?來到都市生存真的是我們願意的嗎?耳邊仍不斷迴盪的一句話「如果在原鄉能過得好,誰願意來到都市?」這時我們必須問,是什麼原因沒辦法在家鄉生存,我們擁有使用這片土地的文化與知識,我們擁有運作這片土地的體系與組織,讓這些文化與體系消失的是誰?應該要控訴這樣的國家政權!讓我們在自己的獵場上被捕,讓我們在自己的田埂上被告,讓我們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原住民族應該慶祝中華民國國慶嗎?只因為他們給了我們福利政策就甘願像個猴子一樣被拎著走?加分制度、保障名額、保留地劃分、豐年祭補助,這些不都是我們應該有的嗎?何時變成謝主隆恩的恩惠。

原住民族青年應該要正視這樣的問題,別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尋回文化的根吧!(作者為阿美族青年守護聯盟)2014.10.10.自由時報】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47188147188z147188&aid=1813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