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罹山者家屬化悲慟為大愛 捐款為登山界造福田
2020/08/17 06:07:54瀏覽529|回應0|推薦6

  罹山者家屬化悲慟為大愛 捐款為登山界造福田

 

 我們去爬山,通常不會是為了去死嘛。每次支撐我想著下山最大的情感還是我的家人。我會告訴自己,不管走到哪裡永遠留三分力,才會有下一次。(台灣女登山家江秀真) 

 

  悲劇既已造成,就應積極面對,妥善處理,期能將傷害降至最低,進而化悲痛為力量,在痛中思痛,衡量自身力量,看是否能將造成該悲劇之因素,加以改善、降低、甚至排除!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的發心。這在登山界也有一些明燈被點著,企圖從痛苦中做出更積極的實際效益,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加以改進、防範,廣造福田,眾得福緣!

  山域,就像一畝田!每位登山客乃至登山社團在這田地裡耕犁、經營、下種,種豆得豆,因緣果報,每個農夫對這塊田地多一點關心、多付出一點力,即使是瘠田荒田,都有可能成為良田福田!山林中作道場,化解惡緣成善緣。日昨(2020.08.08.)報載,「國立台北大學學生簡雯妤今年5月16日參加台北大學登山隊赴南投攀登畢祿山,不幸途中失足墜谷死亡,簡雯妤的父母選在昨天女兒生日當天,捐出部分保險金成立台北大學『百岳星空山岳教育基金』,指定專款專用提升山岳教育訓練,並呼籲政府單位重視山岳教育,避免憾事重演。簡雯妤的父親簡光燦說,今年的父親節特別難過,但是要『讓女兒年輕的生命更有意義』。」

  看了這則新聞後,有讓百岳老查想起20年前的8月那場山難捐款情形。故事從兩位年輕醫師結伴攀登奇萊東稜事件上,在第3天兩人就因腳程及身體狀況而拆散了,第4天颱風來襲,致使這位陳姓醫師在磐石山後的鐵線斷崖樹叢裡紮營避颱,度過2天3夜的山中驚魂(其實根本沒有帳篷,帳篷在另一人身上,只好用隨身攜帶的針線,把兩片隔雨睡墊縫成袋狀,把睡袋放入,然後穿著雨衣躺進睡袋內躲避狂風暴雨。碧利斯颱風肆虐在台東登陸,帶來17級風力和暴雨)。陳員隻身熬了11天才平安的「歷劫歸來」。事後該員父親有鑑於山區避難山屋之重要性,因此捐了500萬元給太魯閣國家公園,今日登山界攀登奇萊山等行程所入住的「成功山屋」(標高2800多公尺,可住34人),就是利用這筆經費將當年破舊不堪的第3號蒙古包拆除,並在原地所興建的新山屋。

  有些教訓是用生命做代價的,而登山若沒有做好起碼的訓練、準備和好觀念,就貿然的入山,是較有可能嚐到苦頭的?即使有了一些好的準備,入山也不見得能保你平安無事?因為,進入山域就是進入一處難以預測之所?誠如《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所仰天長歎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登山,或無知或逞強到要和山比勇、要和老天相賭,對入山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如此登山心態而「出事」只是剛好而已?神勇乎?愚勇乎?

  風險是存在的,山行者如何趨吉避凶,是門大學問?簡父說要「讓女兒年輕的生命更有意義」,這是一位當父親者最傷心、最救贖的心語?簡父表示,「他本身也喜歡登山,過去也曾全家大小一起爬山,親近山林是幸福的事,如果能有更完善裝備與教育、搭配更好的環境,不但能提高活動安全性,更可望促進產業專業化,從成立基金出發,盼望帶動各界對休閒的重視。(中央社)」入得了山,也要出得了山,當中沒有多少僥倖空間?實力、專注、判斷、運氣等也許都是能否安然下山的關鍵?其中之實力(包括體能、觀念、技巧等),可從登山教育訓練中去習得,所以,簡父呼籲政府單位重視山岳教育,希望能在國內大學成立「山岳活動教育資源中心」,提供更完善的登山教育訓練,避免憾事重演。切膚之痛,登山者、政府當局,聽到了嗎?

  山林有情有險,登山有苦有樂,是誰把登山這乙節傳唱得如此驚悚又風雨飄搖?又是誰把登山之驚險鋪展得這麼風雨中的寧靜?山行者當需清楚認知,令千里馬失足的往往不是崇山峻嶺,而是柔軟青草結成的環!曾經在網路上看到一則白髮人送黑髮人至痛的照片,一名白髮蒼蒼,連站都站不直的98歲老婦人,俯身抱著自己往生兒子的遺體,似乎想要感受他最後的體溫,儘管兒子已經是6、70歲的人,在98歲老母親的心中,卻永遠都是自己的心肝寶貝。該PO圖者很感慨的寫說:「對父母來說不管小孩好壞永遠是心頭肉,希望大家除了在這困苦的社會上賺錢,也不要忘記家人永遠在後面等著守護著你」。登山者,多想想你身後支持你的這些家人,他們倚門望歸的心情!

  嗚呼,山域憾事既已發生,家屬能化小愛為大愛,不只自我療傷,還讓往生的生命光輝更發亮、更美好、更延續....!

        ~  百岳老查 2020.08.17.

 

附 記:

1.照片一.引自2020.08.07.中央社(家屬提供),是台北大學登山社女學生簡雯妤2020.05.16.攀登畢祿山時不慎墜谷身亡,雙十年華的她生前熱愛爬山,留下許多在山上的愉悅身影。

2.簡同學在820林道0.3公里處墜落山崖逾60公尺而身亡。回想十數年前百岳老查去獨攀畢祿山時,前一晚就是在該女墜崖近處之林道上紮營,當晚整個山區雷電交加,傾盆大雨,林道頓成湍急小河,感覺帳篷似一葉扁舟在河流中晃盪?還好隔日一早,雨勢即停,繼續獨攀單攻行程。只是,不解的是,這地方怎會墜崖?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47188147188z147188&aid=148888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