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了善和美,可以隱藏真實,犧牲真實;這再往前一步,就是「製造事實」|趙冬梅 一席第871位講者
2021/11/03 10:55:11瀏覽48|回應0|推薦0

 傳統中國,何為真實?

2021.09.25 深圳                            

大家好,我叫趙冬梅,是一名歷史學者,現在在北大歷史系教書。 今天我講的話題是:傳統中國,何為真實?

 

事實上,我今天打算用一個非常複雜的方法,來講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其實,我自己也經常批評學者們有時候會用非常複雜的方法去解決很簡單的問題。 但是,我覺得我今天談的這件事,是必須用相對複雜的方法來解決的——我要談的就是「真實觀」。

什麼叫做真實觀? 真實觀就是特定時期、 特定地域的人們對於「如何是真實表達」有著約定俗成、不言而喻的共識,這種共識就是「真實觀」。 在不同的地域和時段里,人們的真實觀是不一樣的,這決定了我們如何講述和表達客觀發生。

也就是說,在主觀表達與客觀發生之間橫亙著真實觀,真實觀決定著主觀表達與客觀發生的符合程度

maxman  maxman效果 maxman副作用  maxman  maxman ptt 

如果換成傳統的話語來講,就是「義」決定「文」與「事」的關係。

孔子的表達難題

「文」、「事」、「義」這三個詞來自哪裡? 下邊的內容可能有一點點掉書袋,請大家暫且忍耐。 (不要被勸退,可以先跳過看下一部分。 )

《孟子·離婁下》有這樣一段: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就是說,聖王的時代過去了,用詩來表達記憶的「詩經的時代」也過去了。 緊隨其後的就是史的時代,就是《春秋》的時代,有百國《春秋》。 而在所有的《春秋》的表達之中,最高級別的就是孔子刪訂的《春秋》。

孟子用「事」、「文」、「義」三個詞來解讀孔子的《春秋》。 孔子的《春秋》它記載的是什麼呢? 「其事」,那個客觀發生是指齊桓晉文;他的文字、他的表達方式叫做史;貫穿在其中的真實觀就是「義」。 孔子說「述而不作」,他只傳述舊文化典籍而不創作。 但是孟子認為孔子在《春秋》之中表達了他的「微言大義」

孔子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他刪訂六經就是試圖恢復、建立理想秩序。 但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在孔子周圍的客觀發生和他想要建立的理想秩序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他想用史來表達事,從而達到闡釋義禮、建構理想秩序的目的,這是非常難做的。 這是孔子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表達難題。


但是儒家認為,孔子是完完全全做到了的。 孔子究竟是怎麼辦的?


在這,我們舉一個特別小的例子,在《春秋經》的魯宣公十一年有一件紀事,就是「楚人殺陳夏征舒。 丁亥,楚子入陳。 納公孫寧,儀行父於陳。」

大家乍一看這段經文可能很難理解。 我們先看兩個跟「楚」有關的詞,一個是「楚人殺陳夏征舒」,一個是「楚子入陳」,指的都是楚國的楚莊王。 楚莊王封爵的正式稱號應當是「楚子」,可是《春秋經》里第一句話稱「人」不稱「子」。

 

為什麼稱「人」不稱「子」? 儒家對於孔子的微言大義是這樣解釋的:「諸侯之義不得專討。」 當時仍然是一個以周王為天下共主的時代,諸侯不能夠擅自徵討,而楚庄王入陳並未取得周王的許可,屬於「非禮擅行」——《春秋》作為正經,必須加以貶之,所以一上來先稱他為「楚人」,不用尊稱。

那為什麼後面又用「楚子」來稱呼他呢? 夏征舒殺了陳國的君主,楚庄王率領諸侯殺掉了陳國的亂臣賊子夏征舒,儘管沒有取得周王的許可,但他「以賢君而討重罪,其於人心善」——這件事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在當時的形勢下是可以接受的。

 

傳統儒家認為,孔子的敘事對於理想秩序的重建是有説明的,它的「義」是清楚的。 可是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事」的面目是模糊的:「楚莊王入陳」這件事情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到底發生了什麼?美國maxman  maxman增大丸  maxman成分  maxman真假

 

幸好,《左傳》對這件事有更詳細的記錄。 我要繼續掉書袋,帶大家讀一讀《左傳》。

《左傳》中提到,「冬,楚子為陳夏氏亂故伐陳」,陳國發生了夏征舒之亂,於是楚子率領諸侯伐陳,「殺夏征舒,轘(huàn)諸栗門」。 《左傳》記錄的第一件事是楚庄王入陳去討伐亂臣賊子,第二件事是殺了夏征舒。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33c3c7a&aid=17018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