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章文台北報導】「不得了,人類闖了大禍了。」前台灣大學校長、前國防部長孫震今天提出警告:全球化的社會所面臨的資產價格膨脹,以及資源耗竭與氣候惡化,已經難以收拾,大家要學習過簡樸的生活。但是他也肯定全球化帶來的減貧效果,讓社會整體在追逐財富之時,也減少了全球的窮人。
孫震校長應邀出席基督徒專業人員信望愛社與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主辦的「上帝與全球化」研討會時,做了上述表示。
他說,商品與資本的跨國自由移動,使商品價格膨脹率降低,鼓勵了寬鬆貨幣政策,貨幣數量增加、利率下降,使得資產價格不斷膨脹,形成泡沫,而泡沫終必破滅,這是金融海嘯發生的重要原因。
相對的,當經濟一直成長,大多數人的所得卻不增加,這是全球化造成的影響。因為中國釋出13億、印度釋出12億人口,其中可能60%是勞動人口,參與勞動市場。抵消了薪資上漲的機會。但是稀少的技術人才、專業人才薪資卻漲得很快,使貧富不均擴大。
孫震也說,這不是壞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全球化帶來了減貧的效果,使得全世界赤貧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率,從1980年代的52%減少到1990年的42%和2005年的25%,中國赤貧人口比率下降最快,從1981年的84%降低到2005年的16%,減少了六億兩千萬人。
值得擔心的是,全世界的資源隨著人口增加、經濟成長不斷的消耗,石油是最快用完的能源,不過孫震說:資源不會真正耗盡,因為當它快用完時,很多人就買不起了。全球化的問題也出現在環境與氣候的變遷,因為CO2排放量增加,地球溫度上升,為了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先有京都議定書,再有哥本哈根協定,希望約束各國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只是,人類社會至終會停止於資源耗竭,還是氣候變遷、生態惡化?
孫震也表示,當人類全心全意的累積財富時,也要停下來想一想:人生的幸福需要那麼多的物質嗎?有錢有權的人,一定會比窮人幸福嗎?他舉巴菲特捐出99%財產為例表示,1%就足夠他生活,捐款卻可以創造自己與他人的快樂幸福。他在結論中說:在全球化的社會裡,每一個人能在自己的天地裡發揮潛能、安身立命,就可以俯仰無愧、不辱此生。
研討會另一位演講者台灣神學院副院長鄭仰恩則分別從第一世界、第三世界與普世教會的觀點看全球化,他說,全球化除了帶來經濟的衝擊,造成在地文化與社團的消失,也代表著一股將所有事物推擠到邊緣的巨大力量。
他也舉英國倫敦政經學院院長紀登斯的主張表示,即使是反對全球化的運動,也不得不援引全球的力量,可見全球化之勢不可擋。
但是第三世界則批判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剝削、文化霸權、消費崇拜與對人性價值的扭曲。
他引據「阿卡拉信仰告白」表示,我們活在一個貧富不均的羞恥世界,經濟的成長常常建立在對環境的掠奪上,因此教會應致力於追求全球經濟公義,才是最好的見證。
在研討會後的座談會中,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全球暖化專家汪中和教授回應表示,人類應該最後是毀於氣候變化,他舉即將在10-30年間成為夏天沒有冰的北冰洋為例指出,人類因應的時間越來越短,要彼此相愛,並效法挪亞的時代,有正確的敬天畏人的態度,並採取預備方舟的行動,才能得救。
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胡業民則說,全球化帶出普世價值,增長知識,提供像小人物有名聞全球的機會(小胖、陳樹菊),以及逼使人類研究創新石油的利用等,也有正面的意義。
中華民國基督徒專業人員信望愛社今天也票選出新任的理監事,共有理事:汪中和(現任理事長)、丁達剛、胡業民、趙榮台、林意玲、胡黃德、蔡龍珆、陳錦生、張忠本、馮騰永與歐陽明等人。監事:陳雪華、黃台珠與董世平。
信望愛社會員涵蓋中研院等各研究機構,與台灣北、中、南、東各大學教授,以及各行業的專業人士組成,會員兩百多人,成立已經20年。官網詳見:http://ccp.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