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06 19:10:25瀏覽393|回應0|推薦2 | |
次貸->公司債->個貸->消費降低->惡性循環,經濟無底洞 雷曼事件後,現在大家都知道,次貸的嚴重性有多大多廣多深。不過,要清楚的是,次貸的起源為何?不然,跟著媒體瞎起烘,不僅對自己的資產不利,也讓自己的理財觀念陷入另一個迷失。例如:次貸為資本市場範圍,投資相關工具以股票跟債券為最常見,大家也較熟悉;那麼有那種屬性的投資工具還沒被影響,而且比股票更平穩、更適合保守的人的。貨幣市場,就是大家知道但不熟悉的美金、歐元…….等,或許也因為用不到,所以不去利用這個“好工具”。 同樣是錢,換到美金、歐元,難道價值會比台幣差(就投資角度而言,美金利率跟台幣利差不大,歐元年息近四%)。眾所皆知,全球都進入通膨,台灣則是負利率〈通膨率高於利率〉。把錢放在銀行做定存,只是消極做法,寧願承擔負利率,而不願去轉個想法,把部份台幣換成歐元或美金,果真是“人不理財,財不理你”。若資產規劃只靠單一投資工具,那便把資金的所有風險全壓注在單一項投資工具,這只能說是種自我心理安慰的虛假現象。因為單一投資工具,風險無法分散,報酬率的波動也大。 若不是房價大幅下跌,次貸應是不會發生,沒有次貸,全球就不會有現在這種困境。這一切的一切皆源自“信用擴張”。就像泡泡一樣,大到一定程度,爆破是必然現象。 次貸的起源最簡單講即是“信用擴張”,所以現在有危機的大銀行,都是信用貸放業務出現問題,這才是銀行令人擔心的一環。其他部門若是有獲利盈餘,金融市場可是搶著要。想一想,也才近兩年的事,理財中心這個部門,從本來是銀行獲利的金雞母單位,現在確變成銀行創造的大包袱及為客戶解決大麻煩的心輔室。 關於次貸,我想建議大家用“危機即轉機的想法來看待”,請大家重新審視自己的資產,是不是有好的投資工具,是因為自己的不了解不清楚,加以訊資的取得困難而失去資產增值的機會。現在金融資訊取得並不難,忽然想到一句話,「要怎麼收獲,就要怎麼栽」。所以,除了請銀行理財人員提供理財資訊外,自己最好還是對投資工具要有基本的認識與了解。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