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2/02 22:27:54瀏覽321|回應0|推薦17 | |
郭惠珍醫師(道證法師)述 錄音日記與旅途隨筆(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育蓮鄉敬記 往藍毘尼園
據說,車子是往北開,天氣似乎愈來愈冷,愈來愈乾燥,現在才知道,印度人包著頭巾是有道理的,是必要的,這種乾燥的飛沙,令人嘴唇裂開,甚至流鼻血,全團的人幾乎都咳嗽,這是很難治的乾咳嗽,後來去印度店買當地人用的藥才見效,所有的人都不約而同,變成印度的裝束打扮,綁頭巾、圍披風。我們目的地是藍毘尼園,這是在尼泊爾境內,佛陀的誕生地,有人矯正我說,這不是佛陀的誕生地而是悉達多太子的誕生地,佛陀的誕生地是在菩提伽雅的金剛塔邊金剛座,在那兒,悉達多太子成正覺才名為佛誕生。法師說:「如果由加德滿都坐車過來,風景更美,也不用再簽證,由印度入尼泊爾邊境,要過五關。」我們是好命的旅客,坐在車內看風景,一切繁雜的手續由華僑菩薩承擔下來,顛顛簸簸、一關一關,由清晨四點出發,到聖地已經是中午了,望望小坡、望望菩提樹下的平臺、望望池水、望望四野,這兒當時有百花齊放、眾鳥齊鳴,慶賀悉達多太子的降生,然而今日太子沐浴的水池,已是青苔彌罩,或許天人看它還是琉璃般的美好,然而末法的眾生,只能由青綠的水來體會它的甘美,拾起一朵白色的菊花,沾沾池水灑在頭上,和阿清在池邊緬懷,有時候一念之間,在心中會閃現所有的美好。
藍毘尼的午餐,依然是席地而坐的野餐,我們來到印度,已經愛上這種最豪華廣闊的餐廳了,而自由自在,草塵為毯、藍天為屋宇,僅僅是清湯幾許,就令人覺得十分富足,如果這是兩千多年前,正逢悉達多太子誕生,那就太好、太好了!吃過了飯,看見七十六歲的老法師彎著腰,撿著地上一張張的小碎紙垃圾,心裏很感動,隨後跟著他撿,掃地、掃地、掃心地啊!老法師很可敬,七十六歲高齡勇往朝聖,途中每天都是日中一食,無有怨言,和顏悅色,雖然患有不易痊癒的咳嗽,然而他未曾有皺眉嘆苦之音,總是笑咪咪地感謝人家的關心,那種不忍心有一絲穢物沾污聖地的恭敬心,那種不遣他人躬身而做的舉止,就是對後學最好的教化。 *‧‧ *‧‧ *‧‧
由尼泊爾的藍毘尼又回到了印度北方,拜訪舍衛國,給孤獨長者昔日的住所。可崩毀的是堅硬的牆垣磚瓦,不可崩毀綿遠流傳的卻是長者那柔軟的悲憫,對孤苦無養者的體恤。日出日落,多少稱霸於世的王已被遺忘,給孤獨長者心地的芬芳卻隨著佛經的流布,仍沁入我們心中。
可崩毀的, 是堅硬的牆垣磚瓦; 不可崩毀、綿遠流長的, 是給孤獨長者柔軟的悲憫。
(註:給孤獨長者,即須達多,因樂善好施,常救助孤獨受難者,故有此尊稱。)
晨霧裡,進入了這曾經是黃金鋪地的祇樹給孤獨園,在許多經典的註解裡,我們都會讀到這個林園感人的故事—可愛的給孤獨長者,原本不知有佛,然而,在王舍城一見,卻喚起了覺醒之心。佛點亮了他的燈,長者多希望燈燈相傳綿綿無盡,就到處尋覓能容納佛和眾多弟子弘演佛法的處所,終於發現這祇陀太子寬廣幽清的林園,滿懷欣喜期望買下它供佛,便向太子請求,太子卻開玩笑說:「假如能將黃金布滿園地,就賣給你。」而長者當真虔誠地將黃金鋪地了。可貴的不是黃金,可貴的,是佛法;可貴的,是求法的真誠。站在祇樹給孤獨園林中,想到當年長者聽到太子的戲言,沒有第二句話,就回去搬空庫存,用大大小小的牛車,載著一塊塊黃金,認真地鋪在這土地上,那種誠摰求法的面孔,不禁流淚了。打動太子的,不是遍地的金子,而是超凡的傻勁。又傻又誠懇,傻到了極點,誠到了極處,搬空了所有,就請到了大智大悲的佛!也促使太子隨喜奉獻了原本捨不得的茂美林木。
我們繞著佛說阿彌陀經的說法台,誦念佛說阿彌陀經,霧濃得像瀰漫的香雲,原本誦念時速速溜嘴而過的序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此刻突然深刻親切得幾乎落淚......。
太陽出來了,坐在說法台畔的樹下,慢慢品味蓮池大師的教導:
舍衛國代表「國之勝」,表示淨土法門廣大宏遠,是法門之最上;祇樹,是樹中之勝,表示淨土蔭蓋眾生,永離熱惱;給孤獨園,是園中之勝,象徵淨土讓一切眾生安穩,恆受諸樂;祇陀太子,是種之勝,代表淨土生者,都畢竟成佛,紹隆佛種。給孤獨長者是人中之勝,象徵著往生淨土的人都是入正定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自性不離當處,是佛在祇樹給孤獨園」義,一切,都在一心中。已古老的是說法台的磚塊,而永恆新鮮甘潤的,是世尊的妙法,是十方諸佛殷殷的叮嚀: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佛說阿彌陀經原名)。
當內心響起了慈悲的呼喚——南無阿彌陀佛時,便是「佛在祇樹給孤獨園」之時,便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之時。
祇園一會,儼然未散......
南無阿彌陀佛,皈命阿彌陀佛,是我未完成的,無盡的朝聖之旅......
這原是七十三年十二月,於印度無電燈的黑夜裡,在柔弱的煤氣燈、燭光下,甚至是全暗之中,憑手的感覺寫下的日記。也有以錄音作的記錄,也有些是飛機上,車上的隨筆。本是個人朝聖旅記而已,後來應邀在大學佛學社中配日記錄音,放映照片,沒有想到育蓮鄉居士,由綠音帶上逐字謄出,登在明倫月刊;也沒有想到王炯如老師會提議印單行本流通,又荷負出版辛勞及一切繁瑣。照片多只是隨手攝得(請原諒無技術可言)也有部分是同行者所攝,亦有朝聖之侶相贈者。若非臨行前,蕭琨伯伯忽老遠特為贈相機趕來,則無照片供養大家,設無明湧居士沿途修復突發故障,則攝不成。於此一併致深謝忱。因旅途中只由見聞資料而記,並未一一對照史料作詳細之考證,若有錯誤,懇祈慈悲指導,俾能懺悔更正,以免貽誤大眾,謝謝。
感謝同行的朝聖師長,一切的身教言教,感謝華僑菩薩們沿途一切的奉獻和周到的照顧,朝聖道上的提攜,沒齒難忘,永遠懷恩。燃香虔祈佛垂慈加被,一見一聞同登極樂聖地。
述者 和南敬啟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