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赫曼赫塞 著作 簡單精練的介紹
2008/09/27 08:36:29瀏覽417|回應1|推薦1




發言標題



Re:天地一沙鷗
發表時間 2008/08/18 02:29

韋大寶(#7)


等級:
累積文章︰1888
會員積分︰2212












對赫曼赫塞 著作 簡單精練的介紹
--------------------------
節錄自網路公開資料
赫塞出生於德國,他的詩人天性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自小已顯露鮮明的性格,在孤獨的草原上成長,內向、頑固、激烈,令耐心的母親都束手無策。家學淵博,他自小性近音樂文學及美藝,又因兩親在印度傳教,外公更通曉梵文,令他對東方文明莫名親近。

 打從四歲起,他就哼哼唧唧出自創的歌謠。童年又是他善感心靈汲取氧份的階段,對大自然的纖細感受,出入旁觀成人的世界,他體會到善與惡,明與暗,恐怖與安詳等微妙的幽境,成為他一生寫作的資源。

迎向內在的暴風雨

 
現實生活的軌道卻將他帶往另一方向:好好完成學業,然後一生可以做受人尊敬的牧師。但填鴨式教育壓抑他內心渴求,最後變成「內在的暴風雨」爆發出來。他逃
離前路光明的神學準備學校,宣告開展精神流浪。復學之後,賣了教科書去買手槍,只有屠格涅夫與海涅和詩能激起他的熱情。一年後終於停學,之後做過父親的助
手、園丁、工廠見習生,此時他稍為安定下來,讀了祖傳的世界名著藏書。

 他明白到,想成為詩人唯有靠自己,獨自在文學領域中摸索學習。一
年後他往大學書店當見習員,四年後出版詩集及文集,都反應慘澹。直至一九○四年,終於憑《鄉愁》(Peter
Camenzind)一舉成名。當年他二十七歲,可算是少年得志,但相比於之前他所受的磨難,又是姍姍來遲的春天。

 但亦只是小陽春而己。他既非一旦成名就轉入順境的作家,又不會急急將文名兌換為世俗利益,追求純粹的心靈解放,反覆煎熬是必然的事,他的真正探索才剛剛開始。

回顧動盪少年

 成名之後,他與大他九歲的瑪莉亞結婚,在萊茵河畔過著田園生活。

 《心靈的歸宿》(Unt杩m Rad,《車輪下》)以神學準備學校的經歷為材,反省教育本身,以及天才生活在普通人才中間的困局。

 
「校長總是寧願有一大班蠢材學生,也不願有一個天才。實際上,他是對的。他的工作不是栽培非凡的知識分子,而是訓練拉丁文學家、算術家、和正經得體的傢
伙。」主人翁代表了赫塞說出了對規範的教育制度的反抗。這個命題不只是針對教育,實際上是一個聰慧的靈魂保衛個人天份的抗戰之始。

 同期的《生命之歌》(Rosshalde)中則出現赫塞往後慣用的手法:以不同角色象徵個人內心的不同部分,如理想與現實、情慾與空靈等,借他們之間的互動來表達作者的內心鬥爭。

 實際上,在寫作的過程中,赫塞已對婚姻生活產生倦怠感,藝術家脾氣的太太的憂鬱症愈來愈嚴重,夫妻同時面對情緒問題,無人能夠解決,這些都寫進書裡去了。

 但個人生活無從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然爆發。這時赫塞顯露出和平主義者(Pacifist)的立場,呼籲德國文人不要煽動憎恨,雖被主流視為賣國賊,但亦因此與同樣主張的羅曼.羅蘭結為摯友。

戰後少年如遭電殛

 一戰後,全歐洲陷於虛脫狀態,尤以戰敗的德國青年為甚。人類文明不斷前進,竟將全人類推向毀滅的境地,往下該如何走下去呢?

 在這處境下,赫塞率先清算自己的過去,回到原來的出發點上,嚴格地反省內在的心靈。他以辛克萊(書中主角)為筆名發表《徬徨少年時》(Demian),辛克萊回顧自己在成長中出現過的幻象,冷熱交侵的驚怖經歷,直至脫胎換骨,對德國青年產生電殛般刺激的治療效果。

 接下來是通往心靈之路之作《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又名《釋達求道記》),借用佛祖出家前的身份虛構而成,描述的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反覆境界。

 佛祖少年時即聰慧過人,很快即不能滿足於長輩傳授的知識,於是放棄尊榮舒適的生活,修苦行,希望以否定「自我」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覺悟。但當他汲收了智者的所有知識,卻發現是原地轉圈,於是決定重回塵世,親身經歷開悟之路,卻又迅速迷失。

 他以天生聰明與背道之後的輕浮,在俗世中輕易獲得成功,卻愈來愈空虛,感覺正如求知之時。

 他拋下美艷的妻子,再度出走到初出發求道時的河邊,跟隨老船夫為旅人渡河。一天,他遇到給毒蛇咬傷垂死的妻子,遺下素未謀面的兒子。他極力阻止兒子墮回紅塵卻無果。這時老船夫點化:你現在的不捨骨肉之情,正與當年你離家時令尊的感覺。

 在極度痛苦中他終於體會到,常人的依戀感情與他渴慕開悟之心相同,由看化「色即是空」,意識到「空即是色」。

 但這次他走得比較遠。戰後的現實社會沒有太多沉思的時間,急不及待地又重新運轉,國家和個人都走向物質主義,他頓感成為局外人。此時神經衰弱又來侵襲,長篇《荒野之狼》(Steppenwolf)就是在溫泉療養期間寫出的。

 以美國社會為背景,主人翁有精神分裂傾向,活在大城市中卻份外感到自己與別人疏野,如像文明荒野上一匹飢餓的狼,其名字簡稱為H. H.,與赫塞本人的一樣。

 他終於與妻子離婚,和小他二十歲的歌手露蒂.布恩卡結婚,不過年輕貌美的妻子既帶給他欣喜,亦有失望,再婚只維持了三年。

三度結婚 修成正果

 他終於找到適合的終身伴侶:端麗理智而有高尚教養的妮儂是赫塞最好的秘書,亦是理想的終身伴侶,和她結婚後,他動盪不安的生活與創作終趨穩定,進入成熟的境界,此後三部作品都為自己前半生的課題提出柳暗花明的回應。

 《知識與愛情》(Narziss und Goldmund)是象徵靈與肉兩個靈魂的排斥與友情的美麗故事,兩個主人公對於人生的兩個極端各自追求,卻能始終保持對話與和諧關係,友情令人動容。如果說《荒野之狼》是精神分裂的狂躁發洩,《知識與愛情》則是自我的大和解。

 《東方之旅》(Die Morgenlandfahrt)篇幅雖短,卻簡潔勾勒出追求真善美的重重境界,是過來人的肺腑之言,並開始有著超現實的「盟會小說」特質,借用古來的秘密會社小說模式(例如《達文西密碼》的錫安會),虛構出近在身邊而超越時空的地下世界。

 
在《東方之旅》中,主人公H.
H.原本快快樂樂地去「光之鄉」巡遊,不知何時卻發現隊伍已經煙消雲散,於是他也放棄了追尋。後來偶然機會下讀到盟會的檔案中早已注定了他的一切,並覺悟
到落單全因沒有信仰,並且在同一刻抵達了光之鄉。全書虛實交錯,表現出真善美的易逝,人生的詭異,然而基調卻是正面的。

壓卷之作 晶瑩通透

 此時又遇希特勒掌政,二戰迫在眉睫,赫塞花費十年時間,寫出平生最長的壓卷之作《玻璃珠遊戲》,(Das Glasperlenspiel),其結構完整,虛構出純精神的烏托邦。一班高等知識分子避世於象牙塔中,最後主人公重回塵世,也就是重回知識。

 將一生不斷自問自答再自問的一堆問題放在龐大的框架中,融合東西方學術和藝術,視野跳接古今,呈現圓熟的人生智慧。本書無法在戰時德國出版,只能在瑞士出版,但卻是三年後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直接契機。當時他六十九歲。

 此後赫塞因精力不如前,再無長篇面世,寄情於日常生活的情趣,園藝,修禪,精研生死之道。他又熱心為讀者寫信,充當青年導師,視恍如昨日的他之年青讀者為「共同苦惱者」,以佛家語是大乘菩薩普渡眾生,一九六二年八月九日夜晚,在凝練出一首詩之後圓寂。

 赫塞之成就,固然因為他的天資和時代的陶養與挑戰,但能令他躋身文豪之列的,卻是深厚的底氣,或曰性情。

 他的作品幾乎都是當下的心靈自傳,自省真誠而不唯美矯情,因為誠懇坦盪,所以犀利。如果以音樂來比喻,許是鋼琴伴奏的小提琴《卡門狂想曲》,淋漓盡至而不誇張失實,激昂之際默然無語,低迴之處又永遠懷著自信,即便在精神崩潰之邊沿。

 他之謳歌生命是歷經戰鬥、挫敗,幻滅諸般境況之同時,懷有超乎一時一刻的精神力量。自己認真地嘗試過生命,不是蒼白、淺薄、強說愁、自憐自傷的病態樂趣。

 赫塞作品的偉大處,在於能夠超時空,逆時間之流,傳回一般要親身試過才知道,但已經太遲的訊息,於是賜予我們面對命運挑戰的氣魄。

 永遠面對人生的本質而多一層宏觀,是因為認真所以徬徨的年青人的良伴,亦是他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之一。 http://paper.wenweipo.com/2005/10/31/BK0510310001.htm


document.forums.Content.focus();
}" value="摘錄回應" />   document.forums.Content.focus();
}" value="引言回應" />   document.forums.Content.focus();
}" value="回應" />







叫好數
2

回首頁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test1&aid=2251541

 回應文章

btgbe
2015/05/26 07:59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