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民革命軍部史-黃埔軍校教導團
2017/12/13 14:53:24瀏覽1130|回應1|推薦0

黃埔軍校教導團成立,組建革命軍的動議,孫文於1923年10月間提出:孫文在分析10年來黨務不能盡量發展的原因時,駁斥了“革命軍起,革命黨消”-黨必須與軍分離的繆說,指出“故吾黨宣傳功夫,往後應極從軍隊著手,庶無可以立統一之基礎,首次提出了建立統一的“黨軍”和注重向軍隊宣傳的意見,並令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確定組訓軍隊的計劃。12月間,廖仲愷在中央幹部會議上,概略的勾勒了軍事革新的藍圖:“暫定六百人的'軍團',教授內容以'歐戰後的軍事教育、惟黨可以造國之教育'與'政治關係'為主,並預計'辦去一年內,可以求兩師真正黨軍'。

黃埔軍校醞釀成立教導團,始於1924年7月1日,軍校成立革命軍事研究會,凡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生都是會員,每月開會一次,會綱中就有革命軍成立之計劃和革命軍成立的編制之研究等內容。7月底,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命令陳果夫在上海設立招募機關,招募教導團士兵,據陳果夫回憶:“校長轉來一張總理的委任狀,要我與趙澄志、劉祖漢三人為招兵委員,並由校長指定我主持其事,那是為了黃埔第一、二兩團教導隊招募的;校長要我們在江、浙、皖三省招募新兵”。招募機關設在法租界內新開的河泰新旅館,為免引起上海的軍閥和各方勢力的注意,招兵的工作是以募工的名義暗中進行的。在招募兵員的同時,蔣介石還積極為成立教導團做準備工作。8月,蔣介石在革命軍的募練計劃中指出,“步兵每團步槍約計二千三百零四桿至二千三百四十桿(因二種編制未能確定),機關槍六桿,其人數合官兵、夫役與輸卒共計全團人員為三千五百六十九名”。8月11日,蔣上書政治委員會,請求決定革命軍的募練計劃,預定先“募練三營以為整頓現有各軍及以後新練各軍幹部之用,此外預備步兵三團,砲兵、工兵各一營”,在計劃書中詳細闡明了革命軍的兵種、規模、人數、槍數、開辦費用,以及募練時間和步驟等問題。8月19日,蔣介石向中央執行委員會送呈了《中央軍士教導團編制意見書》。9月3日,蔣介石正式委派軍校戰術總教官何應欽籌備教導團,組織和訓練都採用蘇俄新制。9月19日,軍校招考教導團學兵,取錄72名(有68名由湘軍司令部選送,其中多曾充軍官者);後又在投考學生中挑錄了22名。同時,蔣介石與廖仲愷聯名上書中央執行委員會,呈報教導團的開辦費及日常費用預算表,並請求指定機關逐月按數撥給。除了以上兩種方式外,軍校還通過向社會公開招考的方式,培養教導團下級幹部。10月3日,蔣介石任命沈應時為教導團第一營營長,並將教導團第一營調往虎門進行訓練。10月8日,孫文手諭蔣介石,力主改革新兵編制,有“此為我所定之製,則欲練成之後,可以應我方寸之用也,倘開練之時已不能行我之製,則練成之後我亦無心用之矣”、“倘今日開練之始不行我制,待至練成時謂能聽我指揮我絕不信也”等語,並隨函附上步兵編制表一份,以六人為一伍,六伍為一列,三列為一連,六連為一營,六營為一團,每團官兵人數合計約4017人。仍堅持其編制每營六個連的提議。但實際成立的教導團人數大大少於上述兩數。據蔣介石在對黃 軍校第一期學生和官長訓話時提及,教導一團約1500人左右。黃振涼在《黃埔軍校之成立及其初期發展》一書中也指出,一團步兵1056人(步972,官84),若包括特種部隊,則在1500—1800人左右。教導團即等同於革命軍、黨軍,這一地位的確立,似在1924年10月中下旬左右。1924年10月11日,孫中山在給蔣介石的信中,仍然要求將俄械迅速運到韶關來訓練革命軍:“新到之武器當用以練一支決死之革命軍,其兵員當向廣東之農團、工團並各省之堅心革命同志召集,用黃埔學生為骨幹,練兵場在韶關”。可見在此時,通過募兵方式組織起來的教導團仍然不符合孫心目中的革命軍標準。10月12日,蔣介石命何應欽兼任教導團團長,陳繼承為教導團第二營營長。

在黃埔軍校畢業的各期學生中,以第一期學生與教導團的關係最為密切。第一期學生第一至五隊於1924年10月19日分發見習。 10月20日,軍校在上海招志願軍,要求年齡18- 25歲,高等小學程度,六個月畢業升充軍士。蔣介石又多次從廣州遣人到滬協助陳果夫,如1924年10月18日,“派王懋功、戴任、陸福廷赴滬募收北兵,並令福廷招收江淮土著,額定5000名。10月28—29日,軍校連續兩天在《廣州民國日報》上刊登招考學兵隊的佈告,並在招考簡章中寫明“本隊選擇國內有志青年教授軍士及準尉必需之學術,養成能實行本黨主義之下級幹部。後來奉派到上海從事招生工作的還有王伯群、胡公冕、陳樂亭、周少遊、孫良等人。士兵的來源有溫州、金華、徐州、杭州、台州、嵊縣、處州、奉化及蘇北、皖北等地,其中以溫州、金華、徐州三處為最多。招來的兵員採取統一押送的方式,每次百來人或數十人不等,每人“發給一張船票幾角錢零用外,另外又分發了些席子罐頭,飯菜規定幾個人合用,才派押載員押上船運往廣東。由於上海的憲兵、捕役、包探、流氓的騷擾,浙江軍閥盧永祥等人的阻撓,齊爕元、張宗昌、洪兆麟、範石生等各路軍閥的誘騙和截留,加上士兵中途私逃和因查驗出隱疾報廢者,招兵工作困難重重,損失很大,如1924年11月13日,蔣介石去電滇軍首領楊希閔,索討被其下屬胡思舜截留的97名新兵,但最後送回來的只有23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教導團的成立造成了不利的影響。11月14日,蔣介石任命軍校教練部教官王俊為教導團第二營營長。11月18日,蔣介石任命校長辦公廳中西文秘書王登雲為教導團團黨代表。11月20日,教導團第一團正式成立,全團人數約1500人。教導團的編制採取“三三製”的原則,每個層級以阿拉伯數字“三”來劃分,每團3營,每營3連,每連3排,“營有營長營黨代表營附各一,連有連長連黨代表連附各一,排有排長副排長各一,此外每連尚有見習官若干人”。另外,教導團還設有偵探隊、機關槍連、輜重隊、通信隊、衛生隊等機構。此外,教導團還設立了砲兵營和暫編獨立營等機構。11月30日第一期學生第一至五隊正式畢業。12月,軍校開始組建教導第二團,遂改稱原教導團為教導第一團。12月2日,蔣介石任命軍校教練部主任王柏齡為教導第二團團長,教練部軍事教官顧祝同兼該團第一營營長、林鼎祺兼該團第二營營長,隨後又任命張靜愚為教導第二團團黨代表

教導團之所以遲至24年9月才開始著手組建,與招兵的進度、黃埔軍校一期生分發見習,滿足了教導團所必需的大量、可靠的下級幹部等因素的作用有關。關於教導團的編制問題,實際上早在討論籌辦軍校時就有所考慮。鮑羅廷在札記中談到創建軍校的情況時說:“校址已經選定,最近將一切準備就緒,學校將開始運轉。學校開支預計每月1.5—2. 5萬元,這取決於是否接受我們關於每個營設3個連的提議,還是孫本人提議的6個連。這也是黃埔軍校“以校建軍,以軍衛黨”原則的一個極佳的佐證。

然而在1924年10月27日孫寫給蔣介石的信中要求“兄之新軍兩月練好之後立調來韶聽我差遣”,28日,孫中山在寫給蔣介石的信中再次談到練兵和槍械處置的問題時說:“兄言 兩月內可練一支勁旅,如現時已經開始訓練,則不必移訓練地到韶,……所練之隊為數幾何,五千乎?抑八千乎?如是五千,則所餘之三千槍必要即日運韶以利北伐。相隔僅僅10多天的時間,教導團在孫心目中的地位已是大大 提高了。據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十五、六次會議記錄,1924年10月27日,該會在審議各區黨部全權代表會呈請轉請准予組織黨團軍案時,處理意見是“函知該會本黨已在黃埔組織黨軍,同誌中有願服務黨軍者,可自到該處聽候考驗入營。據毛思誠的《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記載,1924年11月11日,“總理令新軍改稱黨軍。為何在短暫的時間裡有如此巨大的轉變呢?個中緣由,據筆者推斷,當與蔣介石在10月14—15日兩天內迅速平定商團事變、黃埔軍校學生和教導團在這一事件中的表現有關。蔣介石作為平定商團的總指揮,命令軍校第二三學生隊開往廣州,參加了攻打商團總部西關等戰事,教導團第一營則聽候虎門要塞司令陳肇英的指揮,該團第四連開往沙角。在這場事變中,蔣介石果敢、迅捷的指揮調度能力,學生軍軍容嚴整、作戰勇敢、不擾民的表現,與湘軍、滇軍、桂軍、粵軍等舊式軍隊對比鮮明,必然令孫中山對蔣介石及其所訓練的軍隊有了極強的信心和高度的評價。在教導團從籌備到創立的過程中,蔣介石對其傾注了極大的心血:教導團初創立時,士兵逃亡現象較為嚴重,蔣介石親自寫信給教導團第一營營長沈應時,授以防止逃兵的各種方法;為了便於管理和教育教導團,蔣介石將原住在校本部的學生第五、六隊和工兵隊、輜重隊遷到講武學校舊址和海軍分校去,挪出地方讓教導團駐紮;蔣介石還多次對教導團士兵訓話,內容包括當兵的意義、打仗、辦事方法等各個方面;凡是與教導團相關的各種規章、條文,大到連坐法、革命軍暫行卹賞簡章、革命軍編制草案,小到革命軍格言、立志歌、放槍歌等等,蔣介石都親手擬訂,極少假手他人。

1925年1月15日,蔣介石任命蔡忠笏為教導團砲兵第一營營長。1月22日,蔣介石任命羅為雄兼教導團暫編獨立營營長。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六隊也於1925年2月正式畢業,從時間上來說正好與教導團的組建同步。據黃埔軍校一期學生李奇中回憶,“軍校一期學生畢業後,有的派在校長辦公室工作,有的派在教導團第一、二兩團的營、連任黨代表,多數派任教導第一、二兩團的營長、連長、排長、特務長,一期學生郭一予也說,“第一期學生畢業後,大部分分派在新成立的教導團擔任連黨代表、排長、班長或司務長、文書等職。據一期學生韓浚的回憶,由於教導團組建的需要,“我和陳庚同學在六個月不到的時間裡,提前調到教導團第五連當排長。根據筆者目前所掌握的資料,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學生645人,在已知其詳細生平的564人中,有過在教導團任職經歷的就有176名,而且擔任的職務相當廣泛。2月5日,任命唐震為獨立營營黨代表。3月12日孫文去世後,留在廣州的軍閥楊希閔、劉震寰聯合雲南軍閥唐繼堯陰謀發動叛亂。4月以前,教導團是作為校軍存在的,它在編制上隸屬於黃埔軍校,教導團的干部可以在教導團和軍校教學、行政機構之間進行流動,教導團的教育、管理、官佐薪餉等都由軍校來安排和調度,教導團的指揮調遣權掌握在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的手中,它是黃埔軍校的一個組成部分。4月13日,國民黨中央根據廖仲愷的提案,決議以駐軍潮州的教導第一、二兩團成立黨軍第一旅,,任命何應欽為旅長。4月21日黨軍抽調第1、第2團的部分骨幹擴編第3團5月平定楊、劉后黨軍擴充成師,何應欽為第一師師長,隨後又陸續成立第四第五兩團以及砲兵憲兵兩營(砲兵營編為3連,官長由炮科學生中選出)。5月13日,尚未回防的東征軍總部洞悉了楊、劉的陰謀,立即決定放棄潮、汕地區,立即回師廣州。6月4日,楊、劉公開叛亂後,黨軍的五個團先後投入戰鬥。9日,第1師在蔣介石的親自指揮下向石灘叛軍發起進攻,面對聲名遠揚的軍校教導團,叛軍們明顯鬥志不足,稍一接觸便紛紛退往白雲山。11日,何應欽指揮部隊秘密轉移至廣州附近,在拂曉對白雲山、龍眼洞、瘦狗嶺的叛軍發起猛烈進攻。12日後徹底肅清該地區的判軍殘部,為保障革命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6月16日增編第4團8月17日增編第5團。其中第1、2、3團編為黨軍第1師,原旅長何應欽升任師長,劉峙、沈應時、錢大鈞、劉堯宸、蔣鼎文分別擔任五個團團長。7月3日,國民政府成立了最高軍事機關——軍事委員會。從1924年11月20日到1925年8月17日,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軍校教導團已經發展到五個團6000餘人的規模了。8月26日,軍委會決定將黨軍和各路建國軍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其中黨軍第1師(原1.2.3團)改稱國民革命軍第1師,軍校教導第4、第5團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師。原先的五個軍校教導團則分別成為了第1師和第2師建制下的五個團,只不過在番號之前再也沒有“教導”兩個字了。國民革命軍成立後,首先要做的便是進行統一廣東的戰爭。在進攻惠州的戰鬥中,出身軍校教導團的第2師被指定為攻城主力。在這次戰鬥中,第2師官兵奮勇拼殺,最終以慘重的代價突入城頭,取得勝利。這一戰,第4團團長劉堯宸陣亡,他是五個老團長中唯一死亡的人。第2師收復惠州後,第1師又在海陸豐、潮汕地區取得勝利。至月底,東江的陳炯明殘部被徹底肅清。一個月後,鄧本殷的八屬聯軍也灰飛煙滅,廣東政權終於得到了統一。8月,廣東國民政府統一軍政,取消原有地方軍的名稱,編組國民革命軍,黨軍奉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二師,直接受軍事委員會管轄,教導團由此成為國家軍事機器的一部分;教導第1團編為第1師第1團.教導第2團編為第1師第2團(原教導第2團).教導第3團編為第1師第3團(原教導第3團)後參加北伐教導第4團編為第2師第4團(原教導第4團)後參加北伐.教導第5團編為第2師第5團(教導第5團)後參加北伐

1926年5月第1師第1團(原教導第1團)改稱第十四師第40團.第1師第3團(原教導第3團)改稱第十四師第41團。廣東政權統一之後,國民革命軍於1926年7月誓師北伐,而由軍校教導團演變而來的第1師和第2師當仁不讓的成為了北伐軍的主力。北伐勝利結束後,軍校教導團的種子仍舊活躍的展現在國民政府實施的歷次戰役之中。

1927年12月14日因 廣州暴動事件,與蘇聯斷交。

1928年7月第十四師第40團(原教導第1團)改編為第二師第4旅第7團期間參加過軍閥混戰、圍剿紅軍,以及抗日戰爭第1師第2團(原教導第2團)改編為第9師第25旅第51團(原教導第2團)。第9師第25旅第51團(原教導第2團)期間參加過軍閥混戰、圍剿紅軍,以及抗日戰爭第14師第41團(原教導第3團)改編為第2師第4旅第8團(原教導第3團),期間參加過軍閥混戰和圍剿紅軍的戰鬥第2師第4團(原教導第4團)改編為第1師第1旅第2團(原教導第4團),期間參加過軍閥混戰、圍剿紅軍,以及抗日戰爭第2師第5團(教導第5團)改編為第1師第1旅第1團(教導第5團),期間參加過軍閥混戰、圍剿紅軍,以及抗日戰爭

1932年8月,第2師第4旅第8團(原教導第3團)在悟仙山戰鬥中遭到紅軍重創,於戰後被撤消番號,殘餘官兵補入第7團。

1939年3月第1師裁撤旅部時仍保持第2團(原教導第4團)番號。第1師裁撤旅部時仍保持第1團(教導第5團)番號。11月第9師第25旅第51團(原教導第2團)改編為第9師第27團(原教導第2團)。

1940年2月第二師第4旅第7團(原教導第1團)改編為第二師第4團。抗戰勝利後開赴東北投入內戰。

1946年的整軍計劃中,第9師第27團仍舊保留建制(原教導第2團),並參加內戰。第2團(原教導第4團)在4月整編為第1旅第1團(原教導第4團)。9月第1旅第1團(原教導第4團)在浮山被解放軍殲滅。第1團(教導第5團)在1946年4月整編為第1師獨立團(教導第5團)。整編第1旅覆沒後,獨立團仍恢復第1團番號(教導第5團),長年在陝西作戰,後退入四川。

1949年8月第2師第4團(原教導第1團)撤往台灣。12月27日第1團(教導第5團)因突圍無望被迫向解放軍投誠,部隊遣散。

1950年1月第9師第27團(原教導第2團)在四川筠連起義。同年5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7師第499團第1營。9月第9師撤消建制,士兵補充第50軍。

1952年10月第2師第4團(原教導第1團)改編為第33師第97團。

1976年第33師(原教導第1團)改稱陸軍步兵333(埔光)師

如今教導第2團的種子仍舊存在於第298旅(由第333師998旅改稱)之中。歷任團長為何應欽、劉峙、郭俊、鄧振銓、黃杰、侯克聖、孫元良、趙公武、廖慷、司徒洛、劉玉章、雷克文、李運成、郭永、張燦光、賈乃隆(截止到1960年)。

---------

(原教導第2團)歷任團長為王柏齡、沈應時、金佛莊、倪弼、胡宗南、李玉堂、劉戡、謝輔三、陳競、廖傳霖、孫鑑堂、黃振剛、蔣治英、梅學孚、邱健、王惜時、潘慶梁。

(原教導第3團)歷任團長為錢大鈞、王祿豐、蔡熙盛、樓景越、趙強華、陳應龍、胡世賢、楊少初。

(原教導第4團歷任團長為劉堯宸、陳繼承、樑自厚、章烈、陳琪、唐云山、廖昂、楊定南、楊杰、鄧宏儀、吳俊、王亞武。

(教導第5團)歷任團長為蔣鼎文、嚴爾艾、文志文、張綱、李延年、許非由、袁樸、李正先、熊志一、王應尊、吳俊、曹日靈、周環、羅志德、敬繼舜。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6331038&aid=109471370

 回應文章

thundertiger
2019/02/25 14:04
想請問版主,本篇文章內容,是參照哪些文獻資料?謝謝您(tiger65061@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