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民革命軍部史-南京保衛戰
2017/12/06 00:42:21瀏覽514|回應0|推薦0

南京保衛戰或南京戰役,是1937年繼淞滬會戰之後,大日本帝國陸軍向中國首都南京推進所發生的戰役。日本稱為南京攻略戰。

參戰方

 中華民國
國民革命軍陸軍

 中華民國憲兵

 大日本帝國

大日本帝國陸軍華中派遣軍、上海派遣軍
指揮官和領導者
 唐生智 松井石根
 朝香宮鳩彥王
兵力
81,000人[1]
17輛戰車
50,000人
傷亡與損失

50,000名國軍

6,000~10,000名作戰傷亡[2]
12,000人

背景

盧溝橋事變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讓中日戰爭獲得國際間的注目,並希望藉由國際壓力逼迫日本停止華北的進攻。1937年8月11日,軍事委員會下令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師、第八十七師和第八十八師投入上海,向上海的日本租界發動進攻,隨後因作戰不利逐漸自各地加運部隊至上海;隨後因戰局僵持,中日雙方均調集大量軍隊投入這一戰場。國民政府前後共計投入70萬部隊,日本方面亦前後增援30萬兵員左右。日方從戰局僵持到後期登陸杭州灣取得戰場主動權,最終取得淞滬會戰全面優勢。國民革命軍面臨前後夾攻,因此全線撤退。國民政府於1937年10月末決定遷都,而軍事委員會仍留南京;然至1937年11月,軍事委員會便已移至武漢。

1937年11月7日,日本參謀本部向華中方面軍下達「臨命600號(統制線)」,規定華中方面軍的作戰區域為蘇州、嘉興連結之線以東,只掃蕩上海附近之敵,不准進取南京。11月9日,蔣介石令上海國軍全面向南京及杭州撤退。11月12日,上海全部陷落。11月13日,日軍艦15艘入長江。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告移都重慶。

11月24日,蔣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官[4]。當時南京城防工事亦稍有規模,據一般估計,均可守一相當時期,而各方且又相信蘇嘉線工事可能發生作用,故各機關及私人撤退,無一定計劃,及至京滬戰事急轉直下,若干人已無法撤退。[5]

日本參謀本部下達「大陸指第5號(第二統制線)」,廢除臨命600號統制線,華中方面軍之作戰區域擴大到無錫、湖州一線以西部分地區。11月28日,隨著無錫、常州、廣德的淪陷,日本參謀本部決定向南京追擊。[6][7][8]

戰前事件 編輯

中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穿梭於英、美、德、俄之間,希望藉由列強發揮牽制日本的作用,但西方國家的注意力仍集中在西班牙內戰,對日軍行動採取消極姑息的綏靖政策。

美國國內正面臨嚴重的經濟恐慌,無力對日方進行制裁。美國政府此時禁止美國船隻向交戰國運輸戰時禁製品(1935年8月31日所通過的中立法),其禁令阻礙國民政府取得武器[9];英國則保持中立,均有利日方的戰事。

國聯申訴案 編輯

1932年3月,滿州國成立。1933年3月27日,日本退出國際聯盟。

1937年9月10日,國際聯盟第99屆常委會,中國代表顧維鈞在日內瓦依《國際盟約》第10、11、17條,向國際聯盟提出申訴日本侵華。9月16日,國聯進行中國申訴書的討論。9月28日,國聯常委會僅譴責日本轟炸中國平民,並沒有制裁日本的打算。9月29日,國聯諮詢委員會經連日會議後,英國代表發表:「按照常軌,中日兩國關係應由兩國直接解決。惟從國聯義務上言則不應如是。此次衝突不能謂為事關兩國,實則與遠東有經濟利益之各國均有關係」。10月1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拒絕國聯調解中日衝突。10月4日,國聯諮委會承認日本軍事行為是事實,但不願用「侵略」的字眼。經顧維鈞抗議爭辯均無效果[10]。10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防疫演說。國聯諮委會因此受到激勵,重新起草會議報告,並建議採取具體步驟阻止日本侵華。11月6日,義大利加入日德防共協定,12月1日,承認滿州國,12月11日義大利跟進,退出國際聯盟。

1938年2月2日,國聯決議鼓勵會員國援助中國。9月30日,國聯通過決議,由各會員國個別依盟約第16、17條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

九國公約會議(比京會議) 編輯

1937年10月22日,蔣中正在與駐俄大使蔣廷黻的電報上,表達英美可能偏袒日本的擔憂:(節錄)

九國會議在即,現在所亟應考慮者,我國此次固為自衛而戰,亦為遠東整個安危之所繫。……惟英美為求息戰起見,是否將有過分遷就日本之處,殊堪顧慮。日本正在橫行無忌,如不參加會議、或拒絕一切調解,愈見其甘為戎首。……。

11月3日,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九國條約會議 ,日本、德國均拒絕派代表參加會議,日本政府聲明中日兩國紛爭他國沒有權利干涉。義大利則重申要求中日兩國直接交涉,並在會議上反對向日本施行經濟封鎖。國民政府訴求倣效華盛頓會議解決山東問題(11月5日中國國防最高會議擬訂[11]),希望各國協助中國與日本交涉。英國表達中立,美國在會議中聲明不介入戰爭,法國則表示無能為力。中國代表顧維鈞抗議會議中沒有對日本進行任何制裁,11月24日宣布無限期休會,此會議終究沒有任何具體成果[12]。

陶德曼調停 編輯

1937年6月,應德國政府駐華大使陶德曼之邀,中華民國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率團訪問德國,與希特勒詳談中德關係發展。9月,國民政府派特使蔣方震赴德國,希望促使第三方調停中日戰爭[13]。11月2日,日本外交部透過德國駐日大使迪克生(Herbert von Dirksen)提出「中國事變對處要綱」[14]。11月5日,陶德曼在南京與孔祥熙會晤,轉達日方的媾和條件。11月6日,迪克生大使訪問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弘毅,傳達中國的回應:蔣中正表示因為中日戰事現受到九國條約會議的關注,除非日本恢復到戰前狀態,否則他不接受任何條件,而且他也不承認收到日方媾和內容,將不被日方分化離間的手段影響。11月24日,九國條約會議無限期休會,國民政府未獲得實質成果。12月2日,蔣中正向陶德曼表示以保全領土主權為基礎,願與日本進行和平談判。12月21日,隨著南京的淪陷,日本強硬派抬頭,日本政府重新研議媾和條件,除原先內容外另要求中國賠款、建立非武裝地帶等。德使迪克生對此媾和條件感到非常失望[15],認為內容已非主權國家能接受的。12月26日,陶德曼向孔祥熙轉達日方四項新要求,蔣中正在日記中留下:

倭所提條件如此苛刻,決無接受餘地。

近日,各方人士與黨中重要負責同志,均以軍事失敗,非速求和不可,幾乎眾口一詞。殊不知此時求和,無異滅亡!……[16]

12月31日,汪兆銘在國防會議:「與孔委員見蔣主席商談德使所轉遞之日本條件經過。蔣主席意須考慮國家主權,如外交、政治、財政一無自由,則妨礙國家生存,無從談起。現在一、革命之立場不可放棄;二、外交途徑未絕望;三、財政雖告困難,軍事上需要時間整理。故決定暫不正式答覆。」

1938年1月2日,蔣中正決心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堅持抗戰國策。1月9日,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於上海傳遞日方訊息:「國民政府未有和平交涉之意……恐怕日本將會否認國民政府為中國中央政府。」1月11日,日本大本營舉行御前會議,通過「處理中國事變的根本方針」:「對於中國現中央政府,帝國謀求將其消滅,或設法收容於新興中央政權旗幟下」。

1月16日,日本發表第一次近衛聲明:

日本政府攻佔南京以後,仍為對中國國民政府反省給予最後機會已達今日。但國民政府不瞭解帝國的真意,竟策動抗戰……今後日本政府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期待足夠與日本確實合作之新興中國政權的成立發展……。

16日傍晚,日本接到德國駐日使館轉達孔祥熙的中日和平口述筆錄,參謀本部認為中國有和平誠意,以無希望處理是日本內閣重大的錯誤判斷;同日,蔣中正通知陶德曼:「如日本再提苛刻原則,則拒絕其轉達[17]。」1月18日,國民政府發表「維護領土主權與行政完整之聲明」,中日兩國各自召回雙方駐館大使(20日,許世英自橫濱向上海撤離;28日,日本召回川越茂大使)。陶德曼的和平調停工作至此停止[18]。 1月24日,日本參謀本部認為,中國戰事短期內無法結束,應扶植親日政權,避免消耗國力。日本宣布四點:「一、日本不與國民政府交涉。二、為阻止外國援華,仍可對華宣戰。三、日本對華北新政權居於監護人地位。四、絕不容許第三者出面調解。」

蘇聯方面 編輯

1937年8月21日,在史達林的堅持下,蘇聯與中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兩國和解。9月8日,楊傑率領考察團赴俄國購買軍火,國民政府希望借道滇越鐵路來運輸,但法國認為轉運軍火恐招惹日方報復,在顧維鈞、李石曾、孔祥熙、陳公博、蔣百里等人赴法交涉與美國的協助下,法國同意經越南轉運軍需物資,直到維琪政府成立為止。11月10日,蘇聯國防部長伏羅希洛夫要中國駐俄羅斯使館參事張沖轉達:「如中國抗戰到達生死關頭時,蘇俄當出兵,決不坐視。……飛機、重砲、汽油、坦克,當盡量接濟……。」11月30日,蔣中正致電史達林:「中國今為民族生存與國際義務已竭盡其最後、最大之力量矣,且已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蘇俄實力之應援,甚望先生當機立斷,仗義興師。」12月5日,史達林回電:「……需在九國公約國同意共同對付日本,且經兩個月後的最高蘇維埃會議批准,才可出兵[19]。」

雙方準備 編輯

11月,對於首都防衛,白崇禧一開始便表示:「現部隊已殘破不全,也沒有後續部隊可調度,建議宣布南京為不設防城市。」張群則說:「如我軍自動退出南京,將來和談時,日軍就不能以武力攻佔南京的戰勝者自居。」陳誠當時也反對守南京。

11月16日,蔣中正召開第一次防衛會議,作戰組組長劉斐:「日軍擁有海陸空優勢,國軍將處在立體包圍之下,加上上海會戰損失太大,國軍未經整訓,無法恢復戰力。建議用12至18個團象徵性的適當抵抗後主動撤退。」與會的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均表示支持。蔣中正並沒有馬上作出決定,但在會議之後曾一度有不守南京的念頭。

第二、三次防衛會議,李宗仁主張棄守南京:「南京在戰術上是個絕地,敵人可三面合圍,而北面又阻於長江,無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隊來坐困孤城,實難望久守。」隨後,蔣中正詢問德國軍事顧問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他以軍事觀點贊成李宗仁的論點,並竭力主張「不作無謂的犧牲[20]。」會議上唐生智自告奮勇,主張南京非固守不可:「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特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何應欽表示唐生智擔負這個責任很適當,蔣中正也認為,南京為首都所在,總理陵寢所在,不可不作重大犧牲,期望固守南京三個月至一年[21]。11月20日,蔣中正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官。11月21日,蔣中正在日記中留下:「文人老朽,以軍事失利,皆倡和議,而高級將領,亦有喪膽落魄而望和者。嗚呼!若輩竟無革命精神若此,究不知其昔日倡言抗戰之為何也[22]。」11月23日,日軍至無錫,無錫一失南京屏障已去。[23]11月26日,日記:「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對國對民殊難為懷也。」11月27日日記:「余能多留京一日,則國家與人民及前方軍隊多一日之益,總理與陣亡將士亦多得一日之安。」11月27日,蔣巡視南京城防工事。11月28日,另一路日軍進犯宜興。[5]12月1日,蔣下令將沿海工廠、企業等陸續遷入內地復工生產。

江陰狙擊戰 編輯

主條目:江陰戰役

德安戰役 編輯

主條目:德安戰役

參戰部隊 編輯

中國方面 編輯

剛從上海前線撤退下來的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加上從他處抽調來的10個師,總共13個師,再加上由軍事學院學生組成的教導總隊(共計1萬2千餘人)、憲兵部隊、江寧要塞部隊,理想上這些部隊滿編將有18萬人左右,然而除去第10軍的第41師及第48師是漢口開來的增援部隊[24],其餘均是由上海戰場撤出,受創整補中的殘部。因此實際上沒有滿編,按唐生智統計約有8萬人,其中新兵就佔3萬人。[25]

日本方面 編輯

奉皇命「大陸命第7號」,華中方面軍戰鬥序列主要由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構成。此外,還有通信部隊、鉄道部隊、航空部隊、工兵部隊、兵站部隊等。日軍大將松井石根屬於「中國一擊論」的強硬派,認為日本唯有透過前線將領擊垮國民政府才能解決中國問題。第10軍軍團長柳川平助也是主戰派,無視參謀本部的統制線範圍,放任各師團追擊國軍,以逼迫大本營擴大戰線[26][27][28][29][30]。

中國軍隊作戰序列 日本軍隊作戰序列

南京衛戍司令部:司令長官唐生智,副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

第二軍團暨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軍團長暨軍長徐源泉

第四十一師:師長丁治磐

第四十八師:師長徐繼武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軍長葉肇

第一五九師:師長譚邃、羅策群(代理)

第一六〇師:師長葉肇(兼) 參謀長司徒非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一軍:軍長王敬久

第八十七師:師長沈發藻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二軍:軍長孫元良

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兼)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軍長俞濟時

第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

第五十八師:師長馮聖法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八軍:軍長宋希濂

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兼)

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三軍:軍長鄧龍光 參謀長陳文復

第一五四師:師長巫劍雄

第一五六師:師長李江 參謀長姚中英

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

第一〇三師:師長戴之奇(代)

第一一二師:師長霍守義

憲兵部隊(憲兵第二、第十團、教導團):憲兵副司令蕭山令

陸軍裝甲兵團指揮官劉介輝第三連趙鵠振少校[31]

江寧要塞部隊:要塞司令邵百昌

炮兵第八團1個營、第十團1個營(戰車防禦炮計8門)

防空司令部所屬各高射炮隊(大小炮27門)

城防通信營

本部特務隊

中支那方面軍:司令松井石根大將,參謀長塚田攻,副參謀武藤章

上海派遣軍:司令朝香宮鳩彥王中將

第3師團:藤田進中將

第29旅團:上野勘一郎少將

第5旅團:片山理一郎少將

先遣隊(聯隊):鷹森孝大佐

第9師團:吉住良輔中將

第18旅團:井出宣時少將

第6旅團:秋山佳兌少將

第11師團:山室宗武中將

第10旅團:天谷直次郎少將(天谷支隊)

第22旅團:黑岩義勝少將

第13師團:萩洲立兵中將

第26旅團:沼田重德少將(沼田支隊)

第103旅團:山田栴二少將(山田支隊)

第16師團:中島今朝吾中將

第19旅團:草場辰巳少將

第30旅團:佐佐木到一少將

重藤支隊:重藤千秋

第10軍:司令柳川平助中將

第6師團:谷壽夫中將

第11旅團:坂井德太郎少將

第36旅團:牛島滿少將

第18師團:牛島貞雄中將

第23旅團:上野龜甫少將

第35旅團:手塚省三少將

第114師團:末松茂治中將

第127旅團:秋山充三郎少將

第128旅團:奧保夫少將

第5師團歩兵第9旅團:國崎登少將(國崎支隊)

第三飛行團:值賀忠治

戰鬥 編輯

12月1日,日本裕仁天皇批准「大陸命第8號」:「華中方面軍應與海軍協同,進攻敵國首都南京。」國民政府調集第十軍徐源泉,第八十三軍鄧龍光,及淞滬會戰撤出之第六十六、七十一、七十二、七十四、七十八軍,教導總隊、警備、憲兵步隊[32]參與南京保衛戰。粵軍第八十三軍、第六十六軍擔負龍潭、湯山第一線防禦。

12月2日,江陰方面發生激烈陸海空激戰,丹陽與江陰同在12月2日失守,3日日軍進至句容,離南京120里,另數路亦趕到石頭城下,開始圍攻南京。[5]日軍第9師團、第16師團分別攻佔金壇、丹陽,第114師團佔領溧陽。日軍第3師團於蘇州集結,被定位為二線師團,跟隨9師團的路線前進。

12月3日,上海派遣軍第9、16師團主力沿丹陽向句容推進。

12月4日,國軍第八十八師孫元良部,與陸軍裝甲兵團第三連(一號戰車)在南京南方和日軍正面接觸。

12月6日,日軍發動全面進攻,第三飛行團以龍華、王濱機場為基地,廣德、常州為前進機場,猛烈轟炸國軍主要陣地。日軍第11師團第10旅(天谷支隊)佔領鎮江,並繼續沿揚州-仙女廟朝江北大運河前進。國軍以第七十四、八十三軍防衛主要陣地,第七十二、七十八軍及教導總隊部署於獅子山、雨花臺、紫金山等最後防禦陣地。第六十六軍在湯山堅決抗擊日軍的進攻。[33]

12月7日,蔣中正於凌晨離開南京,前往廬山。日軍第114師團佔領秣陵關,第6師團急行軍至114師側翼,聯合對雨花臺一線陣地進行攻擊,遭國軍頑強抵抗。12月7日下午,日軍第16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在湯山作廠言家村遭66軍炮火被炸傷左腿。7日,日本華中方面軍下達南京城攻佔要領:(節錄)

一、勸告開城謀求和平方式進城……

……

七、(之二)特別嚴格規定部隊軍紀風紀,使中國軍民尊敬服從日本軍的威武……

12月8日,日軍占領湯水鎮(今湯山鎮)。12月8日晚,日軍全線突破中國軍隊的外圍防線。唐生智下令撤守外圍陣地,退向城廓一線陣地;但沒有擬訂撤退計劃,造成守軍移動時遭到日軍尾隨,直逼南京城。

12月9日,日軍攻佔市郊後,派出軍機向南京上空投放松井石根對守軍之中譯文「致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勸降文告」,限國軍在隔日中午前投降,否則將要發動總攻擊。日軍國崎支隊佔領太平,渡過長江朝浦口前進。日軍第三飛行團密集轟炸中華門[34]。

12月10日,上午11點要求投降遭拒後,日軍在朝香宮鳩彥王指揮下向南京發起大規模進攻,國軍士氣低落、部隊潰散。日軍第18師團推進至蕪湖。第16師團佔領蒼波門、下麒麟門,並朝附近之紫金山進擊[35]。

12月11日,南京衛戍司令官唐生智,向蔣中正發了一則電報:

從12月9日到11日,日軍自光華門迫近三次。……11日中午開始,壞消息頻傳,雨花臺地區、安德門、鳯台門陷入敵手,迅速下令第八十八師逕赴前線,與第七十四軍、第七十一軍並肩作戰……

12月12日,南京東南方紫金山、雨花臺淪陷,守軍全數殉國。

孫元良第八十八師之戰鬥詳報:(節錄) 12日晨,沿京蕪鐵路進攻之敵已逼近賽虹橋。雨花台方面因係敵主攻所在,雖經全部我官兵奮勇苦鬥,奈外無糧彈,內無援兵,且敵挾戰車、飛機、大砲……上午,韓團長憲元、營長黃琪、周鴻、符儀廷先後殉難;下午旅長朱赤、高致嵩,團長華品章、營長蘇天俊、王宏烈、李強華亦以彈盡援絕,或自戕或陣亡,悲壯慘烈。全部官兵六千餘員皆英勇壯烈殉國

下午,第八十八師遭日軍重炮轟擊,俞濟時、孫元良想渡江撤退經唐生智與宋希濂勸阻返回。唐生智於下午17時在其百子亭住宅中召開守軍各軍、師長會議,出示軍事委員會電:「如情況不能久持時,可相繼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下達守軍全軍撤退的書面命令,制訂了各部隊的突圍方向與目標、方案,要旨是「大部突圍,一部渡江」。會議尚未結束,撤退的消息就已傳開。當日17時半,守軍各部隊在混亂中開始突圍[36]。唐生智、宋希濂、孫元良、徐源泉、邵百昌先後撤離。由於司令部間很多互相矛盾的命令及簡單的命令被遺漏,少數部隊不知撤退命令,事實上成了「大部渡江,一部突圍」,守軍絕大部分部隊都向城北下關挹江門一帶江邊潰退,在此防守的第36師宋希濂部沒有及時得到新的命令,仍依唐生智以前關於不讓一人一槍出城的指示,誤以為友軍擅自撤退而使用機槍掃射。這些混亂加上戰前欠缺心理準備,讓國軍很少有機會可以撤退。僅第六十六軍迅速集合,依照唐生智的撤退計劃,當晚20時許從太平門出城,從在太平門、紫金山東北岔路口、馬群等地正面衝破日軍戰線,經紫金山北麓,沿寧杭公路向浙皖邊界突圍成功。[37]日本航空部隊與特別攻擊隊在攻佔南京的過程中,於長江上游15至28英里處,誤擊英美船隻巴內號[1](美國警備艇)、列迪巴多號及瓢蟲號(英國軍艦,遭日本陸軍炮擊),引起外交紛爭。

12月13日早晨,日軍第6師團及第114師團首先入城,同時第9師團進入附近的光華門,日軍第16師團與第13師團其中一部則進入中山門及太平門,山田支隊佔領烏龜山,朝幕府山前進。同日下午,2支日本海軍小型艦隊到達長江兩岸。

隨後6個星期,日軍展開了南京大屠殺。

結果和影響 編輯

此役殉國之國民革命軍將領 編輯

蕭山令(1892年-1937年)憲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廳廳長、南京市長(1937年12月擔任)。湖南益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南京保衛戰時負責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華門等陣地。12月12日上午,蕭山令率部與日軍激戰殺傷當日全部進攻日軍,準備同日軍巷戰時,接上級命令撤退。該日夜於儀鳳門外又指揮憲警與追敵激戰,渡江時為日軍汽艇機槍掃射中彈受傷,拔槍以最後一彈自戕,殉國。後追晉中將。

朱赤(1900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少將旅長。江西修水人。1925年7月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1月奉命率部保衛南京。12月10日,日軍第6師團在光華門攻擊失敗。逐以兩個師團三萬兵力在飛機,大炮,坦克的協同下猛烈攻擊二六二旅防守陣地。守軍奮勇死戰,陣地也逐漸被破。12月12日下午,朱赤所率殘部一百餘人因彈盡力竭全部殉國。

高致嵩(1898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四旅少將旅長。廣西岑溪人。1925年7月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2月與八十八師二六二旅死守雨花台,光華門重要陣地。12月12日下午,殺傷日軍數千後,因彈盡與全旅大部官兵殉國。追贈為陸軍中將。

易安華(1900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少將旅長。江西宜春人。1925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11月奉命率部保衛南京。12月參加戰鬥。與八十八師二六二,二六四旅死守雨花台,光華門重要陣地。1937年12月12日在光華門附近力戰殉國。

羅策群(1893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五九師少將副師長、代理師長。廣東興寧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工科畢業。1937年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率部與日軍在外圍湯山激戰。該師師長已經渡江北撤後,羅策群代理師長。1937年12月12日夜,66軍突圍中,羅策群親自率部在紫金山東北岔路口衝擊日軍防線時殉國。

姚中英(1896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三軍一五六師少將參謀長。廣東平遠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1937年12月奉命率部保衛南京。1937年12月12日,日軍用一個師團兵力攻入紫金山東的青龍山。為掩護其他友軍。率整師在紫金山東衝鋒,殺出一條血路。身先士卒,殉國。

司徒非(1893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六O師少將參謀長。廣東開平人。1917年入保定軍校第六期,1919年畢業。1937年11月上海淪陷,隨軍退守南京。1937年12月6日湯山阻擊戰開始,12月10日奉命突圍。隨部經太平門突圍至句容撤至大水關與日軍大部相遇,激戰三日,1937年12月13日,因彈盡身中數彈後與數千將士全部殉國。

李蘭池(1899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七軍一一二師少將副師長。遼寧錦西人。1926年冬,入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七期步兵科。1937年12月12日,南京城破,奉命突圍,激戰中率部與日軍於太平門肉博戰中,不幸中彈,殉國。

劉國用(1898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五十八師一七四旅少將副旅長。廣東梅縣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1937年11月率部奉命保衛南京,12月9日於牛首山一帶與日軍激戰,1937年12月13日因彈盡與數千將士於水西門外殉國。

藍運東(1899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預備第十師少將參謀長。湖南醴陵人。1924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12月於南京殉國。

萬全策(1902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教導總隊第一旅少將參謀長。廣西蒼梧人。入廣東西江講武堂,後進過中訓團研究班。1937年12月第一旅防守紫金山工兵學校左側、孝陵衛、西山、中山門一帶,萬全策自12月8日起協助旅長周振強與敵交戰,主陣地始終未失。至12月11日戰事最激烈時陣亡,殉國。

雷震(1901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教導總隊第三旅上校副旅長。四川蒲江人。1937年12月12日率孤軍與日軍近衛師團遭遇,血戰殉國。追贈少將。

謝承瑞(1905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教導總隊第一旅二團上校團長。江西南康人。法國里昂中法大學陸軍專業畢業。南 京保衛戰之初所部與八十七師二六O旅防守工兵學校。12月9日,防守淳化的五十一師敗退回城,在尾追的日軍第九師團的猛攻下陣地 失守,遂退入光華門與八十七師、一五六師、憲兵教導二團等堅守城垣,並迫退城外日軍。12月10日於光華門兩度擊退破城日軍,殲滅殘敵,但亦在戰 事中為火焰傷,12月13日凌晨奉命向下關方向撤退,於挹江門因身體虛弱被擁擠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追贈少將。

華品章(1902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上校副旅長。。四川西昌人。於1937年12月12日下午,與旅長朱赤率殘部一百餘人殺傷大量日軍後因彈盡全部殉國。追贈少將。

韓憲元(1902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五二四團上校團長。廣東文昌人。於1937年12月12日下午,與旅長朱赤率殘部一百餘人殺傷大量日軍後因彈盡全部殉國。追贈少將。

黃紀福(1902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五九師四七七旅上校副旅長。廣東梅縣人。1937年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拒敵於湯山。湯山失守後經麒麟門退至大水關集 結待命。12月10日隨一五九師調駐明故宮,策應增援光華門的一五六師。1937年12月12日,南京失守,隨六十六軍經太平門突圍,沿途戰鬥中犧牲。追贈少將。

蔡如柏(?-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六O師九五六團上校團長。廣西陸軍幹部養成所畢業。1937年12月13日在湯山與日軍第十六師團激戰中殉國。追贈少將。

戰後 編輯

1937年12月13日起,華中方面軍司令松井石根下令「紀律肅正戰俘(屠殺戰俘)」。日軍第16師團佔領紫金山後,俘虜敵軍萬餘人向師團參謀中澤三夫請示,經參謀長確認後下令俘虜全殺;16師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則對蔣中正私人物品非常感興趣,將官邸、辦公室財物陳設搜括一空。同日,日軍進入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劫走圖書古物玉器銅器等[38]。12月17日,日軍舉行「南京入城式」。12月18日,「慰靈祭」。

根據日軍內部檔案,從1937年11月上旬到12月13日為止,華中方面軍總共死傷兩萬六千多人[39]。

1937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舉行政治會議,隨著日軍攻佔南京,毛澤東所堅持的獨立自主路線獲得黨內肯定,會議裡糾正了以王明為首,所謂統一戰線團結抗日的右傾投降主義[40]。

1937年12月16日,汪兆銘向蔣中正表示:「想以第三者出而組織,以為掩護。」

1937年12月17日,蔣中正發表《國軍退出南京告全國國民書》,重申抗戰到底的決心,其內容足以媲美邱吉爾的告英國同胞書[41]:

此次抗戰,開始迄今,我前線將士傷亡總數已達三十萬以上,人民生命財產之損失,更不可以數計。……就中國本身論之,則所畏不在鯨吞,而在蠶食,誠以鯨吞之禍,顯而易見,蠶食之禍,緩而難察。……且中國持久抗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固之民心;我全國同胞誠能曉然於敵人鯨吞無可倖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敵愾,步步設防,則四千萬方里國土以內到處皆可造成有形無形之堅強壁壘,以制敵之死命。……

1937年12月18日,唐生智至達武漢:「原定14日撤出,嗣於12日午後敵由幾處衝進,遂分別突圍,即第36、51、58、87、88師過江北撤。原定衹36師保護重兵器渡江走,乃臨時隨88師走。其餘出太平門西南撤走[42]。」

1937年12月19日,徐永昌日記:13日,南京失陷。18日唐生智到達武漢向我說:「原定14日撤出南京,嗣於12日午後敵由幾處衝進,遂分別突圍。若不為復仇,真不願出圍也。」一個月前,唐生智自請誓死守南京,並引述太原守城自戒,以傅作義未能與太原共存亡為恥。如今以「復仇」自解。當日蔣中正在紀念週會上斥責軍政人員不負責、沒能力、可恥種種,所言極是[43]。

1937年12月26日,唐生智見到蔣中正稱「比以待罪之身來鄂晉謁,反承溫慰,並覺惶悚。」並未有當面責備之事。

1938年2月26日,松井石根、朝香宮鳩彥王、柳川平助等人被裕仁天皇召回日本,特贈銀瓶以嘉勉他們攻克南京。

1938年起蘇俄對中國之協助轉趨積極[44],但出口到中國的物資僅占外蒙古的三分之二。

1938年9月30日,唐紹儀在上海家中遭軍統局「制裁」。隔天,蔣中正日記:「實為革命黨除一大奸。此賊不除,漢奸更多,偽組織與倭寇更無忌憚矣。……」

日軍戰敗後,曾藉口推諉南京大屠殺罪行:

中國軍由於民族主義的自覺,在上海死力抵抗,苦戰多時;攻南京時亦遭中國軍堅強抵抗,日軍傷亡很重,因此痛恨國軍。所以引致南京屠殺報復[45]。

日軍中將武藤章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訊問中曾說:「由於日華戰爭是不宣而戰的事變,所以決定對被捕的中國人不作俘虜處理(屠殺)[46]。」

孫元良認為松井石根是:「無天良、無見識、無節操、無骨氣」[47]。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1939年內地產鋼量掉至1200噸,國軍兵工廠每月最多只能生產1500萬發步槍子彈。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6331038&aid=10931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