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05 16:51:10瀏覽284|回應0|推薦0 | ||||||||||||||||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語:第二次長沙作戦),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一次重要戰役,發生在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6日的湖南和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區,交戰雙方為中華民國第9戰區司令薛岳所統帥的國民革命軍第9戰區部隊共300,000人與大日本帝國第11軍司令阿南惟幾所統率的日軍第11軍共約120,000人,此次戰役主要經歷日軍向長沙推進的外圍戰鬥、攻守雙方在長沙城的攻防戰鬥和日軍撤退時國軍進行的反擊作戰三個階段。在戰役指導上國軍方面指揮官採用了「天爐戰法」對抗日軍,而日軍指揮官阿南惟幾則出現了明顯的判斷失誤,最終導致戰役結果為中方成功防守長沙,日方遭受慘重損失撤退而結束,因此又被中國方面稱為「長沙大捷」。此次戰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盟軍與日軍交戰的首場戰役勝利。
戰役背景1938年10月武漢會戰之後,日軍占領了中國京漢、粵漢鐵路以東的大部分地區,但並未達到使重慶國民政府與中國廣大軍民放棄抵抗的目標。另外由於前期進攻作戰中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等戰役中對日軍的逐次打擊使得日軍亦受到較大損失;日軍自身占領廣大土地後需要分配兵力防守因而機動兵力更為薄弱;中國共產黨在日軍占領區領導的游擊戰也使得日軍需增派兵力防守已占領的地方;日本國內也因戰爭而使得經濟進一步被拖累。因此武漢會戰結束後,日軍乘勝占領岳陽後便停止了進攻,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蔣中正與國軍統帥部則稱之為「二期抗戰」之起點。 自從進入相持階段之後,兩湖平原周邊空間成為抗戰主要戰場之一,分別由第五戰區與第九戰區負責防務。但是第五戰區在1940年棗宜會戰遭重創,宜昌與襄陽等遭奪取後重要性銳減;湖南地帶就只剩第九戰區尚具防禦力,而日軍華中方面區的主力則是第11軍,在湖南戰場隔新牆河對峙,並在抗戰期間多次交戰。1939年9月14日,在二戰歐洲戰事爆發同時,日軍發動了第一次長沙會戰。在這次戰役起,第九戰區部隊利用湖南河川水渠遍布的特性布防,並採用「逐次抗擊以消耗日軍力量;爭取外翼以力圖後續包圍;後退決戰以堅守長沙;趁敵潰退以包圍殲滅」的戰術欲要大量殺傷日軍有生力量,然此次日軍的作戰指揮官時任第十一軍司令岡村寧次較為謹慎,在判斷其攻占長沙無望之時及時下令撤退,使中國軍隊圍殲日軍的戰略目標未能達成,然而此次會戰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成功守住主要城市並擊退且殺退日軍,因而被中方宣傳為:「湘北大捷」。日軍岡村寧次則解釋此次撤退是「已達到消耗中方第九戰區有生力量之戰略目的撤退」。 1940年末,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英美等列強察覺日本確切損害了自己的亞洲利益,對中國方面增加物質面的援助;包括1941年租借法案將中國納入供給國範圍,並開放滇緬公路維持外援暢通等。日本察覺重慶國民政府方面和談的意願劇降,更打算繼續打到日軍退讓時,只能搶先制人打擊中方戰力;11軍軍長阿南惟幾集中了十餘萬人發動第二次長沙會戰,此次戰役日軍成功破譯了國軍行動部署的電報,一度成功占領長沙並對國軍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然而在中國軍隊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向日軍占領的湖北宜昌發起反攻,迫使日軍須回師救援,因而長沙在被日軍攻占後不久即被國軍收復,最後戰局依舊維持之前態勢。中方宣稱此次戰役為「第二次湘北大捷」,日方則認為此役「給重慶方面第六、第九戰區之精銳所部予以重大殺傷」。 雙方部署日軍方面1941年10月日本國內東條英機內閣上台,進一步擴大了對外戰爭的規模,同年12月7日,日本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攻擊美國夏威夷海軍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月,日軍向香港發起進攻,日本中國派遣軍命令華中第11軍司令阿南惟幾發動進攻以策應香港作戰。另一方面,由於前兩次日軍都未能成功攻占長沙,第十一軍在日軍內部也頗受指責,因此阿南惟幾也急於想用攻占長沙來一雪前恥,同時阿南惟幾認為,依據所獲得的情報,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軍第九戰區所部精銳的第四軍和第七十四軍均被抽調南下,認為此時長沙防禦兵力單薄,力主再攻長沙。 然而此時,日軍第十一軍內部對於是否發起第三次對長沙的進攻意見卻較為分歧,不少師旅級高級軍官認為:湖南北部從新牆河到長沙一帶地形複雜山川河網密布,不宜日軍機械化部隊運動,無法發揮優勢,不贊成立即進攻長沙。唯僅有當時的第三師團長豐島房太郎是阿南惟幾的老鄉兼同窗好友,因而對議案表示支持,最後經過爭論,阿南惟幾堅持決定進攻長沙。阿南作出如下部署:以第3師團、第6師團、第40師團及獨立混成第9旅團、第十四旅團,配以空軍、炮兵、坦克及海軍艦艇共計12萬人馬,從岳陽逐次突破以攻占長沙。同時,贛北地區部隊從南昌實行佯攻以牽制贛北地區中國軍隊。 國軍方面1941年上半年,國民黨軍將贛東北地方保安團隊編成暫編第54師,調歸第二十軍建制,在第二十軍的編成內主要擔任湘鄂贛邊區游擊作戰任務。同年9月至12月,第二十軍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0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後,中國抗日戰爭第九戰區司令薛岳即推斷日軍定會再次進攻長沙,因而也積極進行準備與動員。雖然日軍戰前的部署和行動都較為縝密,但第九戰區仍從日軍贛北部隊減少和湘北部隊增加等跡象中判斷出日軍不久即將再次發動長沙攻勢,薛岳在總結前兩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後,進一步完善了其「天爐戰法」,決定依據湘北的地理優勢(即「天爐」),在新牆河、汨羅江和撈刀河之間逐次布置防線,以第二十軍、第三十七軍和第五十八軍等部逐次抗擊日軍以削弱其攻勢,從防線撤退下來的部隊並不後撤而是撤向兩翼,以長沙城為餌,誘使日軍向鑽往這個「爐底」,令之前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因作戰不利而戴罪留任的李玉堂率領其所部第十軍為核心守衛長沙城,把日軍牽制在爐底。同時,第九戰區在長沙城西的湘江對岸嶽麓山制高點布置炮兵部隊支援城內守軍,並動員湘北民眾破壞日軍在戰區的交通線,以之前撤往兩翼的部隊切斷日軍補給,待日軍攻勢受挫補給斷絕而被迫撤退之時再將之前外圍後撤至兩翼的部隊會同其他生力軍共同從東、西、北等各個方向合圍殲滅日軍,殲敵地點預定在地形崎嶇沒有大道的撈刀河與瀏陽河之間。 薛岳稱:「天爐戰法,就是在預定的交戰區域,構築縱深網的環形陣地,部署充分的守軍,以伏擊、側擊、截擊等多種方法逐步消耗敵軍,消磨銳氣,然後再使用優勢兵力,施行反擊和反包圍,對敵方部隊予以殲滅。屬於「後退決戰」之方法,因敵之變化而變化之殲敵制勝方略,如爐熔鐵,又如煉丹,故名。」 戰役進程外圍攻防戰1941年12月24日,阿南惟幾下令進攻長沙,當天日軍第6師團與第40師團開始自新牆河渡河,且利用夜襲與砲擊輾壓守軍防線。第3師團與澤支隊則在25日早上發起攻擊。24日傍晚恰逢寒潮過境,湖南經歷少見的低溫和大雪,氣溫從12攝氏度下降至攝氏零下5度,氣溫遽降不只造成進軍困難,也讓日軍架橋與渡河都因此延遲;經過2天1夜激戰後,防守新牆河的國軍第20軍和第58軍遭日軍採燃燒彈破壞防禦工事,以致傷亡過半。發動攻勢的第三天(12月27日)下午,新牆河防線大致遭到瓦解,日軍則繼續南下朝汨羅江防線推進,而守新牆河的國軍則按照預定轉移至汨羅江二線陣地和兩側山區轉移。 1941年12月26日,先行挺進的第6師團已經開始準備向其前進道路上的第二條河流—汨羅江進行渡江作業。27日,第三師團也開到汨羅江;此時國軍防守汨羅江的是第37軍、99軍和從新牆河撤下的58軍,而第20軍則在平江和平江以北地區布防,中國軍隊的防線呈現「倒八字」陣型。日軍將攻擊重點放在長樂街方向以求儘快推進,日軍依靠強大的炮火優勢和空軍支援不到3日即突破了汨羅江陣地,防守的第20軍向東轉移至山區,第37軍和第58軍則向高橋一帶和汨羅江、撈刀河之間轉移。 12月29日,日軍第40師團完成橫渡汨羅江之作業;然而12月30日晚上,40師團所轄的後勤部隊-輜重第40聯隊遭到國軍夜襲,聯隊長森川敬宇中校戰死。這個不算起眼的損失讓40師團前線部隊在後勤上陷入險境,也為會戰後期40師團提早撤退埋下伏筆。 由於汨羅江大部地區以南原本就是田野,外加雨雪天氣導致道路泥濘不堪,而湘北地區的百姓又早就把可以通行的大路大為破壞,導致日軍渡過汨羅江後諸如坦克和重炮等機械化裝備不僅很難推進反而成為累贅。原本依據先前的計劃,日軍此次長沙作戰之「牽制中國軍隊以策應香港作戰」的原先計劃已經達到應當撤退。但日軍到經過約一周的激戰順利推進至長沙城外,這一戰局得阿南惟幾十分興奮,認為此次可以攻占長沙以雪之前未勝之恥,因而繼續命令部隊向南攻占長沙。然而,中國軍隊在湘北作戰區讓開正面向兩翼撤退本身就是按薛岳「天爐戰法」的預定計劃,誘使日軍往「爐底」長沙城的重要環節之一。 長沙城攻防戰長沙城位於湘江東岸,隔江對岸的嶽麓山是俯瞰長沙全城的制高點,原有的城牆早已拆除。日軍為迅速接近長沙城的核心以儘快攻下長沙,並沒有採用逆湘江而上先占嶽麓山制高點的進攻路線,而是把湘江東岸作為攻擊重點方向由正面進攻。第九戰區防守長沙的是李玉堂所部第十軍,這支部隊在先前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曾因作戰不利而遭國軍統帥部嚴厲批評,軍長李玉堂也被撤職,僅僅因為暫無接替人選而暫時留任,因而此戰對於李玉堂和第十軍而言都是「哀兵之戰」,李玉堂也立誓守住長沙以洗刷上次戰敗之恥並得到上方首肯,第十軍的官兵也士氣高漲喊出了「守住長沙,要回軍長」的口號。第十軍部隊和長沙居民協力在長沙城內布置了周密的防禦體系,在城郊,守軍工事採用地堡式,依託西面的湘江,對其餘各個方向呈半圓形,外圍工事由麻園嶺—朱家花園—杜家山—二里碑—黃土嶺—妙高峰—猴子石的連線,逐層向城市核心構築,且逐層加大密度和強度,以中山西路—黃興路—八角亭—南正街—坡子街這一線的核心工事最為堅固。在長沙城內幾乎所有主要道路設置鐵絲網和地堡,較大體積的建築物都布置有火力點。為防止日軍從湘江水路迂迴,第十軍把長沙南北兩側湘江水域都用水雷進行封鎖。在湘江對岸嶽麓山國軍布置炮兵對城內守軍進行火炮支援。 12月31日至1月2日1941年12月31日日軍的第3、第6和第40這三個主攻師團分別進抵長沙城外,並依據計劃分別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向長沙發起進攻。1942年1月1日,日軍攻勢更加猛烈,喊出了「到長沙城過元旦」的口號。日軍和國軍第十軍的主力—方先覺所部預10師首先在長沙南郊的金盆嶺至猴子石一線附近展開激戰,所部29團依託陣地和迫擊炮奮力抵抗,日軍也毫不示弱在飛機和火炮掩護下向守軍陣地發動了多次猛烈衝鋒,戰至上午10點,陣地被日軍攻占。日軍隨後推進至由第28團防守的二線陣地,28團團長葛先才率部奮力抵抗一步不退,日軍進攻受阻便將主攻方向改向東面和北面,並成功攻占了東郊和北郊的全部陣地,僅有預10師的陣地仍然未被攻占,28團團長葛先才因戰功而被國軍統帥部破格提升為「少將團長」。 元旦過後,日軍攻勢趨於猛烈,長沙形勢吃緊,薛岳身邊不少參謀人士均勸薛岳將指揮所搬至後防安全地帶均被薛岳拒絕,薛岳堅持將指揮所設置在長沙城邊的嶽麓山就近督戰,同時薛岳發布遺囑電報「如戰區司令長官殉職,則以副司令長官羅卓英代行其責」並嚴令第十軍「固守長沙,不得退縮」。擔任守城主力的預10師師長方先覺也給妻子準備好遺書,誓與長沙共存亡。1月2日,日軍憑藉強大的火力優勢繼續向長沙市區發動猛攻,中國守軍按計劃退守第二線陣地,其中以修械所一帶的戰鬥最為激烈,日軍是一支用「武士道精神」武裝思想的部隊,官兵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軍事素質過硬,戰鬥意志堅強,對國軍陣地發起了以營為單位的集團式衝鋒,將28團固守的冬瓜山陣地攻占,下午,第29團發起反攻,將陣地收復。原本位於第三線防禦陣地的第30團主動出擊支援二線友軍發起了對日軍的突襲。當日,第十軍部隊協同在白沙嶺地區殲滅突入長沙市區的日軍加藤大隊並擊斃大隊長。國軍士兵從該名大隊長身上搜得獲得重要機密文件,大意為:「日軍彈藥匱乏,補給告急」,薛岳獲得該情報後,興奮地說:「有此情報,勝過千軍萬馬」,於是薛岳根據戰前部署和敵我雙方態勢開始部署後續對日軍的圍殲計劃。 1月3日至1月5日1月3日,長沙城內的戰鬥趨於白熱化,日軍兩個師團在火力掩護下集中兵力發動步兵強攻,先後攻占了守軍二線陣地中的開福寺和陳家山,戰至下午4時,日軍第3師團工兵營攻入長沙市中心,李玉堂立刻令所部另一個主力師第190師進行封鎖和阻擊,日軍工兵擅長攀上爬下於守軍對制高點進行了激烈爭奪。此時,預10師師長方先覺認為,若二線陣地被日軍突破就只能據守城垣,因此必須清除城垣前的射擊障礙,於是下令將妙高峰下的長街全部焚毀。就在長沙城內中日兩軍進行近身肉搏戰之時,湘江對岸嶽麓山上的炮兵利用地形上的絕對優勢,對城內的日軍進行了猛烈的炮火打擊,使攻城日軍傷亡很大。 1月4日,日軍再次對長沙市中心發動全面猛攻,雙方在國貨陳列館和湘雅醫院等重要位置進行了反覆爭奪均有不少傷亡,嶽麓山炮兵則依靠東北風的有力風向繼續對日軍進行打擊。經過數日的激戰,第十軍傷亡已接近三分之一但仍舊士氣不減繼續與日軍進行逐屋逐巷的爭奪。此時,薛岳正在調兵遣將準備圍殲長沙城內日軍,而阿南惟幾既不知曉己方情報已被截獲,也不知道中國軍隊正從各個方向前往長沙準備反攻,依舊命令所部儘快攻下長沙城。入夜,中國軍隊已經到達日軍背後對日軍形成夾擊,然而此時阿南惟幾仍未下令立即撤退仍固執欲要攻占長沙,日本國內甚至還發表了「日軍已經占領長沙」的消息。次日,時任十一軍的參謀長木下勇少將和其他參謀都認為若再不撤退就可能導致不堪設想的後果,於是全體力勸阿南惟幾立刻下令撤退,阿南惟幾於是下令部隊向東山等方向撤退並在撤退時發起最後進攻以作掩護和隱蔽,日軍攻占長沙的計劃宣告失敗。 撤退與截擊在日軍大舉進攻長沙城之時,薛岳就開始部署對日軍後期的殲滅戰,蔣中正不僅應薛岳請求將先前從第九戰區調走第四軍和七十四軍調回,還將七十三軍和九十九軍也交由薛岳調配,薛岳在得知日軍正面臨彈藥缺乏且補給困難之時,立刻電令第九戰區共九個軍的兵力從東南、東北、西面和北面四個方向對日軍進行合圍。具體部署如下:第二十六軍和第七十三軍在瀏陽河一線向北追擊;第四軍由株洲向北追擊;第五十八軍和第二十軍在汨羅江由北向南堵擊;第七十八軍和第三十七軍由東向西截擊;第九十九軍在石子鋪以北、新市以南由西向東截擊。 長沙城至汨羅江1月5日就在第九戰區的反攻部隊已經打到長沙城外圍日軍背後之時,阿南惟幾才被迫下令日軍全線撤退,日軍反轉始遭受國軍原本在各處的部隊包抄追擊,湘北當時天氣轉壞,使得日軍飛機無法進行支援;原本藏匿在影珠山、古華山內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第五十八軍對掩護撤退的日軍發起攻擊,當時自影珠山東側北撤的部隊為第3師團、西側北上的部隊是第6師團。掩護主要師級部隊的單位為第九混成旅,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離爭取時間而發起攻擊。該部隊的山崎茂上尉組成混編攻擊組(集成大隊、約2百餘人)在1月8日晚上朝影珠山北部發起夜襲,試圖摧毀該區的國軍指揮中樞;最後該部隊在影珠山腰子坡遭到殲滅,國軍在傷亡4百餘人的代價使日軍全員陣亡,山崎大隊遭到殲滅給阿南惟幾帶來相當震撼。 日軍撤退之路上截擊日軍,日軍先頭部隊遭到阻擊後,才知路上有中國軍隊攔擊,於次日拂曉以主力向國軍陣地猛攻,第二十軍主力133師全力頂住了日軍的反撲,日軍正面進攻受挫則改為夜襲,將第五十八軍的第10師擊潰。但在撈刀河與汨羅江之間日軍撤退極為艱難,國軍第20軍和第58軍在影珠山和古華山對日軍發動伏擊,日軍最終突破了國軍的在此地的包圍,但付出較大傷亡,也被國軍奪取不少武器,由於日間行軍易遭國軍發現,日軍多選擇夜行,然而由於夜間不熟地形,導致無法正確辨別方位,抓捕中國百姓帶路則基本都會被帶進國軍的伏擊圈。 日軍第六師團是之前參加南京大屠殺的主力部隊,早在會戰開始時中國軍隊中就出現「和第六師團同歸於盡!為死難同胞報仇雪恨!」的口號,因此在撤退中第六師團先後遭到第七十三軍和第九十九軍等部隊猛烈的攻擊,傷亡慘重。日軍為突破包圍也奮力接戰,在彈藥不足和補給匱乏的情況下,頂住國軍的炮火,以白刃戰法進行突圍,戰至1月8日,第6師團成功突破撈刀河,向汨羅江開進。此時,阿南惟幾突然改變命令,令第6師團改變行軍路線,並且必須在前進中消滅國軍的截擊部隊,這一臨陣突變使得第6師團再次陷入國軍7個師的包圍,戰鬥極度被動。日軍為了救援被國軍圍追堵截的部隊,派出第9混成旅團南下接應,但在影珠山遭到國軍部隊的抵抗,未能達成目的,第9旅團山崎集成大隊被國軍全殲。第3師團大青山一帶遭到國軍第四軍、第二十六軍和第七十八軍的攻擊,師團長豐島房太郎負傷。第40師團沿途遭到第三十七軍和第七十八軍輪番多次的側擊和截擊,其中第236聯隊損失慘重,多名軍官陣亡。1月14日,日軍經過苦戰終於渡過汨羅江向新牆河推進。 汨羅江至新牆河在1月14日至1月16日,第九戰區所部第20軍、第37軍、第58軍、第73軍、第78軍等部在汨羅江之新牆河之間地區向日軍發起攔擊、追擊和側擊,同日軍發生四次激烈的包圍與突圍戰鬥,部分國軍部隊甚至追過新牆河,攻入原本的日軍防區,然而始終未能對日軍形成完整的大建制的包圍和殲滅,日軍儘管在撤退中傷亡慘重且極為狼狽,但指揮系統仍能有效發揮,且在極度困難的狀態下各部隊的戰鬥意志依舊堅定。1月15日戰區天氣轉好,阿南惟幾立即派出18架飛機進行低空轟炸,在空軍的掩護下,日軍在1月16日成功突圍並撤回到新牆河北岸。在12天的撤退中,日軍因遭到國軍的猛烈圍堵攻擊而傷亡巨大,僅有1.3萬人成功撤回,日軍以往不留屍體於戰場的慣例也被迫放棄,在戰鬥地點留下大量屍體未能帶回。在湘北地區雙方交戰開始後,按計劃為牽制國軍而在贛北地區發起佯攻的日軍部隊約3000餘人在向中國守軍陣地發起進攻,但3天後被贛北地區的國軍擊退撤回原防地。至1月16日,交戰雙方依舊恢復沿新牆河對峙的戰前態勢,第三次長沙會戰至此全部結束。 結果及後續統計與反響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成功擊退日軍進攻,據國軍戰報記載,日軍傷亡在65%以上,損耗無計。 此戰被認為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軍事上的重大勝利。 但關於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戰果也有其他說法,據時任軍法執行總監何成濬在其1942年2月25日日記中記述,薛岳在軍事會議上報告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戰果時,受到在場諸人笑斥之,甚至蔣介石也認為其過於誇大其詞。而根據由蔣緯國主編1978年出版的抗戰史《抗日禦侮》記載,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日軍傷亡萬人以上,俘139人。 日方在其戰史中對第三次長沙會戰的統計結果則是中方遺棄屍體28612具,被俘1065人;日軍戰死1591人,戰傷4412人,日方認為此役本屬配合香港方向作戰,然而損失卻遠遠多於香港作戰。然此役日軍僅第40師團之第236步兵聯隊(僅存戰鬥兵50人)與第6師團之第13步兵聯隊(日軍自承全聯隊死傷慘重)就遭遇殲滅性打擊,可見死傷6,003人只是日軍軍部高層為掩飾其無能而嚴重縮水,好呈報天皇之遮羞數字。況且日軍高層報告僅自承第6師團於此役陣亡461人,然1月7日第6師團就已經確認至少有600多人陣亡(實際上陣亡人數很可能更多),再考量到第6師團在8日到12日被國軍包圍圍攻以致死傷慘重,喪失再戰之能而需要友軍協助收容,該師團陣亡人數肯定遠遠大於461人。而日本陸軍高層報告獨立第9混成旅團僅陣亡203人,然該旅團僅臨時所組織的山崎大隊就有300多人在影珠山玉碎陣亡,足見該旅團實際陣亡人數絕不僅203人,很可能遠大於此數,由此可見死傷6,003人之數據嚴重失實,縮水極大。 另外由於此次戰役恰逢日軍偷襲珍珠港,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中華民國軍隊卻在長沙取得了對日軍作戰的勝利,因而引起了當時世界媒體的廣泛關注,美國總統羅斯福稱:「盟軍的勝利,全賴華軍長沙大捷」,英國媒體也用「在此遠東陰雲密布之際,唯有長沙上空之雲彩確切光輝奪目」的標題進行報導。蘇聯和西方同盟國也有大批記者和參觀團來到長沙進行訪問。由於李玉堂等將領指揮第十軍成功防守長沙,在戰役結束後,原本屬「待罪留任」的軍長李玉堂升任27集團軍副司令,原預10師師長方先覺升任第10軍軍長,原28團少將團長葛先才升任預10師副師長,其他戰鬥中獲得戰功的將領也得到了國軍統帥部的獎勵。中方此戰雖然獲勝,但也總結認為在後期截擊日軍的作戰中,國軍忽略了重點控制渡河點並未能強力破壞日軍渡河設備從而使得日軍未受到大建制的殲滅性打擊;日方則認為,此戰準備不足,在過程中多次更改命令指揮失當,使得作戰陷於被動。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