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05 16:44:44瀏覽307|回應0|推薦0 | ||||||||||||||||||||
第二次長沙戰役(又稱「第二次長沙會戰」),指1941年(民國30年)9月至10月,抗日戰爭期間,以中國第九戰區為主的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本軍隊進行的防禦戰役;本次會戰從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結束,歷時一個月。
經過1941年1月16日,日本陸軍中央部制定了《對華長期作戰計劃》,企圖在年內在不減少現有兵力,對重慶國民政府採取高壓的軍事態勢,利用國際形勢變化儘早解決中國作戰。1941年4月,阿南惟幾制定了長沙作戰計劃,力圖在現有兵力的情況下,最大可能的摧毀重慶政府戰力。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中央部一方面抓緊作對蘇戰爭的準備,駐守在長沙地區的日方華中派遣軍一方面應付可能的北進入侵蘇聯作戰,一方面加強湖南地區的作戰準備。阿南惟幾於九月上旬制定了針對國民政府第九戰區薛岳部的作戰計劃,計劃調集第十一軍下轄的4個師團及一個戰車聯隊共計四十五個步兵大隊、二十六個炮兵大隊約12萬人的軍力進擊第九戰區。 根據日本派遣軍的作戰計劃計劃,阿南惟幾制定了不以「占領地方」及「奪取物資」目的,而是摧毀第九戰區薛岳部有生力量為目的的作戰計劃。其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面,縱深梯次配置,以第 3、第 4、第6師團主力及第 18混成旅團等部位於岳陽的桃林、西塘、新開塘地區,為第一梯隊,直取長沙;第40師團和第33師團的兩個聯隊位於臨湘地區,為第二梯隊,沿粵漢鐵路兩側及長(沙)岳(陽)古道正面進攻長沙。 另外以第6師團的兩個聯隊由忠防、西塘分兩路向大雲山實施包圍,掩護主力部隊集中和展開;以第14獨立混成旅團從岳陽乘軍艦渡洞庭湖向營田以西地區進攻,保障主力攻擊部隊右翼安全。 1941年上半年,國民黨軍將贛東北地方保安團隊編成暫編第54師,調歸第二十軍建制,在第二十軍的編成內主要擔任湘鄂贛邊區游擊作戰任務。同年9月至12月,第二十軍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 為確保第九戰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第3、第5、第6戰區對當面日軍發起攻擊,以牽制日軍集中,但是未起到明顯效果。第9戰區除用相當兵力在贛北、鄂南、湘北襲擾日軍後方外,由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集中12個軍33個師,一部在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布防,一部在株洲地區機動, 採取逐次抗擊日軍進攻;誘日軍在汨羅江以南、撈刀河兩岸殲滅之。 9月7日,日軍第6師團兩個聯隊分別由忠防、西塘地區出發,在飛機配合下從東、西、北三面掃蕩大雲山。中國軍隊第4、第58軍的四個師進行英勇抗擊。8日,日軍占領大雲山,9日中國軍隊反擊,日軍不支退後,16日,日軍反擊,重新占領大雲山。18日拂曉,在楊林以西20千米的狹窄地帶,日軍主力強渡新牆河,遭中國第4、第58、第20軍共六個師的阻擊,但日軍迅速擊潰國軍。19日,日軍抵汨羅江北岸,隨即分路強渡汨羅江,突破中國軍隊防線,中國守軍全線潰退,至21日,日軍全部渡過汨羅江,全速前進。此時瀏陽、株洲地區第9戰區軍隊依計劃逐次加入戰鬥。第26、第72、第74軍自瀏陽方向側擊日軍;第10、第37、第79軍、暫編第2軍從長沙以東正面迎擊日軍;第4、第20、第58軍向日軍後方攻擊。 具體作戰如下: 20日 日軍破譯第九戰區薛岳電令汨羅江南岸四個師抵禦日軍,主力九個師從東側圍攻日軍的作戰電報。日軍進行反迂迴,妄圖圍殲第九戰區的精銳七十四軍。 21日 第九戰區頑強抵抗於平江、金井一線。 22日 日軍再次破獲第九戰區電報,調整戰術,從左翼山中迅速突破,第九戰區防線崩潰。 23日 第九戰區二十六軍被日軍突圍,在突圍作戰中遭受重大損失,日軍各部向長沙進逼。 24、25日 薛岳下令放棄長沙,由七十四軍逐次抵禦撤退,日軍第六師團向撈刀河谷進軍,企圖圍困七十四軍。 26日 七十四軍與日軍第6師團在撈刀河谷遭遇,雙方爆發激戰。後日軍第3師團加入戰鬥,七十四軍不支轉進。 27日 日軍第4師團渡過瀏陽河,沖入長沙西北角,大部突入長沙。 28日 日軍第4師團占領長沙,第3師團向株洲方面追擊第9戰區潰退部隊。29日 日軍占領株洲。 10月1日 日軍第11軍認為「作戰已達到目的」,開始逐步退軍。6日 日軍退至新牆河,雙方回復戰前對峙狀態。 戰果此戰日軍攻占長沙。之後迅速撤離,國軍趁機收復失地,雙方恢復戰前狀態。
軍令部長徐永昌在10月14日的日記中則這樣寫道:「薛伯陵對外記者及武官談話,發表湘北之役,敵遺屍四萬一千餘具云云,使本部戰訊發布組大為作難。又據報,長沙外藉傳教師語外記者及武官,敵人二十七日入長沙約兩萬人,留四日退去。又該訪察團對湘北戰頗感失望雲。」 軍令部次長林蔚向徐永昌轉述從蔣介石那裡聽到的湘北真實情形後,徐永昌在10月25日日記寫道:「一、湘北戰之序幕,敵人掃蕩大雪山時,戰區所報我軍如何轉出反包圍敵人等等,完全子虛,斯役我第四軍吃虧極大。二、敵人打過汩羅江以後,我軍已無有戰鬥力之軍師。三、所報俘獲敵人不到十個,槍許有幾枝,余可想矣。」 日方由日本防衛廳與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編輯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提出,日方的作戰方案是以摧毀第9戰區有生力量為目的,而非占據長沙。日方在此次戰役以輕微的損失而達到作戰目的。 根據日方記錄,「早淵支隊……翌28日完全占領長沙……第十一軍認為完全達到了作戰目的,10月1日日落後,開始返回」,「作戰結束後,軍所報告的戰果為:敵交戰總兵力約五十萬,遺棄屍體五萬四千具,被俘四千三百人。日方損失:戰死一千六百七十人(內將校一百二十二人)、負傷五千一百八十四人(內將校二百七十二人),去向不明者十四人,馬匹戰死一千一百六十八匹、負傷一千零九十二匹。」。但是日軍傷亡實際上很可能遠高於此,因為會戰期間國軍曾經反攻宜昌以牽制進犯長沙的日本第11軍,而駐防宜昌的第13師團主力約1.8萬人左右(該師團1941年兵力約為26,214人,參與進攻長沙之部隊約7,711人,故留守之師團主力兵力約1.8萬人,包含8個步兵大隊,戰鬥兵兵力約為1萬人),經過10多日激戰,該師團接近崩潰玉碎,師團長內山英太郎下令燒毀第一線聯隊送回之軍旗與機密文件並準備與各幕僚部長自殺,卻因為友軍及時支援得以倖免,光第13師團就處於覆滅邊緣,日軍實際傷亡肯定遠超出於公開戰報數字。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