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01 21:43:41瀏覽328|回應0|推薦0 | |
西北軍的源頭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當時,袁世凱決定編練新的軍隊,命名為備補軍,分前後左中右五路,任命他的親信陸建章為左路統領。左路備補軍又分前後左中右五營,陸建章起用他的內侄女婿、因參加灤州起義而被解職、此時正賦閒在家的馮玉祥任前營營長。馮玉祥上任之後,立刻到河北景縣招了一營兵,佟麟閣曹福林等都是這次招來的,這個營就是後來那支龐大西北軍的最初班底。 第二年,左路備補軍擴編,馮玉祥升為團長,下轄三個營。馮再次出外,到河南郾城、周口一帶招了一個團的兵,梁冠英吉鴻昌等都是這次招來的。 由於朝中有人好做官,沒多久,馮玉祥又升為京衛軍(左路備補軍改稱)一師左一旅旅長,下轄兩團七營。不久,又改稱七師14旅旅長。1914年,14旅改為16混成旅,轄十營。由於該混成旅受中央直轄,屬於獨立作戰單位,馮玉祥從此夠上了小軍閥級別。大西北軍的框架到此基本形成。 袁世凱死後,陸建章逐漸失勢,馮玉祥(字煥章)又不善於溜須拍馬、行賄送禮,馮部的發展出現長達七年的停滯。直至1921年,由於其連襟、陝督閻相文(字煥章)再三推薦,曹吳才允許16混成旅擴編為11師,下轄兩旅六團,馮任師長,張之江、李鳴鐘分任旅長,宋哲元、劉郁芬、張維璽、孫良誠任步兵團長,鹿鍾麟任炮兵團長,張樹聲任騎兵團長。不久,馮又先後兼任陝西督軍、河南督軍,部隊得到進一步發展。 1922年,馮玉祥被調任陸軍檢閱使,使署下轄一個師(11師)加三個混成旅,馮仍兼11師長,鹿鍾麟、劉郁芬分任旅長。張之江、李鳴鐘、宋哲元任混成旅長。第二次直奉戰爭前,馮又擴編三個補充旅,孫良誠、張維璽、蔣鴻遇分任旅長。 1924年,馮玉祥聯合胡景翼、孫岳發動北京政變,組建國民軍,馮任國民軍司令兼一軍長,胡景翼任二軍長、孫岳任三軍長。胡為老同盟會員,其部隊多為原于右任的靖國軍,曾在陳樹藩麾下攻打過袁系陸建章,將其逐出陝西。後改投吳佩孚,再投馮玉祥,馮督陝時將胡部改編為陝軍第一師。孫岳也是老同盟會員,參加過灤州起義和南方政府北伐,後加入直系,曾任曹錕衛隊旅長,後改為15混成旅。奉系郭松齡兵敗後,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為第四軍;又有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為第五軍。其中,一軍實力最強,有六個師加二混成旅、二炮兵旅。師長分別是張之江、李鳴鐘、宋哲元、鹿鍾麟、劉郁芬和鄭金聲(原綏遠部隊),石敬亭、石友三分任混成旅長。部隊達到15萬人。 民國18(1929)年1929年3月第七師參加 蔣桂戰爭。10月,第七師再奉令恢復原來第三軍番號,及第十二師合編為第三軍,軍長王均。轉輾作戰於豫、魯、獻、鄂各省。從此以後,第三軍的番號,就再沒有更改過了。調至徐州參加討伐西北軍。 1930年,馮玉祥再度與閻錫山、李宗仁聯合起兵反蔣,發起中原大戰,但在蔣的縱橫捭闔、分化瓦解之下,再次失敗。這次,西北軍被徹底打垮了,一個縱橫馳騁20年的軍事團體從此分崩離析、不復存在。西北軍餘部被縮編為宋哲元的29軍和孫連仲的26路軍,以及韓復榘、石友三投蔣部隊。淮海戰役時的八兵團(劉汝明部)和第三綏靖區(馮治安部)算是西北軍的最後一點余脈吧。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