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任務導向指揮系統
2005/05/13 22:48:18瀏覽2043|回應0|推薦2
  這篇文章其實已經醞釀很久了
   在講完戰鬥群之後,就應該接著講這篇才是
                                                                               
   「任務導向指揮系統」 -> Mission-Oriented Command System
   是源自於普魯士德國的軍事傳統遺產之一
   也是普魯士德國歷來能得到諸多軍事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務導向指揮系統」應該可以這樣的定義:
   上級給予下級的命令是根據任務的需求
   而給予適當的指示,而非條列各項細節
   並以完成目的為最主要要求,同時賦予下級一定的權力和能力
   使其在指示下有效率的運用適當的資源與方法以達到目標
                                                                               
   有人將此稱為「訓令戰法」
   以此與現行國軍的「命令戰法」有所區別
                                                                               
   那「命令戰法」又是什麼呢?
   也就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服從並且執行上級一切命令」
   並且幾乎沒有什麼行動自由,一切照做
   而且只做命令裡頭有規定的事情,規定外的一概不做
   更稱不上能讓部屬思考或者更動命令之類的事情發生
                                                                               
   而「任務導向指揮系統」講的是完成目標,不擇手段
   只要是能在容許範圍內,為了達成目的是可以做些修正和調整
                                                                               
   在這樣的環境下,上層指揮官在做成決定之後
   首先召集各部屬討論如何完成要求
   上層指揮官將給予各部隊長一些目標
   部隊長就必須依現有情報和兵力部屬,敘述自己部隊該如何達成目標
   甚至要求與其他部隊合作還是要求組成個戰鬥群
   不然也會要求配屬有力之支援
   上層指揮官將依情勢考慮各部隊長之要求
   並且做成適當的修正
   這些部隊就有可能組成些戰鬥群或者其他不同的部屬,並且有更好的支援
                                                                               
   在戰鬥展開之後,各部隊依照事先的指令執行任務
   但是不同的是,這些部隊長被容許進行不同於指令的行動
   例如某部隊渡河不成,就會「立即」尋求另外的途徑
   不然是展開強襲渡河,不然就是轉換作戰軸線
   這些都可以在事後報備,不需要等到上級核准
   除非是過於重大,超出範圍太多的決定
   於是各部隊長就能依照當時的情況適切的運用兵力
   而不用拘泥於制式的命令規定
   只要能適時的完成目標,一些逾矩的行動都是可以容許的
                                                                               
   所有軍官更被要求能獨立自主思考以及接受更多的教育訓練
   因為這項指揮系統的成功前提是所有指揮體系擁有相近的教育訓練
   以及反應靈敏的獨立自主思考能力
   還有上下級之間的相互信任與指揮能力
   而使得所有指揮層級都能獨立自主的作戰
   甚至在沒有了上級指示下仍然能自行作戰
   這一切都是因為有深厚的教育訓練基礎
                                                                               
   有個例子在之前「戰鬥群」的文章已經舉過
   講的是如何讓一個軍官能不受制式教條的限制
   這樣才能更有創造力和運用資源完成目標的能力
                                                                               
   在二戰中,有太多的實例可以舉證這個指揮體系是如何的成功
   德國進攻低地三小國和法國之際
   古德林領著第十九裝甲軍突破Ardennes
   在色當附近的謬斯河準備渡河,由於前進速度太快
   以致於參謀人員來不及準備渡河的命令
   古德林當即拿出之前演習的命令,修改之後當即發佈實施
   而渡河之後繼續猛追著敗退的盟軍
   古德林甚至忽略了命令上的規定,直到上級出面要求暫時停止
   但是在爭辯之後,古德林得到了「二十四小時的威力搜索」許可
   在這樣掩護之下,該裝甲軍繼續突進
   在幾天之內,該部隊衝到了英吉利海峽的海岸上
   完全的切斷盟軍的聯絡交通線,逼的盟軍只好從敦克爾克撤退
   而這些戰果甚至超出了德軍統帥部的想向之外
                                                                                
                                                                                
   (續篇)                                                                                          
   好吧!我承認我在前面文中並不是講的很清楚
   所以很可能會造成些誤解
   不過有個前提或者重點應該是我要強調的
                                                                               
   這個指揮命令系統只能在某種環境下存在
   那就是所有個階層的指揮官甚至到最低層的士兵
   都必須接受長時間專業的訓練
   在這個環境中,所有官兵將接受一系列的課程和演練
   並且被鼓勵去發揚獨立自主負責的精神
   還要能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下立刻做出堅決的決定
   不只是看到自己的情況,更要想到上一層級的情勢發展
   而所下達的命令必須是充分扼要的並且嚴格劃分責任
   上級指揮官能充分掌握整體情勢卻不過度干涉部屬行動
                                                                               
   所以這些官兵都是被充分的教育
   相近的思考模式,自主負責的靈活應變
   絕不拘泥於制式教條而能充分運用各種資源
   只要交代作些什麼,而不用交代該怎樣的去做
   以達成目的為第一優先,集中相對優勢兵力於重點
                                                                               
   以上的這些都是德軍準則裡頭不斷再三的強調
   當然,執行起來自然不可能這樣的完美
   更會因人而異,畢竟每個人之間還是會有些微不同的
                                                                               
   至於為何在台灣就行不通?
   我想不只是在台灣行不通,在美國也可能行不通
   美國講究的是科學管理和分工合作
   也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會被系統化的分析和處理
   然後交付每個「專家」來處理
   所以很多美國人是被訓練如何成為專家和如何與其他人合作
   也就是以工業化輸送帶式的處理
   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就很可能無法正常運作
   若是該團體缺乏充分的教育訓練的話,其缺陷會更加明顯
                                                                               
   於是二戰美軍就這樣上了戰場
   雖然有了充分的工業資源以及充裕的人力補給,而盟軍仍然贏了
   其表現卻遠不如於僅僅有著貧乏資源的德軍
   而德軍準則強調的「素質遠比智力更重要」
   更能在比較雙方戰鬥力方面看出德軍的素質幫了多少忙
                                                                               
   戰後甚至美國人也漸漸往這方面靠攏
   只是相當的加強教育訓練方面的準備
   而指揮命令也稍稍的不再詳述,且給予較大的自主空間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bv2004&aid=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