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一次出國的經驗~1970年到日本東京參加【洪水預報研習】剛好遇到【大阪萬國博覽會】
2021/03/26 09:55:57瀏覽1661|回應2|推薦44

    我在1970年8月15日第一次出國,因為承蒙台灣省政府保送參加「1970年度中日技術合作計劃赴日考察研習」為期二個月,參加日本外務省和建設省合辦的【 Flood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研習班,先由「日本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發文到我國的「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文轉台灣省政府,省政府再轉令「建設廳水利局」與「交通處氣象局」推薦人選,然後再層層回報「行政院經合會」,當時台灣還在戒嚴時期(從1949年到1987年,共戒嚴38年),「台灣省政府」除了發文請外交部准予辦理護照之外,還函請「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發給「入出境證」,因為依照規定必需同時拿到護照和入出境證才能出國,戒嚴時期公務員的出國必需先經各層級機關「安全室」的思想審核,報經警備總司令部核准才會發給「入出境證」,當年有許多出國的留學生因有「台獨」或「親共」嫌疑而被列入「黑名單」無法取得「入出境證」因而長期滯留國外;雖然行政院在1978年11月已經同意將「觀光」列為准許出國的事由,但因「國民申請出國觀光規則」的管制非常嚴格,實際上直到1989年台灣廢止出國與回國需要同時持有「護照」與「入出境證」,才算真正的開放出國觀光,當年要出國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現在的中、少年人可能很難以想像。

  1970年台灣唯一的國際機場是台北松山機場(桃園國際機場在1979年底才啟用),我獨自一人搭乘中華航空的班機從松山起飛前往東京的羽田機場,因為從沒出過國,不知道客機長成什麼樣子,也不知道要如何辦理出境手續,心情是既興奮又緊張,又聽說日本東京是世界第一大都市,我很擔心日語不好(研習班用英語上課)對東京又一無所知,出了機場要怎麼去研習班報到,幸好羽田機場出境後就有 OTCA(日本海外技術協力團)派人拿著我英文名字的小紙牌在出境處等我,他開車送我到 Ichigaya (市谷)的研習中心報到,每位學員報到後OTCA 會發給研習班的教材、預支36,500日元的生活雜支費(當時1美元換365日元)、分配宿舍與介紹環境等,報到手續完成後我迫不急待獨自一人拿著東京地圖到附近的 市谷(Ichigaya)地鐵站依圖搭地鐵去嚮往已久的「淺草寺」並逛逛銀座的大街,1970年代日本的國力正盛,不論是地鐵、高鐵、報紙、雜誌到處都是「日本第一」的宣傳品和海報,因為1970年大阪正在舉辦「萬國博覽會」,東京都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外國觀光客,市面一片繁榮景象。

(1970年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的公文)

(1965年松山國際機場改建完成,照片取自聯合報網站)

(1970年的日本羽田國際機場)

(1970年中華航空以故宮及萬博為背景的廣告)

(承辦計劃的「海外技術協力團」 研習中心)

(日本東京市谷地鐵站)

(「日本政府」發給的研習結業證書)

    我們研習班的十多位男學員(沒有女生)來至韓國、印尼、泰國、寮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亞洲各國,每週上課五天,每天8:30~17:30上課,第一天安排上日本的文化 、茶道、花道等課程,上「茶道」要用跪著,因為我們都不習慣用跪的,所以特別通融讓我們用坐著,我們圍坐看著女老師慢慢的洗茶具、安放火爐、茶壺、茶杯及湯匙,弄了半天才製作出一杯綠茶,喝茶還要順時針方向先轉一圈,最後一口還要「ㄗ」一聲以表示敬意,為了喝一杯綠茶、吃一塊麻糬而跪了半天,對我這種沒有文化素養的人來說,實在是很難以接受的,「花道」也是需要靜下心來好好觀看才能瞭解一點皮毛,OTCA要我們認識一下日本的茶道與花道,但它不是我們短時間能學會的;隔天我們才正式進入研習的技術課程, OTCA安排我們每隔一週的週六及週日到大阪、京都、仙台...等地參訪 NEC、富士通 等製造「洪水預、警報」儀器的相關大廠,並到 利根川、淀川....等日本大河川的管理單位觀看「洪水預、警報」的設備並學習「洪水預、警報」運作的方法,日本人很會做公關,當我們參觀完儀器製作回到座位時,每人桌上都有一份精緻的小禮物(例如小型袖珍收音機、第一代的 I C 晶片製成的領帶夾等),OTCA 都聘請有實務經驗的老師授課,課程生動實用對於學員們回國工作頗有助益。

(NEC 發給的小禮物,用第一代晶片製作的領帶夾)

     1970年日本首次主辦世界博覽會,正式的名稱為【日本萬國博覽會】,簡稱「大阪萬博 或 Expo’ 70」,博覽會以「人類的進步與和諧」為主題,展期從1970年3月15日到9月13日,在閉幕二個星期前的週末 OTCA安排我們搭乘「新幹線高鐵」由東京到達大阪,其中有安排我們去參觀大阪萬博的時間;大阪萬博參展的國家很多,日本國內、外的遊客真是多到爆,我們「中華民國館」位於博覽會場的中心點,展覽館係由聞名國際的建築師 貝聿銘 所主持設計的,展場面積4,150平方公尺,由兩座三角型建築所構成,館內有十間展覽室,分別展出有關我國的藝術、文化、社會、觀光景點等相關資料,而館外有一隻高大的不銹鋼鳳凰,係由藝術大師 楊英風 所雕塑,象徵著【鳳凰來儀】是展場最顯眼的標誌之一,排隊參觀「中華民國館」的人潮整天洛繹不絕,我們有幸躬逢盛會參觀了二天還只看了萬國博覽會展館的一部份而已;到京都OTCA也安排我們到著名的景點如 金閣寺、平安神宮、嵐山、清水寺等地走了一趟,到了仙台則安排到 松島遊了一圈,在東京則是利用課餘或週末自己拿著地圖搭巴士或地鐵到處去旅遊,如日本皇宮(二重橋)、新宿御院、東京鐵塔、上野恩賜公園及動物園等,另外新宿、銀座、澀谷、池袋等地的百貨公司以及當年日本最熱門的電器街「秋葉原」和 服裝街「淺草」等地幾乎無一遺漏,第一次出國可謂「滿載而歸」。

(1970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的 Logo )

(1970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的太陽之塔)

(1970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的開幕典禮)

(大阪萬博的旗幟中華民國國旗排在第二支)

(大阪萬國博覽會的中華民國館)

(中華民國館外 楊英風 大師不銹鋼鳳凰雕塑)

(大阪萬博參觀中華民國館的人潮大排長龍)

註:因年代久遠所拍照片都已模糊不清或遺失,所附照片多取自網路大小不一敬請見諒,如有侵權請告知取下。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tsamia&aid=157713553

 回應文章

終南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5/29 15:00


BJ周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4/12 23:22

中華民國參與國際活動的盛況

今日大不如昔了.....

samia(ytsamia) 於 2021-04-13 11:25 回覆:
對岸一直壓縮我們的國際活動空間,1977年我去美國讀研究所時,當時連一個中國留留學生都沒有,現在時勢逆轉,反而他們人多勢眾,局勢就是如此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