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梁皇寶懺之由來※星雲法師講述
2009/12/12 08:11:34瀏覽7119|回應0|推薦28

眾生無始劫來所累積的貪、瞋、痴、等根本煩惱,不斷的造惡積罪,其所造的惡業,為眾生帶來無量無邊的煩惱與痛苦,使其輪迴於生死苦海,永無止境。佛法的殊勝處,即是指出一條解脫的正道,讓眾生們從煩惱與痛苦中,獲得真正的解脫與自在。在佛陀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中,懺悔罪障是所有法門的前方便。唯有罪障消除,方能使般若智慧現前。

大乘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禮佛求懺一向受到祖師大德們重視。「經懺法事」,本出於大乘的方便道,演化為應赴世俗的法事,從適應世間來說,是有相當意義的。任何宗教,普及社會,對信眾都會有一定的宗教義務。

經祖師大德們大力提倡,目前在佛教界的地位以《梁皇寶懺》較為重要,舉凡佛寺的水陸大法會,此懺儀皆是必備的修誦法,亦是中國流傳最久的一部懺法。

《梁皇寶懺》又名《慈悲道場懺法》,由梁諸大法師集撰並收錄在大正藏第四十五冊中。最初之慈悲道場四字,是指因夢感得而言。在懺文前面即已說明:「立此『慈悲道場』四字,乃因夢感,彌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後劫,依事題名,弗敢移易……」。這段文字顯示該懺是因為製懺文的緣起者,作夢感應到「彌勒世尊」而立名「慈悲道場」。因為「彌勒」又稱「慈氏」。而懺文中禮拜諸佛時,都是先禮拜「彌勒佛」,其次才是「本師」與其他諸佛。由此可見「梁皇寶懺」非常重視「彌勒佛」與「慈悲」。

此懺是懺罪消災,救度亡靈的法事。據卷首所附〈慈悲道場懺法傳〉序文,知此懺法相傳創始於梁武帝,故稱《梁皇寶懺》、《梁皇懺》。元末,覺岸的『釋氏稽古略』(卷二)說:「梁武帝之原配郗夫人,妒忌側室,生性殘酷,發口有如毒蛇;三十歲時忽夭亡。其生前心懷瞋毒,致死後墮落蟒中,靈性不昧,知其業因;至帝登基次年,現形宮中,訴其苦狀,及所作諸惡業,求帝救拔脫離此苦,帝閱覽佛經,為製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懺禮,郗氏乘此功德,乃得生忉利天。」這是《梁皇寶懺》的來源。

《梁皇懺》特別指出「怨從親來」。許多怨懟其實是親近的人造成的,「得起怨恨,皆由親近,以三毒根,自相觸惱,以觸惱故,多起恨心。」這段懺文更發人深省。在佛教中,禮懺是一種透過懺文反省自己種種錯誤的言行,進而發願改過遷善的修行法門,也是一種轉化心靈的方式。因此,《梁皇懺》寫出真實人生的百態,像面明鏡,讓我們照見真實人生的種種苦迫。唯有認清楚生命的短暫與困境,才能遠離黑暗,走向光明。

《梁皇寶懺》是一部與修持生活結合的懺法。因為真正的重點乃在於唱誦與觀想的內容。把懺儀化成為一種具體實踐的修持生活,以便取得懺除罪障的清淨,能夠使我們更有信心及依據性地禮佛求懺。《梁皇寶懺》的重心思想在前兩卷中,其餘卷數的內容皆從其中開展出來。因此,可依前兩卷的內涵(歸依、斷疑、懺悔、發菩提心、發願、發迴向)中尋獲禮懺的方法及理念。此乃教導發菩提心,修慈悲行之寶典。

舉凡眾生,由於過去所造罪業的影響,福盡隨業,墮於苦處。所以對宿習惡業,勢必要示悔罪意,發願信奉致禮諸佛,以除罪生福,否則難以有所成就。若我們能時時發慚愧心、懺悔心,培養對生命的尊重,心的覺醒,自然就能達到淨化與提升。不僅懺罪清淨,更可以證得三昧、開啟智慧、而得解脫。至今千餘年來,世人欲報親恩,薦拔祖先及冤親債主,或為在生者消災祈福、除病延年等,只要禮懺者至誠懇切地懺悔,功行圓滿時自然感發善相,得到不可思議的懺悔功德力。可謂冥陽兩利,法雨均霑,至為殊勝!

《梁皇懺》即「慈悲道場懺法」,俗稱「金山御製梁皇寶懺」,是佛教懺悔滅罪的懺王,也是經懺中生亡兩利的寶典,歷代以來頗受民間歡迎。因此,佛寺多有舉辦「梁皇寶懺法會共修」,常見舉辦的時間是正月、四月、七月,期間為七天左右。有時也因應居士的請求,為往生的親人特別禮拜《梁皇懺》。

以慈悲救度聞名的《梁皇懺》,背後有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要從梁武帝的皇后郗氏說起...。裡頭所寫的其實是真實人生的百態。

從一條大蟒蛇的懺悔開始;

和《慈悲三昧水懺》一樣,《梁皇懺》的緣起,也有著一個傳奇的故事。這故事要從梁武帝的皇后郗氏說起。

自從郗后死後,武帝日夜鬱悶不樂。一夜,驀然驚見一條大蟒蛇盤繞樑柱,武帝驚駭極了!不料,蟒蛇幽幽地訴說:「我就是郗氏,生前嫉妒六宮嬪妃,動心發口,有如毒蛇,因心懷瞋毒,死後墮為蟒蛇。不但飽受飢餓,也無洞穴可棲,身上每一鱗甲被蟲啃囓,如刀割一般。...希望皇上能做功德來救拔我。」

武帝聽後,萬分感慨,不一會兒,蟒蛇不知去向。次日,武帝集合高僧,問有何善法可為郗氏贖罪脫苦,寶誌禪師回答必須禮佛懺悔方可,於是武帝請寶誌等人編輯了懺文十卷。禮懺完畢後,室內異香撲鼻,抬頭見一位容貌端麗的天人,說:「蒙皇上禮懺功德,我已脫蟒蛇之身,超生忉利天,特來拜謝。」說完不見蹤影。

這懺法便以梁皇為名,稱為《梁皇寶懺》,又以佛法慈悲救度,又名《慈悲道場懺法》。至今千餘年來,世人欲報親恩,薦拔祖先及冤親債主,或為在生者消災祈福、除病延年等,多虔敬禮拜此懺,感應故事流傳不斷。

《梁皇懺》寫出真實人生的百態

那麼,《梁皇懺》的內容到底是什麼?為何能「懺文舉處罪花飛」,超度墮落為蟒蛇的皇后升天呢?

在佛教中,禮懺是一種透過懺文反省自己種種錯誤的言行,進而發願改過遷善的修行法門。因此,翻開《梁皇懺》,你會發現裡面有各種形形色色的「惡人」與「惡行」,也有造作惡行之後所受的種種果報。

例如,「或為田業,或為舍宅,或為錢財,更相殺害」;或「陡秤欺狂、傾陵下劣,或偷盜他財,以自供給,無有誠信」;或「小不適意,便大恚怒,取諸眾生,種種惱害」。還有惟恐「我不勝人,人能勝我」,於是以「華門望族」、「多聞識達」、「篇章計藝」等凌人傲物。其中兩句令人拍案:「言己者,則靡德不歸;說他者,則何惡不往。」

仔細地想想,這不就是現實人生的寫照嗎?即使沒作奸犯科,大部分的人總喜歡讚揚自己,詆毀他人,甚至損人以利己。這都是由於牢不可破的「我執」使然,因而從身體、語言、意念之中,造作種種貪婪、瞋恚、愚癡等行為,使得人際間怨懟無量,苦惱無邊。

在種種人際苦迫中,《梁皇懺》特別點出「怨從親來」。許多怨懟其實是親近的人造成的,如果是兩個不相干的人,何來怨懟?「得起怨恨,皆由親近,以三毒根,自相觸惱,以觸惱故,多起恨心。」對照許多當今社會親友間相互傷害的案例,這段懺文更發人深省。

與其說《梁皇懺》是談論「罪與罰」,倒不如說它像面明鏡,讓我們照見真實人生百態。只有看清楚生命的有限與困境,才能走出黑暗,迎向光明。因此,《梁皇懺》便引導禮懺者由皈依三寶開始,深信因果,慚愧懺悔,發菩提心,出離地獄苦,解冤釋結,並生自慶心,知恩報恩,警念無常。最後發回向心,以求解脫、離苦得樂。

懺悔是一種轉化心靈的方式

「善惡二途,皎然可見。罪福果報,諦了無疑。唯應努力,勤行懺悔。」《梁皇懺》強調,只有懺悔才能除滅一切怨懟。因為要改變命運,還是得從「心」轉變起,懺法是幫助我們看見並轉化自心的一種法門。

或許有人認為:「自己沒做錯事,何須懺悔?懺悔不是大奸大惡之徒的事嗎?」但人常常是善忘且昏昧的,在不自覺中產生不善的念頭或行為,傷害眾生而不自知;人常常也是無法自主的,在情緒或偏見的牽引下,很容易做出悔不當初的事來。若我們能時時發懺悔心,培養對生命的尊重,心也就能醒覺而柔軟,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這不是道德救贖,而是心靈的淨化與提升──慈悲一切,怨親平等。

拜懺就能消除罪業嗎?

如果把一把鹽放在小杯子裏,那肯定是難以下嚥的苦與鹹,但若放在一大缸水,鹽的味道就得以稀釋。我們的業猶如鹽,懺悔如水能沖淡我們累生劫來造作的罪業。

何謂十供養;

梁皇寶懺,內容共有十卷。每卷開頭都會依照供養的供品來唱讚,如卷二的「花奉獻‥」、卷三的「燈晃耀‥」、卷七的「天廚供‥」等,共十種供養物奉獻於佛前(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各有其不同的功德同時具有十種不同的象徵意義;十供養蘊含著豐富的佛教典故,且透露出豐富的漢傳文化,及透露出供養者的特殊期許。象徵與會者為祈請佛菩薩降壇加持演法而獻上歡喜至誠之意。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a6969&aid=357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