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追尋曼荼羅般的記憶
2020/12/01 19:43:37瀏覽1054|回應0|推薦37

 (竹林禪寺與愛蘭古厝合成相片)

竹林清吟雪禪寺
夢裡崩壞曼荼羅
愛蘭絮語何所依
煮字療飢英四 B

====================================== 

   那一年寒假合歡山之行的前一天,同學們作了一趟埔里「愛蘭烏牛欄
台地」巡禮,我們從 K 的家裡出發,沿著海拔幾百公尺的愛蘭台地而
下,然後順著中埔公路走過吊橋,經由蜿蜒崎嶇的山間小路,來到一處
坐落於竹林之間的禪寺。

   該禪寺內供奉千手觀音,外面則有一處圍籬空地,當下寂靜與清幽的
山中環境,似乎讓人備感寂寥與侘寂之情,當時留下一張略帶青澀味道
的相片,隨後散步繞著愛蘭台地北側山中小徑,大致走過一大圈的方式
回到K的住家古厝。

   將近半世紀回顧此一張老照片之際,剛好有一個機緣再度故地重遊,
雖然時空更迭而覺得回首已非當年時,不過當年同儕呼朋引伴徒步山城
之旅,沿途接近圓形路徑圖,像似「曼荼羅」而框住了青春歲月;這個
圖騰含有許多五虎崗與山城好友所摻雜的記憶,因而宛如細膩的彩繪曼
荼羅,如今卻隨著時光逝去而流轉,並且似乎逐漸崩壞。

   我們把當天的行程當作曼荼羅一般地回憶,也許是由於路徑大致以圓
形繞了一大圈,所以讓我們想起西藏喇嘛專注繪製曼荼羅,好像是一種
蘊藏內外修為的功夫,而大師們充滿虔誠與專心一意地作畫,看到就讓
人興起肅穆而敬仰的心情。

   除此之外,愛蘭烏牛欄台地之旅的過程,沿途我們經過西洋教堂、寧
靜的校園、傳統宗教寺廟、橫跨溪流的愛蘭橋、風景秀麗的遠山近水天
然美景、山坡上的石雕創作藝術、古色古香的吊橋、千手觀音的禪寺,
以及平埔族望麒麟公的古厝等景致,其中包含著諸多鄉野傳奇和悲壯的
歷史故事,所以從踏青的內容來看,是不是象徵著曼荼羅所隱喻的生命
過程呢?從起始點開始散步、巡禮,然後回到了終點的時候,竟然是在
不同時間卻是相同地點的再度重逢,像極了天文與科普專家所詮釋的時
空理論,也象徵「莫比烏斯環」的本質那樣神奇,真是令人覺得不可思
議!

   在觀音禪寺瞻仰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時候,K表示禪寺所供奉的菩薩
金身,當時是國內極其珍貴的佛教造像,而且從南洋專程請回來的樣
子;當下覺得如此福分而能夠得此因緣,著實讓我們不禁感受到一種祥
和與慈悲的氣氛而心情愉悅。

   由於當時的山城巡禮造訪竹林中的觀音禪寺,而且留下一張泛黃的相
片,因此此刻想起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四部曲所連貫的故事,故事
主角從《春雪》、《奔馬》、《曉寺》到《天人五衰》一路走來,似乎
都在尋找內心那一塊模糊的記憶。

   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四部曲所追尋的記憶,乃是透過主角本多繁邦與
松枝清顯、飯沼勳、月光公主與安永透等四個人的故事,四部曲的故事
情節一氣呵成,橫跨了一甲子的歲月而各自鋪陳成為既獨立、而又相互
連結的小說。

   為什麼四個人像似獨立的故事,卻由本多繁邦從年輕到八旬老人的歲
月而串連起來呢?原來三島由紀夫的故事主軸,始終著墨於探討一項從
未證實的輪迴轉世現象;換言之,也就是現實生活裡前三個人,大致在
成年約二十來歲時過世,可是卻又隨之而經過輪迴轉世,然後和本多繁
邦相遇。

   三島由紀夫透過本多繁邦所經歷過的生活故事,把上述四個人身上有
三顆黑痣的圖騰相結合,來當作一直追尋輪迴轉世的證據;作者甚至把
場景拉到泰國與印度佛國世界,透過當地寺廟景觀、佛教教義、生死
觀、社會階級層次分明和許多法事儀軌,來詮釋大乘、以及小乘佛教的
區別,並且表達自己對於命「唯識觀」的論點。

   然而這些故事畢竟太真實又充滿神奇性,因此直到旄耋老人本多繁邦
最終再度登上奈良月修寺,與相隔一甲子的禪寺老師太重逢的那一刻,
終於把一輩子所經歷與追尋的過程,倏地引領到另一個難以解釋的情境
當中,以致於當下禪寺與訪客輕盈而清晰的足跡,不再是經得起凝視的
記憶,而只是剩下蟬鳴、鳥叫的菩提世界……。

   回過頭來看到我們當時在山城觀音寺所留下的相片,經過半世紀時空
轉變所帶來既清晰又模糊的記憶,像極了豐饒之海最終章裡的本多繁
邦,當下實在分不清究竟甚麼才是真實?而甚麼又是那些虛無飄緲的故
事?

   我們不曉得時空轉變的原因,是否應驗了科學家所提及的「撞擊」理
論?或是天文學家一直探討的黑洞之說?抑或宗教哲學所認定的轉世輪
迴教義所致?

   其實很多朋友也許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因緣具足而邂逅某些人的時
候,心中不禁覺得:呦!你也在這裡!

   假如把這樣的心情,套在大部分人所極其珍惜的緣分之上,也許就像
似日本茶道所標榜「一期一會」的境界,因為那是需要多麼難得之福
分,才可以在浩瀚時空中相遇、相知而相許。

   此刻不禁再度想起 M 曾經提及「階段性朋友」的感慨,雖然是一種
心有所感而嘆息的想法,不過倘若印證上述的曼荼羅心情,則可以看待
生命中諸多繁華際遇,終將宛如抹去曼荼羅極其精緻的畫像那般消逝,
所以其實面對崩壞的過程也是一種美學;因為崩壞、死亡與消逝的結
果,才會凸顯出當下擁有的可貴,這就是得與失之間極為簡單的邏輯,
而且人們無時無刻都會經歷此種機遇和過程了。

   因此基於此種心情,我們看待一張泛黃老相片之際,心中是否會興起
一種懷念、感慨、不捨的心情?或是相反而回憶起甜蜜的滋味呢?走筆
至此不禁思索:也許人們在歲月悄然流逝的過程當中,每個人都會選擇
最適合於自己的方式來面對,因為那是最終於內心、而誠實呼應自我的
生活態度吧!您說是不是呢?

(金門日報副刊109.11.26副刊文學)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rolin&aid=153918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