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16 07:07:08瀏覽3822|回應0|推薦5 | |
「三八」,是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一個詞語,是台語對女人舉止輕浮,做事魯莽、瘋瘋癲癲、不夠莊重、到處八卦之貶稱,台灣羅馬式拼音為 sam-pat 。
有關「三八」的由來,最常聽到的幾個說法都和每月的初八、十八、廿八的日子,合稱「三八」有關。第一個說法是鴉片戰爭以前,清朝只有少數地方開放西方洋人前來經商貿易.由於被視為夷人,這些洋人平時只准住在特定的會所,每逢初八、十八、廿八的日子,才被允許上到市街。因為他們的外貌舉止都異於本地人,往往被視為怪人。日久之後,當地居民就習慣稱說:「今天什麼日子?是不是那些〝三八〞又要來了?」進城看「三八」的說法於是形成。 第二和三個說法有點小差異。第二個說法是清朝令這些外國人的男眷女眷分開,只有逢八才能相會,當相會日外國女人總是打扮得花枝朝展,引人目光,所以稱看「三八」。第三是西風東漸,因為歐洲女子衣著時髦,本地女子看了喜歡,紛而效尤。清朝政府於令本地女子逢八才能光明正大上街,因而形成「三八」的由來。 無論那種說法,這些典故應該不是發生在台灣,為何台灣人會出現「三八」這個說法,實在費人疑猜。 同樣對女人不公平的「三八」不只如此,它也發生在女人的臉上。這裡的「三」是指面部三處會呈現「八」字形的紋理,分別在額頭、眼袋、法令紋,這特徵最為明顯出賣女人年齢,因為年過三十歲的女生會開始浮現「三八線」,並逐年加深。 「三八」線的出現,元凶就是廿五歲開始自然流失膠原蛋白,令到肌膚表皮層失去承托力,加快額紋、眼袋、法令紋呈現。 第三個「三八」還是和女人有關。聯合國從 1975 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確認普通婦女爭取平等參與社會的傳統。這個節日是數十年女權運動的結果。1857 年 3 月 8 日,美國紐約的服裝和紡織女工舉行了一次抗議,反對非人道的工作環境,12 小時工作制和低薪。遊行者被警察圍攻並趕散,兩年以後,又是在三月,這些婦女組織了第一個工會。 1908 年 3 月 8 日,15000 名婦女在紐約市遊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報酬享有選舉權,禁止使用童工。她們提出的口號是「麵包和玫瑰」,麵包象徵經濟保障,玫瑰象徵較好的生活質量。五月,美國社會黨決定以二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做為國內的婦女節。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歐洲的婦女們也於 1913 年 3 月 8 日走上街頭,通過舉行和平集會等形式反對戰爭。1917 年 3 月 8 日,當時的俄國婦女舉行罷工,要求得到「麵包與和平」。4 天後,沙皇被迫退位,俄國臨時政府宣布賦予婦女選舉權。 最後一個「三八」不在台灣,而在朝鮮半島。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由於美俄等西方列強和東方崛起的日本帝國覬覦朝鮮半島,南、北韓以北緯 38 度為界多次分合。1950 年代的韓戰休戰後,依據朝鮮停戰協定,三八線兩側的朝韓非軍事區寬約 4 公里、長約 248 公里。線以北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控制,以南為大韓民國控制。 來源:網路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