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14 06:06:07瀏覽4924|回應0|推薦2 | |
「香港腳、香港腳,癢又癢」,(看廣告)這首留傳幾十年的成藥廣告仍令人記憶猶新,很多人知道香港腳,卻不知道它還有個更正式的名稱叫『足癬』。在西方,這個皮膚病的通俗英文名稱為 Athlete's foot ,大概是運動員的腳比較容易長癬之故吧。
那為什麼是香港腳,而不是澳門腳或台灣腳呢?這個名稱來源有幾個說法。 第一種說法: 香港腳名稱來源與英國派軍駐港有關。清朝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割讓香港給英國。由於英國人習慣在乾燥的歐洲生活,來到潮濕悶熱的香港,加上沉厚不透氣的軍靴,很多軍人的腳掌都患了不明皮膚病,長了許多細小的水泡,有些紅腫化濃,奇癢難忍,但歐洲醫生從未見過此種病,就將其視為香港的一種流行病,並命名為香港腳 (Hong Kong foot)。 第二種說法: 更早於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當時很多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而大部份傳教士都是醫生,他們發現香港有很多人得有脚氣病,反覆追查及研究後,發現除了天氣潮溼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跟香港人的飲食習慣有關。因為香港人很早已開始食用白米,先將禾穀去糠得到糙米,糙米再打進一步磨製才成白米。而原來糙米含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維生素,當缺乏時便很容易得到皮膚病。而香港人以米為主食,又很少食麵之外的穀類,營養得不到補充,再加上天氣問題,才滋生真菌,成為腳氣病。 第三種說法: 1930 年代,戰火迫使越來越多上海人避難來港,很多不習慣華南潮溼的天氣而染上「香港腳」,他們將這個小病歸疚香港的天氣,久而久之,「香港腳」之名便不脛而走。上海人不單對港經濟貢獻良多,而且還為香港的常用詞彙增添一員。 一直以來,不同地方的人都會以別的地方名為「香港腳」定名。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香港人稱之為「星加坡腳」,而星洲人卻稱之為「曼尼刺(馬尼拉)腳」。現在,「香港腳」一詞,已為現今的香港人所普遍接受,甚至成為久居香港的外國人所用的詞彙。 即使西方醫學在華人地區蓬勃發展,早期的翻譯名稱「香港腳」仍舊比「足癬」及「運動員腳」更為普遍,繼續成為此一疾病的通行名稱。 推薦連結: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