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記憶(賽姬的秘密花園10)
2013/07/15 21:31:51瀏覽1224|回應0|推薦0

 

記憶(賽姬的秘密花園10)
沈政男

一位臉書好友跟我比賽誰是記憶之王,他說記得二十年前高二上學期某月某日歷史課上到文藝復興,在課本第一百五十八頁見識了「最後的審判」這幅畫,然後十二年後某年某月義大利蜜月之旅在梵諦岡一償宿願親眼目睹了真跡,一連舉出三、四個這類例子,洋洋灑灑寫了上千字。

我說我用一小段記憶就贏過你:我記得小時候母親將我抱在懷裡走進衛生所打預防針。

認輸了吧?那衛生所就在台中市金山路上,路頭是我的母校衛理幼稚園,路尾也是母校忠信國小。

我是記憶之王,隨時都在回憶,永遠活在過去,當下一點點聲光氣味刺激,就能將我擲入時光機器,丟回前塵往事的某一個位置,或許是童年小巷午後,或許是情竇初開的悸動,也或許是當兵站夜哨的孤寂。

紫韻就是被我一張永遠在想事情的臉迷住了。

其實每個人都是記憶之王,人腦若是一座冰山,水面以下都是記憶,水面以上才是感知推理組織判斷這類腦功能。記憶是思考的基礎,也是一切腦功能的立足點,沒有記憶就沒有智慧。

記憶的冰山裡最大片的就是情景記憶、事件記憶(episodic memory),也就是高二某月某日讀到什麼課程,或者昨天晚上吃牛排大餐,剛剛打開臉書動態時報最上頭有一張「大亨小傳」劇照,這一類記憶。自傳式記憶,依照時間軸從有記憶開始,一路寫進腦海記憶庫。

初吻跟誰在什麼地方記得起來吧,但跟第三任女友第三次上床在什麼地方大概就忘了。不是真正忘記,只是存在冰山的某一個角落,暫時沒有喚起而已,有一天,我是說有一天,可以發明記憶讀取器,把腦海所有記憶,一絲一毫全部轉錄在紙上,像做腦電波一樣。

另外有一種記憶叫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這是透過情景記憶累積而成的概念性或知識性記憶,例如太陽從東邊出來、狗有四隻腳、米開朗基羅畫了「最後的審判」等等。

情景記憶跟語意記憶合稱陳述記憶(declarative memory),或者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也就是喚起記憶的時候,通常是有意識的,可以明確想起的。

陳述記憶,特別是情景記憶,在失智症病人身上最先喪失,失智的第一個徵兆,通常就是剛發生的人事物記不起來。

跟陳述記憶或外顯記憶形成對照的,是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或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指的是執行某項動作或行為的記憶,例如騎單車、游泳、打字等等,這類記憶喚起運用的時候,通常是無意識的,也不曉得自己怎麼知道,好像自動湧出一樣。

程序記憶一般都是由陳述記憶累積而來,像學打字初期要記鍵盤位置,久了才變成閉著眼睛也能打。

弄清楚了嗎?想起來跟第三任女友第三次上床在什麼地方了嗎?這是情景記憶。第三任女友叫什名字?這也是情景記憶。她喜歡你吻她耳垂也是。但耳垂是性感帶,性感帶這三個字是語意記憶。至於吻性感帶,舌頭要怎麼舔怎麼鑽怎麼震動,這是程序記憶。

但上面這些都屬於所謂的長期記憶(long- term memory),也就是已經記在腦海裡了,但在此之前,必須先經由腦部進行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或者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把資訊登錄、初步貯藏在腦部,才能轉換成長期記憶。工作記憶與短期記憶的意義不盡相同,前者著眼於記憶架構與功能,後者與記憶的時間性有關,但兩者重疊頗多。

工作記憶的概念來自電腦的記憶體,六十年代英國心理學家 Alan Baddeley 提出了工作記憶的架構,很有啟發性。

工作記憶就是把資訊暫存起來,以供後續運用的能力與步驟,主要有兩種途徑,一個是透過語音迴路(phonological loop),也就是在心裡默唸,另一個是藉由心田刻痕(visuo-spatial scratchpad),也就是在腦海寫黑板,然後透過執行功能納入長期記憶區。

工作記憶有一定的限度,就跟電腦的記憶體有一定容量一樣。人腦的記憶體容量是所謂的魔術七(magic 7),也就是在不覆誦的狀況下,一次只能記住七個左右的數字。

知道意思嗎?要別人唸一組數字,一秒一個,5、3、7,唸完後由你覆誦,537,然後逐漸增加長度,大概超過七位數就會記不住了。

工作記憶是很重要,也是很有趣的人腦功能,因為外來資訊過了這一關,進到腦海深處,就是死板板的長期記憶,存在腦中的硬碟裡了。

人的決定過程,今晚要吃什麼、明天跟什麼人約會,都是在工作記憶裡完成,若說工作記憶是自由意志之所在恐怕也不為過。

(圖片來源:http://www.human-memory.net/types.html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794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