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命非遊戲 引導孩子回真實世界
2019/06/27 12:19:34瀏覽782|回應0|推薦8

生命非遊戲 引導孩子回真實世界

2019/4/30 人間福報 (論壇11版)

作者:陳雪麗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儒道研究協會儒道書院講師)

據報導,一名四歲幼童玩手機,近視飆破六百五十度。原來是阿公阿嬤幫忙照顧孫子,發現只要餵養手機,孫子就很安靜,老人家也樂得輕鬆好帶,沒想到害孫子重度近視,提早中「進士」。 

許多孩子從小就是電子產品的重度使用者,太早接觸電子產品,不只近視,還可能導致黃斑部提早病變等,也影響孩子日後閱讀長篇文字的能耐。從小長期接受影像刺激者,很難要求他耐心閱讀文字資料,當然影響入學後的學習表現。 

坊間App的遊戲設計,多數強調即時回饋與獎賞,偏向「刺激─反應學習理論(S-R learning theory)。S是刺激(stimulus),R是反應(response),亦即提供什麼刺激,就產生什麼反應。如果孩子從小就從電玩遊戲中養成只要給S就會得到R的行為模式,缺乏等待、思考,乃至縝密觀察的過程,挫折容忍力也降低,分不清楚現實還是虛擬,甚至誤以為把人殺死後,只要按下Reset鍵就能馬上復活,遊戲又可以再來一局。 

人類的思想與行為模式,不可能像貓咪逃離迷箱(Puzzle Box),或是狗狗看到食物就會流口水的動物實驗這麼簡單。如果孩子從小在3C產品的遊戲訓練,以及刺激反應的應對方式下成長,就有可能會讓人類最珍貴,人之異於禽獸者的思考能力、價值判斷與人倫互動關係,陷入單向性「刺激─反應」的危險。 

虛擬電玩世界與真實滋味的人生截然不同,孩子未來進入社會職場,必須面臨工作、生活、情感等問題,沒有一個問題有標準答案可背誦,每項難題都需靠價值判斷與複雜抉擇思考的能力,這些棘手複雜的多面向問題,不可能化約為提供刺激,就會產生相對的預期反應。 

各式App聲光電動遊戲刺激的開發,蘊含龐大廣告商機,陷阱、誘惑無所不在,孩子有沒有因之成為犯罪集團招攬對象、誤入色情網路的可能?虛擬實境遊戲的極大化,可舉電影《飢餓遊戲》為例。施惠國的都城,強逼十二區都必須派出年齡十二至十八歲的少年少女,他們都是「貢品」,必須在競技場內互相戰鬥,直到剩下最後一個生還者為止,整個殺戮歷程,透過電視節目直播,呈現在觀眾面前。 

人為萬靈之首,宋朝理學家周敦頤主張「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人得天地之醇正秀異,在萬物中最為靈敏睿智。生命絕不能墮落為一場嗜血殺戮的「飢餓遊戲」,不能讓孩子從小沉迷3C電玩遊戲虛幻的世界,應該引導走入真實世界,學習處理七情六慾與生活難題、善盡人倫、人際互動之道,體現人之所以為人在天地間最為靈秀的價值! 

陳雪麗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儒道研究協會儒道書院講師)


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550112

1050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euechen&aid=12779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