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20504-18 南二段轉馬博拉斯橫斷下嘆息灣_序
2013/05/26 23:02:52瀏覽6540|回應0|推薦2

      「嘆息灣」一詞自山界得知後,其谷地般的仙境、灣灣碧綠的哈伊拉漏溪及晨間初陽
透射谷地草原坡時水氣蒸發有如大地呼吸之景,再再的渴望讓人想親身經歷一番,於是在
前年(2011年)便規劃著馬博下嘆息灣行程,但均因天氣或斷橋事故只能將其改往南三段、
甘卓萬下武界。

      今年再次規劃相同行程,然行程將至之時又逢八通關古道3.8K處棧橋因落石毀損無
法通行,只能將行程再改自南二段轉馬博橫斷下嘆息灣,惟時間長達15天之下成員僅剩2
名-我與子雲姐,最後在證件、裝備與糧食備齊並帶著不甚理想的天氣下,5月4日一早搭
著火車往向陽森林遊樂區出發。

      一路上雖得忍受著14天的濕鞋襪與大都不佳的陰霾霧雨天氣,但總是在幾處轉折點中
讓我們能順利完成這長達半個月、140公里的南二段轉馬博拉斯橫斷縱走行程,並且親身
造訪這谷地中的嘆息灣之境。
 
1020504-18_南二段轉馬博拉斯橫斷下嘆息灣航跡圖


D1_1512,重裝自向陽森林遊樂區出發,H2226M


往向陽山屋同時巧遇郭英豪大哥,並於山屋時與之合照


D2_0450,晨間向陽山屋出發,H2852M


稜線雲海山巒一景


接近中午時的山嵐又布滿周遭之間,在三叉山叉路前交錯隊伍中巧遇子雲姐前參加的山社響導


1517,抵拉庫音溪山屋後,傍晚便下起小雨來,H2720M


D3_0607,拉庫音溪山屋穿過箭竹林上切至稜線時的晨曦初陽


稜線草坡上雲與山巒一景


0831,南雙頭山眺望雲峰一景,H3356M


D4_0522,轆轆谷山屋上切草坡時之日出山巒與雲海


遠眺轆轆山-左,與轆轆山東峰-右


稜線遠眺轆轆山東峰,向陽山等等山巒


1158,雲開瞬間下的塔芬池,H2935M


D5_遠眺達芬尖山


腰繞達芬尖的碎石崩壁


往大水窟山屋間的稜線與山嵐


山嵐下的大水窟池與大水窟山屋


大水窟山屋前活躍的水鹿們


D6_漸行漸遠的大水窟山屋與偌大的稜線草原


回望雲開間的大水窟山


大水窟山與稜線山巒


八通關古道間的松針林徑


1225,八通關山,H3335M


1816,傍晚雲開間的白洋金礦山屋


D7_0548,秀姑坪續往秀馬遺址之晨間稜線


腰繞秀姑巒山間的刀片岩與林徑


腰繞秀姑巒山間遠眺山巒一景


0848,秀姑巒山,H3805M


氣勢雄厚的馬博拉斯山


秀馬遺址往最低鞍間稜線的杜鵑花叢


D9_0551,天氣不佳的馬博拉斯山,H3785M


往盆駒山下切時,遠方雲開間南三段的儲山與無雙山稜線


往盆駒山下切時另一方雲開間的稜線


0958,霧起盆駒山,H3022M


D10_天氣稍稍好轉間的烏拉孟斷崖


烏拉孟斷崖第一段續行


危險的第二段烏拉孟崖壁斷崖


尚須上切五座山頭後才能踏上的馬利加南山


雲開間藍天下的稜線草原坡


1602,馬利加南山頂遠眺雲開間的山巒雲海,H3546M


天氣允許下續往馬利加南山北峰並朝嘆息灣而去


D11_0734,馬利加南山北峰前看天池旁出發


0956,林間稜線處遠眺谷地裡嘆息灣一景


1049,森林後的嘆息灣


嘆息灣上的水鹿


谷地裡的哈伊拉漏溪


嘆息灣裡偌大的草原坡果嶺


D12_0632,晨曦藍天下的嘆息灣谷地


朝陽活絡大地呼吸的天然景色-草原坡水氣蒸發


朝陽下的嘆息灣


再見了,嘆息灣


指引尋訪嘆息灣的布條


1446,再回到馬利加南山繼續馬博拉斯橫斷之行


D13_0758,塔比拉斷崖


塔比拉斷崖續行


南三段及義西請馬至山到馬利加南東峰山屋間的稜線


1202,午間時陰霧天的馬布谷


馬布谷


D14_1100,又是天氣不佳下的馬西山,H3443M


1422,喀西帕南山上完成本次縱走最後一顆百岳,H3276M


遠方飄渺若現的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交錯之美


滿布青苔的溪溝下續行


1642,荒涼的太平谷地已不復久遠前的太平村了,H2681M


D15_三大螞蝗林道之中平林道,路況也是非常的不好


1243,玉林橋崩壁下的溪谷稍作午餐與休息


蠻荒,殘破與崩落的中平林道


1606,終在林道18K處完成這艱辛半個月的山旅行程,H1343M


行程照片如後:(僅整理部分相片)
  https://picasaweb.google.com/110650093643448958504/102050418_
   下一篇:1020504-18 南二段轉馬博拉斯橫斷下嘆息灣_D1&D2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ctseng666&aid=7676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