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RSS Feed Link 部落格聯播

文章數:96
中文在台灣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2015/10/11 19:00:08

2015-09-17 11:30
【台灣】2015-09-17 11:30
【台灣】中文在台灣

去年剛開始寫這個部落格時,自己的中文已經20多年沒有常用,所以遭遇了一些困難。最彆扭的是Google Pinyin輸入法採納大陸的發音為標準,當遇到台灣發音不同的字,就可能卡在那兒,不知從何著手。後來搜尋網上的資訊,找到一篇很好的文章,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並且裡面提到了海峽兩岸中文發音差異的來源,主要是光復初期,國民政府請齊鐵恨先生制定標準發音,教導台灣民眾。齊先生不但是老北京,而且是老學究,家裡說話用語包含了一些古音,結果就造成了今日的差別。

其實語言的目的在於表情達意,原本就是相約成俗。昨天有讀者要更正我寫的“每下愈況”,這是《莊子》裡的原版,後來被改成“每況愈下”,意思也變了。我小時候被告知前者才是“正確”的,這就有些矯枉過正了,兩者應該都可以通用的。至於像是“莫名其妙”誤寫成“莫明其妙”則還沒有被普遍接受,那麼大家還是小心點,以免教育程度被誤認為低等。在發音上,還是統一為佳,以利溝通,所以我自己也用心學大陸的版本。

我提到的那篇文章叫《從兩岸對<垃圾>的讀音說開去》,節錄於下:

=====================================================

原來不知道大陸標準普通話的“垃圾”與台灣標準國語的“垃圾”發音完全不同:普通話把它叫lājī;國語則將之稱lèsè,聽起來就像“樂色”。

與台灣友人相處久了,接觸台灣的廣播影視節目多了,在再加上查看台灣出版的字典,便發現在標準“普通話”和標準“國語”中,不少常用字的發音都不一樣。其中最典型的一個是“我和你”的那個“和”字:在大陸讀成hé,台灣則讀​​成hàn(汗)。此外,還有一些例子,如:“滑稽”,大陸讀huáji,台灣讀ɡūji(古稽);“液體”,大陸讀yètǐ,台灣讀yìtǐ;“攜帶”,大陸讀xiédài,台灣讀xídài;“一艘”,大陸讀yīsōu,台灣讀yīsāo;“曝光”,大陸讀bàoɡuānɡ,台灣讀pùɡuānɡ;“包括”, 大陸讀bāokuò,台灣讀bāoɡuā;“通緝”,大陸讀tōnɡjī,台灣讀tōngqī;“挾持”, 大陸讀xiéchí,台灣讀jiāchí;“懸崖”,大陸讀xuanyá,台灣讀xuanái;“說服”,大陸讀shuōfú,台灣讀shuìfú; “角”, 大陸讀júe,台灣讀jiǎo,等等(當然,上述這些讀法在兩岸各自雙方都同時有人採用,我們所說的是雙方字典的規範標音或職業播音員的規範發音,並非指各地方言〕。

開始,我很奇怪,以為大都是閩南方言的緣故,後來才發現,台灣出版的國語字典就是如此標定的。問了台灣友人,他們告知,在學校讀國文時,老師專門強調這些都是正確的讀音,從前在大陸的那些讀法則是錯誤的。最有意思的是許多外省人父母說話的發音,同現在大陸的普通話發音一樣,他們的子女則因上學而糾正了從父母那裡學來的發音,改說一口標準的國語。如若堅持原來的發音,就會被笑話,被認為是沒有教養。

後來,從學者翟華的考證更確知:1945年10月台灣光復,日語的“國語”黯然退出,台胞急著要回复祖國的語文,要說國語,要認漢字。 1946年4月2日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正式成立。台灣國語會的標誌性貢獻是編訂《國音標準彙編》,作為推行標準國語的根據。 1946年5月1日起,由“老北京”齊鐵根先生每日在清晨7時,在電台擔任“國語讀音示範”,播講民眾國語讀本、國語會話,國民學校國語、常識、歷史、各種課本,供學國語的人收聽,匡正語音。當時的學校教師現聽現學現教,使廣大的學生也能及時學到國語,學習標準的國音。這位齊鐵根當時成了家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直到現在上年紀的台灣人還能回憶起齊先生娓娓動聽的“京片子”,連詞“和”讀hàn(“汗”)就此在台灣深入人心。

大概上述垃圾等字詞的發音也是當時糾音的產物。於是,筆者還專門翻閱了由台灣國語日報社出版,齊鐵根先生所主編的《注音詳解古今文選》,果然不少詞的發音與現今大陸不一樣。

在聲調標準化方面,台灣國語與大陸普通話也有不少區別,如“綜合”的綜字讀去聲,即第四聲(大陸讀第一聲〕;“侮辱”的辱字讀第四聲(大陸讀第三聲〕;“偽造”的“偽”字讀第四聲(大陸讀第三聲〕;“企業”的企字讀第四聲(大陸讀第三聲〕等等。

依筆者之見,這些發音的區別見仁見智,實際上是某些學究們的人為“糾偏”。問題是到底以古文還是白話文為主體,以北京方言還是以其他方言為標準發音。如果人們在口語上念“和(he)”,而非要糾成古語的“和(hàn)”,恐怕就過於牽強。例如:在古語中,將“遊說”和“說客”讀成shuì,而口語中的“說服”讀成shuìfú,就顯得太生硬。果然,一次聽台灣某名主持人的節目,她在一字一板時用“說服(shuìfú),但在下面脫口而出時,卻用“說服(shuōfú)”。

有意思的是,美國洛杉磯中文電台的播音員們,因某些字的讀音,經常遭到來自兩岸聽眾的責難。例如:某次,一位來自大陸的節目主持人,將“口吃”讀成kǒuchī;一位來自台灣的聽眾來電話指出,怎麼光天化日之下念白字,應該讀kǒujī。為此,還引起一場小爭論。

更有意思的是,不僅音調,兩岸在某些用詞方面竟有截然相反的理解,如“窩心”一詞,大陸理解為“憋氣”,而台灣則認作“快意”。

人氣:6,880引用:0迴響:43作者:王孟源

去年剛開始寫這個部落格時,自己的中文已經20多年沒有常用,所以遭遇了一些困難。最彆扭的是Google Pinyin輸入法採納大陸的發音為標準,當遇到台灣發音不同的字,就可能卡在那兒,不知從何著手。後來搜尋網上的資訊,找到一篇很好的文章,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並且裡面提到了海峽兩岸中文發音差異的來源,主要是光復初期,國民政府請齊鐵恨先生制定標準發音,教導台灣民眾。齊先生不但是老北京,而且是老學究,家裡說話用語包含了一些古音,結果就造成了今日的差別。

其實語言的目的在於表情達意,原本就是相約成俗。昨天有讀者要更正我寫的“每下愈況”,這是《莊子》裡的原版,後來被改成“每況愈下”,意思也變了。我小時候被告知前者才是“正確”的,這就有些矯枉過正了,兩者應該都可以通用的。至於像是“莫名其妙”誤寫成“莫明其妙”則還沒有被普遍接受,那麼大家還是小心點,以免教育程度被誤認為低等。在發音上,還是統一為佳,以利溝通,所以我自己也用心學大陸的版本。

我提到的那篇文章叫《從兩岸對<垃圾>的讀音說開去》,節錄於下:

=====================================================

原來不知道大陸標準普通話的“垃圾”與台灣標準國語的“垃圾”發音完全不同:普通話把它叫lājī;國語則將之稱lèsè,聽起來就像“樂色”。

與台灣友人相處久了,接觸台灣的廣播影視節目多了,在再加上查看台灣出版的字典,便發現在標準“普通話”和標準“國語”中,不少常用字的發音都不一樣。其中最典型的一個是“我和你”的那個“和”字:在大陸讀成hé,台灣則讀​​成hàn(汗)。此外,還有一些例子,如:“滑稽”,大陸讀huáji,台灣讀ɡūji(古稽);“液體”,大陸讀yètǐ,台灣讀yìtǐ;“攜帶”,大陸讀xiédài,台灣讀xídài;“一艘”,大陸讀yīsōu,台灣讀yīsāo;“曝光”,大陸讀bàoɡuānɡ,台灣讀pùɡuānɡ;“包括”, 大陸讀bāokuò,台灣讀bāoɡuā;“通緝”,大陸讀tōnɡjī,台灣讀tōngqī;“挾持”, 大陸讀xiéchí,台灣讀jiāchí;“懸崖”,大陸讀xuanyá,台灣讀xuanái;“說服”,大陸讀shuōfú,台灣讀shuìfú; “角”, 大陸讀júe,台灣讀jiǎo,等等(當然,上述這些讀法在兩岸各自雙方都同時有人採用,我們所說的是雙方字典的規範標音或職業播音員的規範發音,並非指各地方言〕。

開始,我很奇怪,以為大都是閩南方言的緣故,後來才發現,台灣出版的國語字典就是如此標定的。問了台灣友人,他們告知,在學校讀國文時,老師專門強調這些都是正確的讀音,從前在大陸的那些讀法則是錯誤的。最有意思的是許多外省人父母說話的發音,同現在大陸的普通話發音一樣,他們的子女則因上學而糾正了從父母那裡學來的發音,改說一口標準的國語。如若堅持原來的發音,就會被笑話,被認為是沒有教養。

後來,從學者翟華的考證更確知:1945年10月台灣光復,日語的“國語”黯然退出,台胞急著要回复祖國的語文,要說國語,要認漢字。 1946年4月2日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正式成立。台灣國語會的標誌性貢獻是編訂《國音標準彙編》,作為推行標準國語的根據。 1946年5月1日起,由“老北京”齊鐵根先生每日在清晨7時,在電台擔任“國語讀音示範”,播講民眾國語讀本、國語會話,國民學校國語、常識、歷史、各種課本,供學國語的人收聽,匡正語音。當時的學校教師現聽現學現教,使廣大的學生也能及時學到國語,學習標準的國音。這位齊鐵根當時成了家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直到現在上年紀的台灣人還能回憶起齊先生娓娓動聽的“京片子”,連詞“和”讀hàn(“汗”)就此在台灣深入人心。

大概上述垃圾等字詞的發音也是當時糾音的產物。於是,筆者還專門翻閱了由台灣國語日報社出版,齊鐵根先生所主編的《注音詳解古今文選》,果然不少詞的發音與現今大陸不一樣。

在聲調標準化方面,台灣國語與大陸普通話也有不少區別,如“綜合”的綜字讀去聲,即第四聲(大陸讀第一聲〕;“侮辱”的辱字讀第四聲(大陸讀第三聲〕;“偽造”的“偽”字讀第四聲(大陸讀第三聲〕;“企業”的企字讀第四聲(大陸讀第三聲〕等等。

依筆者之見,這些發音的區別見仁見智,實際上是某些學究們的人為“糾偏”。問題是到底以古文還是白話文為主體,以北京方言還是以其他方言為標準發音。如果人們在口語上念“和(he)”,而非要糾成古語的“和(hàn)”,恐怕就過於牽強。例如:在古語中,將“遊說”和“說客”讀成shuì,而口語中的“說服”讀成shuìfú,就顯得太生硬。果然,一次聽台灣某名主持人的節目,她在一字一板時用“說服(shuìfú),但在下面脫口而出時,卻用“說服(shuōfú)”。

有意思的是,美國洛杉磯中文電台的播音員們,因某些字的讀音,經常遭到來自兩岸聽眾的責難。例如:某次,一位來自大陸的節目主持人,將“口吃”讀成kǒuchī;一位來自台灣的聽眾來電話指出,怎麼光天化日之下念白字,應該讀kǒujī。為此,還引起一場小爭論。

更有意思的是,不僅音調,兩岸在某些用詞方面竟有截然相反的理解,如“窩心”一詞,大陸理解為“憋氣”,而台灣則認作“快意”。

人氣:6,880引用:0迴響:43作者:王孟源

最新創作
中文在台灣
2015/10/11 19:00:08 |瀏覽 637 回應 0 推薦 1 引用 0
閱讀世界╱慾望的獠牙與密室
2015/10/11 17:35:25 |瀏覽 141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人生是用來選擇?還是用來活?
2014/10/03 20:44:14 |瀏覽 275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地理影響語言的發音?
2014/10/03 19:58:59 |瀏覽 333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江春男:太陽花對北京的啟示
2014/04/19 02:57:43 |瀏覽 223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最新影像 34
face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