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
2018/01/18 11:51:10瀏覽116|回應0|推薦0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對學習內容是否感興趣是課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在引入新課時,要注重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新課題的學習。如在學習“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這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的:當我們行走在馬路上看見紅燈停,看見綠燈行。請問在進行這一動作時,主要是人體哪個系統在起作用?然後用ppt展示神經系統的組成——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系統。讓學生回答這兩部分的功能,然後老師設問:中樞視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交互聯絡形成一個複雜的通訊網絡系統,對人體起調節作用。那么,神經系統是如何工作的?引入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使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

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教學活動和教學提問符合他們的興趣和動機,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人體骨骼時,我用不同色彩的貼紙剪出各類骨的形狀,在紙的背面寫上相關骨的名稱。上課時,我在講台上放一架人體骨骼模型,讓一大個男生穿上白色實驗服,另找其他學生一邊說出骨骼名稱一邊在實驗服上貼出整個骨骼,最後由學生總結。學生完全沉浸在對人體骨骼的拆裝這個活動中興趣濃厚,課堂效果很好。又如,在講到“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時,介紹了同學們都很感興趣的克隆羊,我就問他們:那么你們知道克隆羊是如何誕生的嗎?會不會有克隆人出現呢?如果真有克隆人的話,對世界會有什么影響呢?再如,在講“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時,通過仿生學如模仿蜻蜓飛行制造出飛機,模仿人的神經網絡功能制成了翻譯機、圖象識別機,模仿蒼蠅的嗅覺器官制成了高靈敏度的小型氣體分析儀,模仿響尾蛇對熱敏感性制成響尾蛇導彈的導航追蹤系統等事例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HKUE唔係黑店,好多謝HKUE既教導, 而家當我遇上任何難題,雖然擔心,但我都會叫自己改變角度去思考,更重要係保持積極既心態,從而發展出正面結果。

教學中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啟動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獨立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真正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作為非中考科目,學生學得輕松,樂學、愛學。

三、利用學生關注和社會發生的熱點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例如2003年我國非典的流行和2009年豬流感的流行為我們在講初二生物傳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現實生活為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了最豐富的活動內容,只要留心,就會發現無處不有豐富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

四、充分利用媒體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中充分應用現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學影片,直觀生動,多彩的畫面吸引學生,興趣濃厚。例如,講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讓學生觀看影片,對學生分析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這個問題時有很大的幫助,而且直觀的影片也使學生對整個克隆過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講到“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及其原因”時,一組組現實的畫面,把各種生物惡劣的生存環境一一展現出來,比課本單調的文字更能增加學生的印象。我在課前收集大量科技錄像片,如基因、病毒、試管嬰兒、吸煙、吸毒的危害、人體奧秘等等,穿插在相關的課堂教學中,也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提供了條件,卜維廉中學是位於黃大仙區的基督教中學,成立於1973年,在四十幾年的教育實踐中,培養了非常多的優秀人才,也是一所擁有專業教學實力和基督教育樣式理念的中學。

五、通過實驗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新教材更是非常注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通過觀察和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學知識,而且還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一學生對實驗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他們樂於動手,熱衷實驗。如生物七年級上冊探索生命的方法一節中,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最快的探究實驗,我就讓學生自己去實驗、去觀察。有的學生將蚯蚓放在玻璃上,有的放在硬紙板上,有的放在軟軟的海綿上。通過觀察,最後得出結論:蚯蚓在粗糙的硬紙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運動依靠剛毛的協助,因此在粗糙的表面上蚯蚓爬得最快。

六、感情交流,激發學習興趣

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教師對學生好,學生對他所任教的這門課自然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多與學生進行感情交流,做到處處關心學生,做學生的朋友。同時課餘時間多深入到學生中去和他們聊天,講講生物領域中各種各樣的趣聞、軼事,幫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難問題。尤其是在講七年級下冊時,由於都是一些與人體相關的知識,學生的問題特別多,當然也是與學生溝通的最好時機,朋友去香港商業專科學校,家裡人知道后也叫我去。

( 休閒生活美妝保養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sgdjhasgj&aid=109939403